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筆記雜錄 > 清稗類鈔 | 上頁 下頁
服飾類3


  ◎民爵夫人服飾

  民爵夫人者,異姓公侯伯子男之妻也。公夫人冬朝冠,熏貂為之,頂鏤花金座,中飾東珠四,上銜紅寶石,首碼金簪三,飾以珠寶,護領縧用石青色。金約,青緞為之,中綴鏤金火焰,飾珍珠一,左右金龍鳳各一,後垂青緞帶二,紅片金裡。耳飾,左右各三,每具金雲銜珠各二。朝褂,色用石青,片金緣,繡文,前行蟒二,後行蟒一,領後垂石青,雜飾惟宜。朝袍,藍及石青縧諸色隨所用。披領及袖,皆石青。冬用片金,加海龍緣,夏用片金緣。繡文,前後正蟒各一,兩肩行蟒各一,襟行蟒四,中無襞積。披領行蟒二,袖端正蟒各一,袖相接處,行蟒各二。後垂石青縧,雜飾惟宜。領約,鏤金為之,飾紅藍小寶石五,兩端垂石青縧二,中各貫珊瑚,末綴珊瑚各二。朝珠三盤,珊瑚、青金、綠松石、蜜珀隨所用,雜飾惟宜。縧用石青色。彩帨月白色,不繡花文。冬朝裙,片金加海龍緣,上用紅緞,下石青行蟒糚緞,皆正幅,有襞積。夏朝裙,片金緣,緞、紗各惟其時。吉服冠,熏貂為之,頂用珊瑚。吉服褂,色用石青,繡花文,團蟒。袍,藍及石青諸色隨所用,通九蟒,皆四爪。

  侯夫人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東珠三,上銜紅寶石,餘皆如公夫人。

  伯夫人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東珠二,上銜紅寶石,余皆如侯夫人。

  子夫人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東珠一,上銜紅寶石,余皆如伯夫人。

  男夫人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紅寶石一,上銜鏤花紅珊瑚。吉服冠,頂鏤花珊瑚。余皆如子夫人。

  ◎命婦服飾

  命婦,文武品官之妻也。一品命婦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東珠一,上銜紅寶石,餘皆如公夫人。二品命婦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紅寶石一,上銜鏤花珊瑚。吉服冠,頂鏤花珊瑚。余皆如一品命婦。三品命婦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紅寶石一,上銜藍寶石。吉服冠,頂用藍寶石。餘皆如二品命婦。

  四品命婦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小藍寶石一,上銜青金石。朝袍,片金緣,繡文,前後行蟒各二,中無襞積,後垂石青縧,雜飾惟宜。朝裙,片金緣,上用綠緞,下石青行蟒糚緞,皆正幅,有襞積。吉服冠,頂用青青金石。蟒袍通八蟒,皆四爪。餘皆如三品命婦。

  五品命婦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小藍寶石一,上銜水晶。吉服冠,頂用水晶。餘皆如四品命婦。六品命婦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小藍寶石一,上銜硨磲。吉服冠,頂用硨磲。餘皆如五品命婦。七品命婦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小水晶一,上銜素金。吉服冠,頂用素金,蟒袍通五蟒,皆四爪。餘皆如六品命婦。

  ◎詔定官民服飾

  國朝冠服,純用遼、金、元遺制,論者皆能言之。而太祖即位盛京,已有旨更定章服。世祖初定鼎時,尚沿明制。順治丁亥,諭範文程、剛林、祁充格曰:「文職衙門不可無領袖,今爾衙門較前改大,爾三人可用珠頂玉帶。」

  國初,牧令之坐堂及下鄉也,亦襲明代衣冠之舊。蓋不如是,則人民不能知其為官,抗不服從耳,後始以漸改革。

  是年十一月,複詔定官民服飾之制,削髮垂辮。於是江蘇男子,無不箭衣小袖,深鞋緊襪,非若明崇禎末之寬衣大袖,衣寬四尺,袖寬二尺,襪皆大統,鞋必淺面矣。即幼童,亦加冠於首,不必逾二十歲而始冠也。

  國初,人民相傳,有生降死不降,老降少不降,男降女不降,妓降優不降之說。故生必從時服,死雖古服無禁;成童以上皆時服,而幼孩古服亦無禁;男子從時服,女子猶襲明服。蓋自順治以至宣統,皆然也。猶不解妓降優不降之說,及國初秀才、舉人之猶服明服耳。

  ◎高宗、仁宗垂意服飾

  高宗在宮,嘗屢衣漢服,欲竟易之。一日,冕旒袍服,召所親近曰:「朕似漢人否?」一老臣獨對曰:「皇上於漢誠似矣,而于滿則非也。」乃止。

  或曰,巴克什達海庫爾纏嘗勸高宗用明代服飾,高宗曰:「我輩若寬衣大袖,則左佩弓,右挾矢,忽遇碩翁柯洛巴圖魯勞薩,挺身突入,能禦之乎?我國士卒初有幾何,因嫻於騎射,所以野戰則克,攻城則取,天下盛稱我兵,曰立則不動搖,進則不回顧也。」

  列朝鑒於北魏之崇效漢俗,因以自弱,故力欲保存其固有尚武之俗。康熙以後,八旗子弟漸有不習騎射即於文弱者。聖祖迭加申飭,垂為厲戒,後且及于婦女。乾隆己卯,高宗諭曰:「此次閱選秀女,竟有仿漢人妝飾者,實非滿洲風俗。在朕前尚爾如此,其在家,恣意服飾,更不待言。嗣後但當以純樸為貴,斷不可任意妝飾。」此一事也。乙未又諭曰:「旗婦一耳帶三鉗,原系滿洲舊風,斷不可改節。朕選看包衣佐領之秀女,皆帶一墜子,並相沿至於一耳一鉗,則竟非滿洲矣,立行禁止。」此又一事也。嘉慶甲子,仁宗諭曰:「今鑲黃旗漢軍應選秀女,內纏足者竟至十九人,殊為非是。此次傳諭後,仍有不遵循者,定將秀女父兄照違制例治罪。」此又一事也。

  ◎服飾沿革

  國初,袍褂有用紅綠組繡者。其後吉服用紺,素服用青,無他色矣。康熙朝花樣,有富貴不斷、江山萬代、曆元五福諸名目,又有暗紋蟒服,如宮制蟒袍而卻組繡者。袍褂皆用密線縫紉,行列如繪,謂之實行。袖間皆用熨折如線,滿語名曰赫特赫。後惟蟒袍尚用之,他服則無之矣。

  燕居無著行衣者。自傅文忠公征金川歸,喜其便捷,名得勝褂,其後無論男女,燕服皆著之。色料初尚天藍,乾隆中,尚玫瑰紫,末年,福文襄王好著深絳色,人爭效之,謂之福色。嘉慶時,尚泥金色,又尚淺灰色。夏日紗服皆尚棕色,貴賤皆服之。襯服初尚白色,嘉慶時,尚玉色,又有油綠色,國初皆衣之,殆沿前代綠袍之義。高宗惡其黯然近青色,禁之。嘉慶時,優伶皆用青色倭緞、漳絨等緣衣邊,以為美飾,如古深衣。奴隸輩皆以紅白鹿革為背子。

  士大夫燕居,皆戴便帽,其制如暖帽而窄其簷,上用紅片錦或石青色,緣以臥雲,如葵花式,頂用紅絨結,頂後垂紅縵尺餘,老少貴賤皆冠之。惟老人夏日畏早涼,用青緞縫紉襯涼帽下,如帽頭狀,初不以為燕服也。至氊帽之尚沿明式,皆農夫、市販之服,人皆賤之。嘉慶時,盛行帽頭,蟠金線組繡其上,且有以明珠、寶石嵌之者,如古弁制,惟頂用紅絨結頂,稍異耳。士大夫皆冠之。春秋間徜徉市衢,欲求一紅纓綴冠者,未易見。氊帽,則以細毯為之,簷用紫黑色,或有綴金線蟠龍為飾者,非複往日樸素,為士大夫冬日之燕服。往日便帽之制,不復睹矣。

  ◎大內之服飾

  後、妃、主位以及宮眷之常衣,皆窄袖長袍,髻作橫長式可尺許,俗所謂把兒頭者是也。

  ◎江浙人之服飾

  江浙之服飾,不僅大異於北,即在南方,亦為特殊。蘇州風俗澆薄,康熙時之服飾,奇邪已甚,時有作吳下謠者,可想見之。謠雲:「蘇州三件好新聞,男兒著條紅圍領,女兒倒要包網巾,貧兒打扮富兒形。一雙三鑲襪,兩隻高底鞋,到要准兩雪花銀。爹娘在家凍與餓,見之豈不寒心?誰個出來移風易俗,喚醒迷津,庶幾可以辟邪歸正,反樸還醇。」

  光緒中葉以降至宣統,男子衣皆尚窄,袍衫之長可覆足,馬褂背心之短不及臍,凡有袖,取足容臂而已。帽尚尖,必撮其六折,使頂尖如錐,戴之向前,輒半覆其額。其結小如豆,且率用藍色。腰巾至長,既結束,猶著地也,色以湖或白為多。

  順、康時,婦女妝飾,以蘇州為最時,猶歐洲各國之巴黎也。朱竹垞嘗于席上為詞,贈妓張伴月,有句雲:「吳歌《白紵》,吳衫白紵,只愛吳中梳裹。」

  上海繁華甲於全國,一衣一服,莫不矜奇鬥巧,日出新裁。其間由樸素而趨於奢侈,固足證世風之日下,然亦有由繁瑣而趨於簡便者,亦足見文化之日進也。衣由寬腰博帶,變而為輕裾短袖,履由高底仄頭,變而為薄底闊面,皆於作事行路,良多利益。光緒末,暑則鵰毛扇,寒則風帽、一口鐘。鵰毛扇價甚昂,一柄須十余金,後則易之以五寸之紙摺扇,廉而且便,風帽、一口鐘亦易以大衣。此由繁瑣而趨於簡便之一端也。

  光緒時,滬妓喜施極濃之胭脂,因而大家閨秀紛紛效尤,然實始于名妓林黛玉,蓋用以掩惡瘡之斑者也。自女學堂大興,而女學生無不淡妝雅服,洗盡鉛華,無複當年塗粉抹脂之惡態,北裡亦效之。故女子服飾,初由北裡而傳至良家,後則由良家而傳至北裡,此其變遷之跡,極端相反者也。

  ◎汴人之服飾

  汴中男女衣服,喜用青、藍兩色土布,洋布極少,綢緞更稀。孩童則紅衣為多,甚至上下通紅,名曰十二紅。婦女則衣長袖大,褲必紮腿,然不著裙,髻圓足小,面抹濃粉。行路時,老幼均用拐杖拄之,或且策蹇以代步,宣統時猶然。

  ◎歸化人之服飾

  山西歸化城男女衣帽無別,惟女子以珊瑚、瑪瑙相累作墜。耳環長寸餘而下銳。卷黑布如筒,貫發其中,垂於兩肩。亦有耳垂兩環者。項帶銀圈,或數珠。紅錦作帕,有以八字分貼項後者。習尚最重帽,以露頂為羞。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