學達書庫 > 筆記雜錄 > 智囊 | 上頁 下頁 |
卷十三 委蛇(1) |
|
術智部 總序 馮子曰:智者,術所以生也;術者,智所以轉也。不智而言術,如傀儡百變,徒資嘻笑,而無益於事。無術而言智,如禦人舟子,自炫執轡如組,運楫如風,原隰關津,若在其掌,一遇羊腸太行、危灘駭浪,輒束手而呼天,其不至顛且覆者幾希矣。蠖之縮也,蟄之伏也,麝之決臍也,蚺之示創也,術也。物智其然,而況人乎?李耳化胡,禹入裸國而解衣,孔尼獵較,散宜生行賄,仲雍斷髮文身,裸以為飾,不知者曰:「賢之智,有時而殫。」知者曰:「賢之術,無時而窘。」婉而不遂,謂之「委蛇」;匿而不章,謂之「謬數」;詭而不失,謂之「權奇」。不婉者,物將格之;不匿者,物將傾之;不詭者,物將厄之。嗚呼!術神矣!智止矣! 道固委蛇,大成若缺。如蓮在泥,入垢出潔。先號後笑,吉生凶滅。集「委蛇」。 箕子 紂為長夜之飲而失日,問其左右,盡不知也。使問箕子,箕子謂其徒曰:「為天下主,而一國皆失日,天下其危矣,一國皆不知,而我獨知之,吾其危矣!」辭以醉而不知。 〔馮評〕 凡無道之世,名為天醉。夫天且醉矣,箕子何必獨醒?觀箕子之智,便覺屈原之愚。 孔融 荊州牧劉表不供職貢,多行僭偽,遂乃郊祀天地,擬斥乘輿。詔書班下其事,孔融上疏,以為「齊兵次楚,惟責包茅,今王師未即行誅,且隱郊祀之事,以崇國體。若形之四方,非所以塞邪萌。」 〔馮評〕 凡僭叛不道之事,驟見則駭,習聞則安。力未及剪除而章其惡,以習民之耳目,且使民知大逆之逋誅,朝廷何震之有?召陵之役,管夷吾不聲楚僭,而僅責楚貢,取其易於結局,度勢不得不爾。孔明使人賀吳稱帝,非其欲也,勢也。儒家「雖敗猶榮」之說,誤人不淺。 翟子威 清河胡常,與汝南翟方進同經。常為先進,名譽出方進下,而心害其能,議論不右方進。方進知之,伺常大都授時,〔謂總集諸生大講。〕遣門下諸生至常所問大義疑難,因記其說。如此者久之,常知方進推已,意不自得,其後居士大夫間,未嘗不稱方進。 〔馮評〕 尊人以自尊,腐儒為所用而不知。 魏勃 勃少時,嘗欲見齊相曹參,家貧無以自通,乃嘗獨早掃齊相舍人門,相舍怪,以為物而伺之,得勃。曰:「願見相君無因,故為子掃,欲以求見耳。」於是舍人見勃於參。 〔馮評〕 曹相國最坦易,不為崖岸者,魏勃猶難於一見如此,況其它乎!籲! 叔孫通 叔孫通初以儒服見,漢王僧之;通即變服,服短衣楚制,王喜。時從弟子百許,通無所言,獨言諸故群盜壯士進。諸儒皆怨。通聞之曰:「諸生寧能鬥乎?且待我,毋遽。」 王守仁 王龍溪妙年任俠,日日在酒肆博場中,陽明亟欲一會不能也。陽明卻,日令門弟子六博投壺,歌呼飲酒。久之,密遣一弟子目間龍溪,隨至酒肆家,索與共賭。龍溪笑曰:「腐儒亦能博乎?」曰:「吾師門下,日日如此。」龍溪乃大驚,求見陽明,一睹眉宇,便稱弟子。 〔馮評〕 才如龍溪,陽明所必欲收也;然非陽明,亦何能得龍溪乎?使遇今之講學者,且以酒肆博場獲罪矣。耿楚侗欲收李卓吾而不能,遂為京力敵,方知陽明之妙用。 王曾 丁晉公執政,不許同列留身奏事,唯王文正一切委順,未嘗忤其意。一日,文正謂丁曰:「曾無子,欲以弟之子為後,欲面求恩澤,又不敢留身。」丁曰:「如公不妨。」文正因獨對,進文字一卷,具道丁事,丁去數步,大悔之。不數日,丁遂有珠崖之行。 〔馮評〕 王曾獨委順丁謂,而卒以出謂,蔡京首奉行司馬光,而竟以叛光,一則君子之苦心,一則小人之狡態。 周忱 唐順之 周文襄巡撫江南日,巨璫王振當權,慮其撓己也。時振初作居第,公預令人度其齋閣,使松江作剪絨毯,遺之,不失尺寸。〔邊批:傳奇移此事于趙文華名下,遂千古笑端。〕振益喜。凡公上利便事,振悉從中贊之,江南至今賴焉。 〔評〕 秦檜構格天閣。有某官任江南,思出奇媚之,乃重賂工人,得其尺寸,作絨毯以進,鋪之恰合。檜謂其詗己內事,大怒,因尋事斥之。所獻同而喜怒相反,何也?謂忠佞意殊,彼蒼者陰使各食其報,此恐未然。大抵振暴而驕,其機淺,檜險而狡,其機深;振樂於招君子以沽名,檜嚴於防小人以慮禍,此所以異與? 世之訾文襄者,不過以媚王振,及出粟千石旌其門,又為子納馬得官二事,皆非高明之舉,愚謂此二事亦有深意。時四方災傷薦告,司農患貧,而公複奏免江南苛稅若千萬,唯是勸輸援納為便宜之二策,公故以身先之。明示旌門之為榮,而納官之不為辱,欲以風勵百姓。此亦卜式助邊之遺意,未可輕議也。 倭躪姑蘇,戟嬰兒為戲。唐公順之時家居,一見痛心,憤不俱生。時督師海上者趙文華,嚴分宜幸客也。公挺身往謁,與陳機略,且言非專任胡梅林不可。趙乃首薦起職方郎中,視師浙直,因任胡宗憲。宗憲亦厚饋嚴相以結其歡,故無掣肘之虞,始得展布,以除倭患。 〔焦弱侯曰〕 德順之字,晚年為分宜所薦,至今以為詬病。嘗觀《易》之《否》,以「包承小人」為大人吉,甚且包畜不辭,潔一身而委大計於溝瀆,固志天下者所不忍也。漢人有言,中世選士,務於清愨謹慎,此婦女之檢柙,鄉曲之常人耳。嗚呼!世多隱情,惜已之人,殆難與道此也。正德時逆瑾鴟張,劉健、謝遷皆逐去,而李東陽獨留,益務沉遜,時時調劑其間,縉紳之禍,往往恃以獲免。人皆責東陽不去為非,不思孝宗大漸時,劉、謝、李同在榻前,承受顧命,親以少主付之,使李公又隨二人而去,則國事將至於不可言,寧不負先帝之托耶?則李義不可去,有萬萬不得已者。李晚年,有人談及此,輒痛哭不能已。嗚呼!大臣心事,不見諒於拘儒者多矣,豈獨應德哉?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