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筆記雜錄 > 唐語林 | 上頁 下頁
補遺-無時代(5)


  盧言舊宅在東都歸德坊南街。廳屋是杏木梁,西壁有韋冕郎中畫馬六匹。

  兗州鄒縣嶧山,南面半腹,東西長數十步。其處生桐,相傳以為《禹貢》「嶧陽孤桐」者也。土人雲:此桐所以異于常桐者,諸山皆發地土多,惟此山大石攢倚,石間周回,皆通人行,山中空虛,故桐木響絕,以是珍而入貢也。按《漢書·地理志》:下邳縣西,有葛嶧山,古之嶧陽下邳者是矣。

  關西西風則雨,東風則晴,皆以為常候。夫九州之地,洛陽為土中,風雨之所交也。今關西西風則雨,關東東風則雨,是風氣各自其方而來,交於土中,陰陽和則雨成。

  相裡湯陰縣北有裡城,周回可三百余步,其中平實,高於城外地丈餘,北開一門,相傳文王演《易》之所。曹子建《詰紂文》雲:「崇侯何功,乃用為輔?西伯何辜,囚之囹圄?囹圄既成,負土既盈,興立炮烙,賊害忠貞。」觀此意,見文王所囚之地,紂使負土實此城也。未詳子建所據。今按:此東頓邱、臨黃諸縣多有古小城,週一裡或一、二百步,其中皆實。郭緣生《述征記》雲:「彭城東有秺城,雲是崇侯塚,自淮迄於河上。城而實中謂之『秺』,邱壟可阻謂之『固』。」然則城小而實,皆古人因依立塚以為保固,子建所雲「負土既盈」,或承流俗之傳耳。

  晉文王欲修九龍堰,阮步兵舉鋤掘地,得古承水銅龍六枚,堰遂成。水曆曷東注,謂之千金渠。晉世又廣功焉。石人東肋下文雲:「泰始七年六月二十三日大水,蕩壞三曷,今改為曷。更於西開泄,名曰伐(原注:一作代)龍渠。增高千金之舊一丈四尺,若五龍。歲久複壞,可轉於西更開三曷。二渠合用二十三萬五千六百九十八功。以其年十月二十二日起作,功重人少,到八年四月二十日畢。」伐龍渠,即九龍渠也。元魏修復故曷,朝廷太和中造石渠于水上。按橋西門之南頰文,稱晉元康二年十一月二日畢。漢司空王梁為河南,將引轂水以溉京都,渠成而水下流。後張純堰洛而通漕,是渠今引洛水,蓋純之創也。

  凡造物由水,水由土。故江東宜綾紗,宜紙,鏡水之故也。蜀人織錦初成,必濯于江,然後文采煥發。鄭人以滎水釀酒,近邑與遠郊美數倍。齊人以阿井煎膠,其井比旁井重數倍。

  蜀土舊無兔鴿。隋開皇中,荀秀鎮益州,命左右賣兔、鴿而往。今蜀中鴿尚稀而兔已眾。戴祚《西征記》雲:「開封縣東二佛寺,餘至此始見鴿,大小如鳩,戲時兩兩相對。」祚,江東人,晉末從劉裕西征姚泓,至開封縣始識鴿。江東舊亦無鴿。梁武時,侯景圍台城,軍士熏鼠捕鴿而食。數月之後,殿屋鼠鴿皆盡。然則江東有鴿,亦當自北賁往耳。

  凡東南郡邑無不通水,故天下貨利,舟楫居多。轉運使歲運米二百萬石以輸關中,皆自通濟渠入河也。淮南篙工不能入黃河。蜀之三峽,陝之三門,閩越之惡溪,南康贛石,皆絕險之處,自有本土人為工。大抵峽路峻急,故曰「朝離白帝,暮宿江陵」。四月、五月尤險,故曰:「灩澦大如馬,瞿唐不可下;灩澦大如牛,瞿唐不可留;灩澦大如袱,瞿唐不可觸。」揚子、錢塘二江,則乘兩潮發棹。舟船之盛,盡於江西,編蒲為帆,大者八十餘幅。自白沙溯流而上,常待東北風,謂之「信風」。七月、八月有上信,三月有鳥信,五月麥信。暴風之候,有拋車雲,舟人必祭婆官而事僧伽。江湖語曰:「水不載萬。」言大船不過八九千石。大曆、貞元間,有俞大娘航船最大,居者養生送死婚嫁悉在其間。開巷為圃,操駕之工數百。南至江西,北至淮南,歲一往來,其利甚大,此則不啻載萬也。洪、鄂水居頗多,與一屋殆相半。凡大船必為富商所有,奏聲樂,役奴婢,以據舵樓之下。

  海舶,外國船也,每歲至廣州、安邑。師子國船最大,梯上下數吏,皆積百貨。至則本道輻輳,都邑為喧闐。有番長為主人,市舶使籍其名物,納船腳,禁珍異,商有以欺詐入牢獄者。船發海路,必養白鴿為信,船沒則鴿歸。

  龍門人皆言善於懸水接水,上下如神,然寒食拜掃必於河濱,終於水死也。

  海上居人,時見飛樓如結構之狀,甚壯麗者;太原以北晨行,則煙靄之中睹城闕狀,如女牆雉堞者:皆《天官書》所謂蜃也。

  建安郡建安縣有大勤墟,中有石,無小大悉如硯形。舊說此墟人有好學,而于義理不能疾曉,常自咎頑愚,每盛夏烈暑,乃肉袒以自負。後因雷雨,空中有人謂曰:「念爾懇誠,吾令爾墟內石,大小俱成硯,苟用者,義理速解,以旌爾志。」雨止視之,果然。今俗謂之「孔硯」。

  輕紗,夏中用者名為「冷子」,取其似蕉葉之輕健而名之。

  林邑獻火珠,雲得于羅刹國。

  風爐子以周繞通風也,一說形象烽火,名「烽爐子」。

  茶拓子,始建中蜀相崔寧之女,以茶杯無襯,病其熨手,取碟子承之。既啜,杯傾,乃以蠟環碟中央,其杯遂定。即命工以漆環代蠟。寧善之,為制名,遂行於世。其後傳者,更環其底,以為百狀焉(原注:貞元初,青鄆猶繪為碟形,以襯茶碗,別為一家之樣。後人多雲拓子,非也。蜀相即升平崔家)

  元和中,酌酒猶用樽杓,所以丞相高公有「斟酌」之譽。數千人一樽一杓,挹酒而散,了無所遺。其後稍用注子,形若罃,而蓋、嘴、柄皆具。太和九年後,中貴人惡其名犯鄭注,乃去柄安系,若茗瓶而小異,名曰「偏提」,時亦以為便,且言柄有礙而屢傾側。

  被袋非古制,不知何時起也,比者遠遊行則用。太和九年,以十家之累,士人被竄謫,人皆不自保,常虞倉卒之遣,每出私第,鹹備四時服用。舊以紐革為腰囊,置於殿乘,至是服用既繁,乃以被袋易之。大中以來,吳人亦結絲為之,或有餉遺,豪徒玩而不用。

  都堂南門道中有古槐,垂陰至廣。相傳夜深聞絲竹之音,省中即有入相者,俗謂之「音聲樹」。叢有似薔薇而異,其花葉稍大者,時人謂之「枚槐」,實語訛強名也,當呼為「梅槐」。按《江陵記》雲:「洪亭村下有梅槐村。當因梅與槐合生,遂以名之。今似薔薇者,得非分枝條而滋演哉?至今葉形尚處梅、槐之間,可取此為證,「且未見『枚槐』之義也。正使便為『玫瑰』字,豈百花中獨珍是,取象於玫瑰耶?」(原注:玫瑰之瑰,音回,不音傀。其音傀者,是瓊瑰。字書有證)

  豆有紅而圓長,其首烏者,舉世呼為「相思子」,非也,「甘草子」也。相思子即紅豆之異名也。其木斜斫之則有文,可為彈博局及琵琶槽。其樹也,大株而白枝,葉似槐。其花與皂莢花無殊。其子若扁豆,處於甲中,通身皆紅。李善雲「其實赤如珊瑚」是也。又言,甘草非國老之藥者,乃南方藤名也。其叢似薔薇而無刺,葉似夜合而黃細,其花淺紫而蕊黃,其實亦居甲中,以條葉俱甘,故謂之「甘草藤」,土人但呼為「甘草」而已。出在潮陽,而南漳亦有。

  雄麻有花,而雌者結實,欲識麻之雌雄,以此辨之。

  江東有吐蚊鳥,夏則夜鳴,吐蚊于蘆狄中,湖水尤甚。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