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筆記雜錄 > 拾遺記 | 上頁 下頁
方丈山


  方丈之山,一名巒雉。東有龍場,地方千里,玉瑤為林,雲色皆紫。有龍,皮骨如山阜,散百頃,遇其蛻骨之時,如生龍。或雲:「龍常鬥此處,膏血如水流。膏色黑者,著草木及諸物如淳漆也。膏色紫光,著地凝堅,可為寶器。」

  燕昭王二年,海人乘霞舟,以雕壺盛數鬥膏,以獻昭王。王坐通雲之台,亦曰通霞台,以龍膏為燈,光耀百里,煙色丹紫,國人望之,鹹言瑞光,世人遙拜之。燈以火浣布為纏。山西有照石,去石十裡,視人物之影如鏡焉。碎石片片,皆能照人,而質方一丈,則重一兩。昭王舂此石為泥,泥通霞之台,與西王母常游居此臺上。

  常有眾鸞鳳鼓舞,如琴瑟和鳴,神光照耀,如日月之出。台左右種恒春之樹,葉如蓮花,芬芳如桂,花隨四時之色。昭王之末,仙人貢焉,列國咸賀。王曰:「寡人得恒春矣,何憂太清不至。」恒春一名「沉生」,如今之沉香也。

  有草名濡葌,葉色如紺,莖色如漆,細軟可縈,海人織以為席薦,卷之不盈一手,舒之則列坐方國之賓。莎蘿為經。莎蘿草細大如發,一莖百尋,柔軟香滑,群仙以為龍、鵠之轡。有池方百里,水淺可涉,泥色若金而味辛,以泥為器,可作舟矣。百煉可為金,色青,照鬼魅猶如石鏡,魑魅不能藏形矣。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