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筆記雜錄 > 清稗類鈔 | 上頁 下頁
鑒賞類四11


  ◎聽松庵藏竹爐

  無錫惠山聽松庵有竹爐,明物也,制古而雅。洪武時,聽松庵主僧性海真上人之道行,為時輩推重,日汲泉試茗以自怡。有湖州竹工進曰:「師嗜茗,請以竹為茗具,可乎?」乃遂制爐,性海示以法。爐之制,圓上而方下,高不盈尺,織竹為郭,築土為質。土甚堅密,爪之,鏗然作金石聲,而其中歉然以虛,類謙有德者。鎔鐵為柵,橫截上下,以節宣氣候。其外則有為瓶之似彌明石鼎者一,為茗椀者四,則皆以陶為之。

  永樂初,性海至虎邱,留以贈潘克誠,自是在潘氏者六十餘年。成化時,楊孟賢見而愛之,撫玩不已。潘之孫某慨然曰:「如豈珍于昌黎之畫,而吾獨不能歸好事者哉?」乃以畀孟賢。孟賢之兄孟敬取而歸焉。丙申,秦廷韶知之,謂物各有主,爐固惠山物也,他人何有焉,乃為物色之以歸於庵。乾隆庚子,高宗南巡,王述庵侍郎昶扈蹕至惠山,遊庵,見爐而愛之。顧晴沙觀察時方家居,特仿其式,制一以贈述庵。

  或曰,竹爐在國初已亡失,康熙甲子,顧梁汾舍人貞觀于京師成容若侍衛德齋中所見而攜以歸者,且為贗鼎矣。

  《竹爐圖》,在明有三。一,九龍山人為性海制。二,履齊寫。三,成化丁酉冬吳珵寫。在國朝,則張宗蒼有奉敕所畫者。乾隆乙亥,圖卷為無錫令邱漣取入其廨,不戒於火,悉被毀。大吏入奏,高宗親灑天筆,為作第一圖,覆命皇六子補第二圖,貝勒弘旿補第三圖,董文恭公誥補第四圖,禦制詩章冠於卷首,以還舊觀。

  ◎李薌甫藏髹漆椀

  臨川李薌甫觀察秉銓嘗于京師琉璃廠肆購一髹漆椀,面徑七寸有奇,口底坦平,四周作連環方勝紋,雕鏤工細,作深赤色,椀底鐫「沆瀣同甌」四字,正書陽文,濃金填抹,古色繽紛,乃明永樂朝果園供禦漆物也。

  李極寶貴之,不輕示人。及官粵西,桂撫為成果亭中丞格,思以漢玉盤易之而不可得,乃集同官為詩歌以紀之。

  ◎張叔未藏明沈叔雅宋硯匣蓋

  明沈叔雅宋硯,匣蓋朱漆,歲久,古雅可愛。張叔未泊舟由拳裡,見於陳氏米肆。肆友陳星九知叔未之愛之也,遂乞其書扇,舉此以為贈。叔雅,明之嘉興人,《珊瑚網》稱其篆隸八分,董文敏《戲鴻堂帖》,摹勒出其手。是此硯必臻神品,惜櫝在而珠已亡也。

  ◎朱竹垞藏玻璃硯

  玻璃在國初尚為珍寶,故袁子才所建隨園,以紫玻璃鑲牕,一時詠之者幾及百人。朱竹垞有玻璃硯一方,大僅如小兒手掌,四緣刻銘識殆遍俱鑲以金,底邊隱隱似水紋,蓋錢牧齋之物也。

  ◎報恩寺有琉璃獅子

  明永樂時,江寧南城外建報恩寺阿育王舍利塔,高二十四丈六尺一寸九分。塔頂以風磨銅為之,口徑二尺六寸。其塔以琉璃為瓦,而嵌獅子於上。

  鹹、同間粵寇之亂,塔毀於火,僅存琉璃獅子一座,為包氏所得,高一尺六寸半,頭距尾長一尺八寸,座寬一尺六寸,全身藍色,爪眼齒皆白色,球及座皆綠色,繩黃色,卷毛亦黃色,耳際微損,餘皆完好如故。

  ◎江玉屏見側理紙

  江玉屏,博物君子也。嘗適市,見有紙厚半寸許,連迭,揭之,成球,旁無端縫。人皆不能識,玉屏以為古側理紙也。或謂其得之于鮑淥飲家。玉屏,名立,乾隆時人。

  ◎張芑堂藏金粟箋

  乾隆中葉,海宇晏安,高宗留意文翰,凡以佳紙進呈者,皆蒙睿藻嘉賞,由是金粟箋之名以著,詞館且嘗以為試題。金粟山有金粟寺,在海鹽縣西南三十裡,自孫吳康僧開方,曆唐、宋以來,稱大叢林,創設經藏。紙皆堅韌可貴,硬黃複繭,內外皆蠟摩光瑩,以紅絲闌界之。其書為端楷而肥,卷卷如出一手,墨光黝澤如髹漆,可鑒。

  紙背每幅有小紅印,文曰「金粟山藏經紙」。有數千軸,後人剝取為裝贉之用,零落不存,世所稱為金粟山藏經紙者是也。或雲唐時物。然其紙間有元豐年號,則為宋藏無疑。

  張芑堂嘗于童時見古書面,多以金粟箋為之,間有作書畫標籤者,而吳上裝潢家大半以偽者代之。明代名流書畫,悉用藏經箋全幅。至國初,則查二瞻輩以零星條子裝冊,供善書者揮寫,可知紙在彼時已不易得,宜今之絕跡於市肆,而仿造者且不佳也。

  ◎俞筱甫藏金粟箋

  金粟箋有最長者可印五十八字,其印稱「許咸熙妻陳五娘等舍藏經紙七千幅」云云。是物近已不可得,況澄心堂所制紙乎?俞筱甫曾藏五枚。

  ◎梁山舟藏黃色藏經紙

  梁山舟藏黃色藏經紙,朱印二種,一押書,一「慶政□錫」四字。

  ◎張芑堂藏法喜寺藏經紙

  海鹽法喜寺藏經,流傳絕少,惟曾有背紙幾番,為張芑堂所藏,光潔如玉,與金粟箋無異。鈐印有三,一曰法喜大藏,作一行,一曰法喜轉輪藏經,作兩行。陸貫夫曰:「法喜轉輪藏經亦有圜印者。」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