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筆記雜錄 > 呻吟語 | 上頁 下頁
四十四


  聖人與眾人一般,只是盡得眾人的道理,其不同者,乃眾人自異于聖人也。

  天道以無常為常,以無為為為。聖人以無心為心,以無事為事。

  萬物之情,各求自遂者也。惟聖人之心,則欲遂萬物而志自遂。

  為宇宙完人甚難,自初生以至屬纊,徹頭徹尾無些子破綻尤難,恐亙古以來不多幾人。其徐聖人都是半截人,前面破綻,後來修補,以至終年晚歲,才得乾淨成就了一個好人,還天付本來面目,故曰湯武反之也。曰反,則未反之前便有許多欠缺處。今人有過便甘自棄,以為不可複入聖人境域,不知盜賊也許改惡從善,何害其為有過哉?只看歸宿處成個甚人,以前都饒得過。

  聖人低昂氣化,挽回事勢,如調劑氣血,損其侈不益其強,補其虛不甚其弱,要歸於平而已。不平則偏,偏則病,大偏則大病,小偏則小病。聖人雖欲不平,不可得也。

  聖人絕四,不惟纖塵微障無處著腳,即萬理亦無作用處,所謂順萬事而無情也。

  聖人胸中萬理渾然,寂時則如懸衡鑒,感之則若決江河,未有無故自發一善念。善念之發,胸中不純善之故也。故惟旦晝之牿食,然後有夜氣之清明。聖人無時不夜氣,是以胸中無無故自見光景。

  法令所行,可以使土偶奔趨;惠澤所浸,可以使枯木萌孽;教化所孚,可以使鳥獸伏馴;精神所極,可以使鬼神感格,吾必以為聖人矣。

  聖人不強人乙太難,只是撥轉他一點自然底肯心。

  參贊化育底聖人,雖在人類中,其實是個活天,吾嘗謂之人天。

  孔子只是一個通,通外更無孔子。

  聖人不隨氣運走。不隨風俗走,不隨氣質走。

  聖人平天下,不是夷山填海,高一寸還他一寸,低一分還他一分。

  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不可知,可知之祖也。無不可知做可知不出,無可知則不可知何所附屬?

  只為多了這知覺,便生出許多情緣,添了許多苦惱。落花飛絮豈無死生?他只恁委和委順而已。或曰:「聖學當如是乎?」

  曰:「富貴、貧賤、壽夭、寵辱,聖人末嘗不落花飛絮之耳。雖有知覺,心不為知覺苦。」

  聖人心上再無分毫不自在處。內省不疚,既無憂懼,外至之患,又不怨尤,只是一段不釋然,卻是畏天命,悲人窮也。

  定靜安慮,聖人無一刻不如此。或曰:「喜怒哀樂到面前何如?」曰:「只恁喜怒哀樂,定靜安慮,胸次無分毫加損。」

  有相予者,謂面上部位多貴,處處指之。予曰:「所憂不在此也。汝相予一心要包藏得天下理,相予兩肩要擔當得天下事,相予兩腳要踏得萬事定,雖不貴,子奚憂?不然,予有愧於面也。」

  物之入物者染物,入於物者染於物;惟聖人無所入,萬物亦不得而入之。惟無所入,故無所不入。惟不為物入,故物亦不得而離之。

  人於吃飯穿衣,不曾說我當然不得不然,至於五常百行,卻說是當然不得不然,又竟不能然。

  孔子七十而後從心,六十九歲未敢從也。眾人一生只是從心,從心安得好?聖學戰戰兢兢,只是降伏一個從字,不曰戒慎恐懼,則日憂勤惕勵,防其從也。豈無樂的,樂也只是樂天。眾人之樂則異是矣。任意若不離道,聖賢性不與人殊,何苦若此?

  日之于萬形也,鑒之於萬象也,風之于萬籟也,尺度權衡之於輕重長短也,聖人之于萬事萬物也,因其本然付以自然,分毫我無所與焉。然後感者常平,應者常逸,喜亦天,怒亦天,而吾心之天如故也。萬感劻勷,眾動轇轕,而吾心之天如故也。

  平生無一事可瞞人,此是大快樂。

  堯、舜雖是生知安行,然堯、舜自有堯、舜工夫。學問但聰明睿智,千百眾人豈能不資見聞,不待思索?朱文公雲:聖人生知安行,更無積累之漸。聖人有聖人底積累,豈儒者所能測識哉?

  聖人不矯。

  聖人一無所昏。

  孟子謂文王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雖非文王之心,最看得時勢定。文王非利天下而取之,亦非惡富貴而逃之,順天命之予奪,聽人心之向背,而我不與焉。當是時,三分天下才有其二,即武王亦動手不得,若三分天下有其三,即文王亦束手不得。《酌》之詩曰:「遵養時晦,時純熙矣,是用大介。」天命人心一毫假借不得。商家根深蒂固,須要失天命人心到極處,周家積功累仁,須要收天命人心到極處,然後得失界限決絕潔淨,無一毫黏帶。如瓜熟自落,栗熟自墜,不待剝摘之力;且莫道文王時動得手,即到武王時,紂又失了幾年人心,武王又收了幾年人心。牧誓武成取得,何等費唇舌!多士多方守得,何等耽驚怕;則武王者,生摘勁剝之所致也。又譬之瘡落痂、雞出卵,爭一刻不得。若文王到武王時定不犯手,或讓位微箕為南河陽城之避,徐觀天命人心之所屬,屬我我不卻之使去,不屬我我不招之使來,安心定志,任其自去來耳。此文王之所以為至德。使安受二分之歸,不惟至德有損,若紂發兵而問,叛人即不勝,文王將何辭?雖萬萬出文王下者,亦不敢安受商之叛國也。用是見文王仁熟智精,所以為宣哲之聖也。

  湯禱桑林以身為犧,此史氏之妄也。按湯世十八年旱,至二十三年禱桑林責六事,於是早七年矣,天乃雨。夫農事冬旱不禁三月,夏旱不禁十日,使湯持七年而後禱,則民已無孑遺矣,何以為聖人?即湯以身禱而天不雨,將自殺,與是絕民也,將不自殺,與是要天也,湯有一身能供幾禱?天雖享祭,甯欲食湯哉?是七年之間,歲歲有早,未必不禱,歲歲禱雨,未必不應,六事自責,史醫特紀其一時然耳。以人禱,斷斷乎其無也。

  伯夷見冠不正,望望然去之,何不告之使正?柳下惠見袒裼裸程,而由由與偕,何不告之使衣?故曰:不夷不惠,君子後身之珍也。

  亙古五帝三王不散之精英,鑄成一個孔子,餘者猶成顏、曾以下諸賢至思、孟,而天地純粹之氣索然一空矣。春秋戰國君臣之不肖也宜哉!後乎此者無聖人出焉。靳孔、孟諸賢之精英,而未盡泄與!

  周子謂:「聖可學乎?曰無欲。」愚謂聖人不能無欲,七情中合下有欲。孔子曰己欲立欲達。孟子有雲:「廣土眾民,君子欲之。」天欲不可無,人欲不可有。天欲,公也;人欲,私也。周子雲「聖無欲」,愚雲:「不如聖無私。」此二字者,三氏之所以異也。

  聖人沒自家底見識。

  對境忘情,猶分彼我,聖人可能入塵不染,則境我為一矣。而渾然無點染,所謂「入水不溺,入火不焚」,非聖人之至者不能也。若塵為我役,化而為一,則天矣。

  聖人學問只是人定勝天。

  聖人之私,公;眾人之公,私。

  聖人無夜氣。

  「衣錦尚絅」,自是學者作用,聖人無尚。

  聖王不必天而必我,我之天定而天之天隨之。

  生知之聖人不長進。

  學問到孔子地位才算得個通,通之外無學問矣。

  聖人嘗自視不如人,故天下無有如聖者,非聖人之過虛也,四海之廣,兆民之眾,其一才一智未必皆出聖人下也。以聖人無所不能,豈無一毫之未至;以眾人之無所能,豈無一見之獨精。以獨精補未至,固聖人之所樂取也。此聖人之心日歉然不自滿足,日汲汲然不已於取善也。

  聖人不示人以難法,其所行者,天下萬世之可能者也;其所言者,天下萬世之可知者也。非聖人貶以徇人也,聖人雖欲行其所不能,言其所不知,而不可得也。道本如是,其易知易從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