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筆記雜錄 > 世說新語 | 上頁 下頁
言語第二(1)


  △邊文禮見袁奉高,失次序。奉高曰:「昔堯聘許由,面無怍色。先生何為顛倒衣裳?」文禮答曰:「明府初臨,堯德未彰,是以賤民顛倒衣裳耳。」

  △徐孺子年九歲,嘗月下戲,人語之曰:「若令月中無物,當極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無此必不明。」

  △孔文舉年十歲,隨父到洛。時李元禮有盛名,為司隸校尉。詣門者,皆雋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文舉至門,謂吏曰:「我是李府君親。」既通,前坐。元禮問曰:「君與僕有何親?」對曰:「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僕與君奕世為通好也。」元禮及賓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陳韙後至,人以其語語之,韙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文舉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煒大踧踖。

  △孔文舉有二子,大者六歲,小者五歲。晝日父眠,小者牀頭盜酒飲之,大兒謂曰:「何以不拜?」答曰:「偷,那得行禮!」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時融兒大者九歲,小者八歲,二兒故琢釘戲,了無遽容。融謂使者曰:「冀罪止於身,二兒可得全不?」兒徐進曰:「大人豈見覆巢之下,複有完卵乎?」尋亦收至。

  △潁川太守髡陳仲弓。客有問元方:「府君如何?」元方曰:「高明之君也。」「足下家君如何?」曰:「忠臣孝子也。」客曰:「易稱:『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元方曰:「足下言何其謬也!故不相答。」客曰:「足下但因傴為恭而不能答。」元方曰:「昔高宗放孝子孝己,尹吉甫放孝子伯奇,董仲舒放孝子符起。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客慚而退。

  △荀慈明與汝南袁閬相見,問潁川人士,慈明先及諸兄。閬笑曰:「士但可因親舊而已乎?」慈明曰:「足下相難,依據者何經?」閬曰:「方問國士,而及諸兄,是以尤之耳。」慈明曰:「昔者祁奚內舉不失其子,外舉不失其讎,以為至公。公旦文王之詩,不論堯、舜之德而頌文、武者,親親之義也。春秋之義,內其國而外諸夏。且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不為悖德乎?」

  △禰衡被魏武謫為鼓吏,正月半試鼓,衡揚枹為漁陽摻撾,淵淵有金石聲,四坐為之改容。孔融曰:「禰衡罪同胥靡,不能發明王之夢。」魏武慚而赦之。

  △南郡龐士元聞司馬德操在潁川,故二千里候之。至,遇德操採桑,士元從車中謂曰:「吾聞丈夫處世,當帶金佩紫,焉有屈洪流之量,而執絲婦之事?」德操曰:「子且下車。子適知邪徑之速,不慮失道之迷。昔伯成耦耕,不慕諸侯之榮;原憲桑樞,不易有官之宅。何有坐則華屋,行則肥馬,侍女數十,然後為奇?此乃許、父所以慷慨,夷、齊所以長歎。雖有竊秦之爵,千駟之富,不足貴也。」士元曰:「僕生出邊垂,寡見大義,若不一叩洪鐘,伐雷鼓,則不識其音響也!」

  △劉公幹以失敬罹罪。文帝問曰:「卿何以不謹于文憲?」楨答曰:「臣誠庸短,亦由陛下綱目不疏。」

  △鐘毓、鐘會少有令譽,年十三,魏文帝聞之,語其父鐘繇曰:「可令二子來。」於是敕見。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對曰:「戰戰惶惶,汗出如漿。」複問會:「卿何以不汗?」對曰:「戰戰慄栗,汗不敢出。」

  △鐘毓兄弟小時,值父晝寢,因共偷服藥酒。其父時覺,且托寐以觀之。毓拜而後飲,會飲而不拜。既而問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禮,不敢不拜。」又問會何以不拜,會曰:「偷本非禮,所以不拜。」

  △魏明帝為外祖母築館于甄氏,既成,自行視,謂左右曰:「館當以何為名?」侍中繆襲曰:「陛下聖思齊于哲王,罔極過於曾、閔。此館之興,情鐘舅氏,宜以『渭陽』為名。」

  △何平叔雲:「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覺神明開朗。」

  △嵇中散語趙景真:「卿瞳子白黑分明,有白起之風,恨量小狹。」趙雲:「尺表能審璣衡之度,寸管能測往復之氣。何必在大,但問識如何耳。」

  △司馬景王東爭,取上党李喜,以為從事中郎。因問喜曰:「昔先公辟君不就,今孤召君,何以來?」喜對曰:「先公以禮見待,故得以禮進退;明公以法見繩,喜畏法而至耳。」

  △鄧艾口吃,語稱「艾艾」。晉文王戲之曰:「卿雲『艾艾』,定是幾艾?」對曰:「『鳳兮鳳兮』,故是一鳳。」

  △嵇中散既被誅,向子期舉郡計入洛,文王引進,問曰:「聞君有箕山之志,何以在此?」對曰:「巢、許狷介之士,不足多慕。」王大諮嗟。

  △晉武帝始登阼,探策得「一」。王者世數,系此多少。帝既不說,群臣失色,莫能有言者。侍中裴楷進曰:「臣聞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甯,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帝說,群臣嘆服。

  △滿奮畏風。在晉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實密似疏,奮有難色。帝笑之,奮答曰:「臣猶吳牛,見月而喘。」

  △諸葛靚在吳,於朝堂大會。孫皓問:「卿字仲思,為何所思?」對曰:「在家思孝,事君思忠,朋友思信,如斯而已。」

  △蔡洪赴洛,洛中人問曰:「幕府初開,群公辟命,求英奇於仄陋,采賢雋於岩穴。君吳、楚之士,亡國之余,有何異才而應斯舉?」蔡答曰:「夜光之珠,不必出於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於昆侖之山。大禹生於東夷,文王生於西羌。聖賢所出,何必常處。昔武王伐紂,遷頑民於洛邑,得無諸君是其苗裔乎?」

  △諸名士共至洛水戲,還,樂令問王夷甫曰:「今日戲樂乎?」王曰:「裴僕射善談名理,混混有雅致;張茂先論史、漢,靡靡可聽;我與王安豐說延陵、子房,亦超超玄著。」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