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筆記雜錄 > 七修類稿 | 上頁 下頁
張司封


  錢塘江幹張司封廟,宋太宗朝進士,仁宗景祐中,出為兩浙運司,名夏字伯起,雍邱人也。正史作兵部郎,由前為兵部郎也;舊碑作張太常,由後嘉祐又有功而贈為太常少卿也;宋祠典作工部夏員外,訛也;俗呼司封,以其有功,授司封郎中也。其稱謂不同如此。

  按《四朝聞見錄》雲:杭州江岸,率多薪土,潮水衝激,不過三歲輒壞。夏令作石堤一十二裡,以防江潮,既成,杭人德之。慶曆中,立廟於堤上。嘉祐十年,又因功贈太常少卿。正和二年八月,封甯江侯,改封安濟公,並賜其額曰"昭貺"。

  今廟中之碑作真宗時出為運使治塘。天聖間石塘又壞,運使田公、知府楊公,率僚屬祠公堤上,功成,贈太常官,封甯江侯,則慶歷年也。至大觀改元,封安濟,不知何據。予意葉紹翁之作《四朝錄》,尚近當時,所考必精,今廟之文,恐亦傳論。且真宗時司封既築,何數年之後,田公、楊公又為築之?既曰石塘複壞於天聖,何至慶曆之時,方稱有功?朝命贈官封爵時之相去又遠矣。

  若夫《四朝錄》以為作堤十二裡,碑文曰四千六百四十丈,此則量約之數同也;但江塘有三十裡之遠,而二文皆不言所修之處。予意必自司封廟地下至慶春門,蓋今自候潮門內以北一帶街坊土地,皆安濟之廟;必當時沿江小民,亦各立祠以祀;且慶春以北,又為新塘,乃國朝之築;而錢氏之築,想皆通塘之地矣,或歲久而中之定已壞,乃改為昭貺之再築;余者或修或增,不至大壞,而為功之易耳。予嘗見杭志祀典,於昭貺之下,欠載碑文,因留心以考之,故略言於右。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