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筆記雜錄 > 清稗類鈔 | 上頁 下頁 |
考試類2 |
|
◎旗漢考試同場 康熙丁未,命滿洲、蒙古、漢軍准赴考試。先是,八旗生員、舉人、進士停止考試,至是,覆命滿洲、蒙古、漢軍與漢人同場一例考試,其生童於鄉試前一年八月內考試,從禦史徐誥武請也。 ◎土司子弟得與考試 兵部議覆兩廣總督于成龍疏言土司子弟中有讀書能文者,注入民籍,一體考試。從之。 ◎苗人得與考試 康熙甲申,禮部議覆湖廣學政潘宗洛疏言湖廣各府州縣熟苗有通文藝者,准與漢人一體應試,應如所請。從之。 ◎畬客得與考試 處州畬客,有能文者得應科舉。嘉慶癸亥,儀征阮文達西元撫浙時,會同學使奏明,一體准與考試。其散居溫州者,道光丙戌,亦援例稟學使求考,惟在金華者無聞。 ◎麼些得與考試 雲南麼些種人,自設流官以來,俱極恭順畏法,讀書識文字者多有之。光緒時,准其考試,因而有補弟子員者四人,中武舉者一人。 ◎隨場去取 光緒戊戌六月,德宗從鄂督張之洞、湘撫陳寶箴奏請,定鄉、會試隨場去取之法,並推行于生童歲科考,又停止朝考。 ◎聖祖諭出各種題目 康熙癸巳,聖祖諭大學士等曰:「《五經》《四書》,俱系聖賢之言,考試出題,專意取冠冕者則題目漸少,士子易於揣摩,甚有將不出題之書,刪而不讀,尚得言學問乎?經書內有不可出之題,試官自然不出,其餘出題之處,須以各種題目試之,則懷才實學之士,自無遺棄矣。」 ◎張文和阻廢制義 雍正時,有議變取士法廢制義者,上問桐城張文和公廷玉,對曰:「若廢制義,恐無人讀《四子書》講求義理者矣。」遂罷其議。 ◎舒赫德請廢制義 乾隆辛亥,兵部侍郎舒赫德請廢制義,事下禮部。時鄂文端公爾泰為尚書,議駁曰: 「謹按取士之法,三代以上出於學,漢以後出於郡縣吏,魏晉以來出於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於科舉。科舉之法,每代不同,而自明至今,則皆出於詩文。三代尚矣,漢法近古而終不能復古,自漢以後,累代變法,而及其既也,莫不有弊。九品中正之弊,毀譽出於一人之口,至於賢愚不辨,閥閱相高,劉毅所雲『下品無高門,上品無寒士者』是也。科舉之弊,詩賦則紙上浮華,而全無實用,明經則專事記誦,而文義不通,唐趙匡舉所謂『習非所用,用非所習,當官少稱職吏』者是也。時文之弊,則今舒赫德所陳奏是也。聖人不能使立法之無弊,在乎因時而補救之。蘇軾有言:『觀人之道,在於知人。知人之道,在於責實。』蓋能責實,則雖由今之道,而振作鼓舞,人才自可奮興。若專務循名,則雖高言復古,而法立弊生,於造士終無所益。 今舒赫德所謂時文經義以及表判策論皆為空言剿襲而無所用者,此正不責實之過耳。大凡宣之於口,筆之於書者,皆空言也,何獨今之時文為然?且夫時文取士,自明至今,殆四百年,人知其弊而守之不變者,非不欲變,誠以變之而未有良法美意以善其後。且就此而責其實,則亦未嘗不適於實用,而未可一概訾毀也。蓋時文所論,皆孔孟之緒餘,精微之奧旨,未有不深明書理而得稱為佳文者。今徒見世之腐爛抄襲以為無用,不知明之大家如王鏊、唐順之、瞿景淳、薛應旗等,以及國初諸名人,皆寢食經書,冥搜幽討,殫智畢精。 殆于聖賢之義理,心領神會,融洽貫通,然後參之經、史、子、集以發其光華,範之規矩準繩以密其法律,而後可稱為文,雖曰小技,而文武幹濟英偉特達之才,未嘗不出於其中。至於奸邪之人,迂懦之士,本于性成,雖不工文,亦不能免,未可以為時藝咎。若今之剿襲腐爛,乃是積久生弊,不思力挽末流之失,而轉咎作法之涼,不已過乎?即經義表判策論,苟求其實,亦豈易副?經文雖與《四書》並重,而積習相沿,慢忽既久,士子不肯專心肄習,誠有如舒赫德所雲『數月為之而有餘』者。今若著為令曰『非工不錄』,則服習講求,為益匪淺,表判策論,皆加核實,則必淹洽乎詞章而後可以為表,通曉乎律令而後可以為判,必有論古之識、斷古之才而後可以為論,必通達古今明習時務而後可以為策。 凡此諸科,內可以見其本源之學,可以驗其經濟之才,何一不切于士人之實用?何一不見之于施為乎?必變今之法,行古之制,則將治宮室,養遊士,百里之內,置官立師,獄訟聽於是,軍旅謀於是,又將簡不率教者屏之遠方,終身不齒,毋乃徒為紛擾而不可行。又況人心不古,上以實求,下以名應。興孝,則必有割股廬墓以邀名者矣;興廉,則必有惡衣菲食敝車羸馬以飾節者矣。相率為偽,其弊尤繁。甚至借此虛名以幹取,及乎蒞官之後,盡反所為,至庸人之不若,此近日所舉孝廉方正中所可指數,又何益乎?若事無大更改,而仍不過求之語言文字之間,則論策今所見行,表者賦頌之流,是詩賦亦末嘗盡廢。 至於口問經義,背誦疏文,如古所謂帖括者,則又僅可以資誦習,而于文義多致面牆,其餘若三傳科、史科、名法、書學、算學、崇文、宏文等,或駁雜蕪紛,或偏長曲技,尤不足以崇聖學而勵真才矣。則莫若懲循名之失,求責實之效,由今之道,振作補救之為得。我皇上洞見取士源流,所降諭旨,纖悉畢照,司文衡職課士者,果能實心仰體,力除積習,杜絕僥倖,將見數年之後,士皆束身《詩》、《禮》之中,潛心體用之學,文風日甚,真才日出矣。然此亦特就文學而言耳,至於人之賢愚能否,有非文字所能決定者。故立法取士,不過如是。而治亂盛衰初不由此,無俟更張定制為也。」 ◎考試改策論 光緒戊戌五月,德宗命自下科為始,鄉、會試及生童歲科各試向用《四書》文者,改試策論。 ◎考試複用四書文 光緒戊戌八月,德宗奉孝欽後懿旨,命各項考試,仍用《四書》文、試帖、經文、策問。 ◎考試用策論 光緒辛醜七月,德宗命自明年為始,鄉、會試等均試策論,不准用八股文程式。 ◎廢科舉 自日俄戰役告終,日本遣外相小村壽太郎至我國議約,朝命袁世凱與議。乃密陳孝欽後,謂宜乘日俄之憊,亟變法以圖強。孝欽韙之。時端忠湣公方為湖南巡撫,入覲,倡廢除科舉制,孝欽遂下詔廢科舉,設學堂,時光緒乙巳七月也。蓋鄉、會試及各省歲科生童考試,至是均一體停罷矣。 時仁和王文勤公文韶在政府,遇事模棱,不置可否,獨於廢科舉一事,則力阻之。而張文襄公之洞方自鄂督入朝,留京師,亦力謀廢科舉。榮文忠公祿當國,張言于榮,榮自以非出身科目,不敢力主廢。王謂:「老夫一日在朝,必以死爭之。」及王出樞垣,端又以江督入覲,乃約張聯銜上疏,遂得請。 後乃加入考優拔與舉貢考職兩段,科舉仍未絕也。然張以力倡廢科舉,而光緒甲辰會試,其侄婿林世燾以候補道中進士,欲請歸原班,張乃一日五電,責其必取館選焉。留學生殿試授官,亦張在樞府時力主行之。 ◎和尚之孫應舉 文和尚,名果,字園公,衡山裔也。聖祖南巡見之,命入京師,居玉泉精舍,寵眷殊厚。和尚一日攜其孫入見,上問何事來此,和尚奏曰:「來此應舉。」上曰:「應舉即不應來見。」蓋防微杜漸,慮其希望非分之恩寵也。 ◎潘襄易名應試 上海潘明經襄於十三歲入庠,十七歲食廩餼,年方壯,序貢赴都,兩任教職,一署縣篆。六十後罷官歸,久之,家貧落魄。年逾古稀,忽易名應童子試,複三入棘闈,壽八十三矣。手抄口誦,銳氣不衰,或叩其故,曰:「吾聞登科第者,須仗慧根。今生總無成,冀來生或當早達耳。」 ◎謝金圃各項考試之得士 嘉善謝金圃侍郎墉好甄擢名士,三元錢棨,鄉、會試皆出其門,殿試亦與讀卷。高郵李進士惇,嘉定錢進士塘,山陽汪文端公廷珍,陽湖孫觀察星衍,甘泉焦明經循,皆由其識拔以成名。經術文行,表表稱江淮間。阮文達公始應童子試,亦極口獎勵,召入第讀書,卒為巨儒賢相。 ◎楊沂秀考試必第五 析沂秀者,貴州定遠人,嘉慶甲戌進士。幼時應童子試,縣府院考俱列第五,後鄉、會榜亦俱中第五,挑選陝西鄠縣知縣,掣簽亦第五名,人稱為「楊第五」。 ◎穆彰阿之對於薦卷 穆彰阿屢主文衡,其心亦甚細。每置薦卷於幾,焚香一爐,望空遙拜。衣袋中常置煙壺二,一琥珀,一白玉,款式大小相等,取一卷出,即向衣袋中摸煙壺,得琥珀則中,白玉則否。額滿,則將餘卷一律屏之。 ◎童試 直省士子之試於郡縣及提學,為童子試,俗謂為小考,或小試。應試者曰童生,(明《選舉志》已有此稱。)雖壯丁老叟,但與試,皆得以童稱之,未冠者曰幼童。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