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筆記雜錄 > 清稗類鈔 | 上頁 下頁 |
地理類7 |
|
◎臺灣置郡縣 康熙癸亥,臺灣初定,提督施襄壯公琅請設官鎮守。有謂宜遷其人棄其地者,聖祖召問閣臣,高陽李文勤公霨奏雲:「棄其地,恐為外夷所據;遷其人,恐奸宄生心,應如琅議。」上韙之,遂置郡縣。 ◎宋村 浙江開化與遂安交界處,有地名宋村者,環村皆山,惟一穀可通往來。村之大小,民之眾寡,無由知悉,但聞自宋以來,曆元、明迄國朝,村人曾無鬥粟尺帛之供,而地方官以其負嵎,不易征剿,亦竟純事放任不加干涉。 ◎茅麓山 茅麓山在湖北鄖陽界,毗連三省,廣數千里,明末流賊餘黨郝搖旗等竄入,明疏宗某繼至,郝等奉為主,恃險假息。康熙初,命圖海督師與川督李國英、護軍統領穆哩瑪率三省兵會剿。諸將皆於層岩陡壁間,攀荊援葛而進,逾年,始蕩平巢穴。故京師諺語,有險難事則曰「又上茅麓山耶」,則當日之形勢可知。 ◎長沙 湖南長沙,在洞庭湖之南,水道以岳州為第一門戶,臨資口為第二門戶,靖港為第三門戶。其陸路,北連湖北,南連粵東,亦寰中形勢之區也。湘江中有沙墳起,若新築之馬路,長短不等,最長者曰老龍沙,長至六七裡,長沙命名或以此耳。通商口岸在小西門外,風俗樸厚,人物繁庶,巨大商店羅列如林。 ◎入蜀之路 入蜀之路,可由秦階經桔柏渡而至劍關,亦可由鳳翔、寶雞經漢中以至寧羌。陸路不同,若取道歸州,穿夔巫入成都,即吳漢伐公孫述之路,其地雖皆屬天彭井絡,而山川形勢迥殊。 ◎入蜀有三穀四道 入蜀有三穀四道,西南曰褒穀,從褒入;南曰駱穀,從洋入;東南曰斜穀,從郿入。其所從皆殊,謂首尾一穀者非也。其棧道有四,從成、和、階、文出者為遝中陰平道,鄧艾伐蜀由之;從兩當出者為故道,漢高帝攻陳倉由之;從褒鳳出者為連雲棧,漢王之南鄭由之;從城固洋縣出者為斜谷道,諸葛武侯屯田渭上由之。 ◎棺材峽 三峽有名棺材峽者,高百餘丈,上有棺,不知何年物也。光緒中,有夔州府幕遣人沿緣而上,取棺之木為琴,果取木數片下,木質蒼堅,不知其名。 ◎溫泉 四川關外溫泉,處處有之,其水自岩隙流出,就地貯池,以供人浴。外建屋宇數椽,為官廳寢室廚房諸所,且置役看守,並司灑掃,故凡宴會者,祖餞者,多假坐於此。然屋宇之宏敞清潔,以爐城為最,裡塘次之,巴塘又次之,餘則僅一池耳。泉有硫質,初浴多暈者,再浴即安。 水中有微蟲,由皮膚吸人血,吸飽即去,土人雲此吸人毒也。凡有瘡疥,一浴立愈,故關外漢、蠻兩族人,鮮有瘡疥者。泉最溫暖,僅能浴一二十分鐘,縱身體健全者,亦不得過三十分鐘,久則汗涔涔,令人難耐,故有寒疾者一浴亦愈。或浴已酣睡,亦妙。泉能消食,必食而後浴,否則初浴即饑矣,故此泉又名消食泉。 泉可飲牛,牛飲之,力倍增,故蠻民往往率數十百牛飲焉。泉水散漫,凝結如白雪,蠻民掃之,用以熬茶磋面,或糊牆壁,如內地之用石炭石堿也。 ◎川邊番地 出汶川城五裡,瑉江從北來,索橋界其上,長可百餘丈,編竹為索,橫亙空中,人行輒蕩漾顛簸,心目暈眩。久之,渡橋沿草坡河折而南,即興文坪桃關,對岸路尺許,下臨千仞,雪後冰凍,控馬行殊可畏也。是河,一源于沙派溝,一源于龍潭溝,下流入岷江。又三十裡過碉頭,始見所謂碉者,其圍牆以碎石壘成之,上施木梁,以石板平其頂,可行可坐番人家其間。 中崒而高者為戰碉,高至二十余丈,蓋瞭望之所也,旁插旗,大小以百數,用唐古忒旁行字體,書梵經於上。沿途有轉經樓,其制,于水石湍急處架屋,屋中書經於旗,插旗於輪,寘輪于水,使水激而轉之。又三十裡抵草坡瓦寺土司行署。自汶川徼外,皆加渴瓦寺安撫使地,西訖於斑斕山,與沃日接壤。 ◎寧遠倮夷之區域 四川寧遠為蠻疆,山谷幽阻,水泉氾濫,無道路可紀載,約計之,則在大渡河以南,敘州府上遊之金沙江以北,小金沙江以東,峨馬雷屏之西,度其方面,不過千數百里。若分按之,自大渡南涉,其中除去越嶲、冕寧、鹽源、西昌、會理之內地,蠻族所據之山川,亦不過千里而已。 ◎康藏衛分三區 康、藏、衛實分三區,蓋打箭爐以西、丹達山以東為康;丹達山以西,如拉薩等處,凡達賴喇嘛所屬者為前藏,班禪喇嘛所屬者為後藏。藏,即唐古忒也。藏之外乃為衛。今者衛已亡矣,藏已與英人立有條約矣,完全者僅一康而已。世人不知有康,一出爐關即謂之進藏,殆以其語文風俗相同,即視康為藏耶。 抑以祇設駐藏大臣而無駐康大臣,即統名為藏耶?以風俗論,西寧、金川亦與藏同,固不得謂西寧、金川為藏也。 ◎西藏 西藏,古號烏斯,唐為土番,在青海西南,處萬山之中。其地縱橫連屬者,南界雲南怒江,北界西寧河源,西極後藏業爾欽之沙漠,東達打箭爐。後藏可分為二,曰喀齊,曰阿裡。 由成都起程至打箭爐九百二十裡,層巒峻嶺,削壁懸崖,隔瀘河勢最險要,天時多寒少暑。打箭爐東一百三十裡有瀘定橋,即瀘水也。初以鐵索橋為渡,後亦有以木船渡人者,水漲則不可過,仍行橋上。橋長三十一丈一尺,寬九尺,施索九條,覆板於其上。水頗險惡,有大風,亦不可行,為通爐要隘。 郭達山在打箭爐東北一裡,高七百余丈,時有青羊繞山而行。相傳漢諸葛武侯七擒孟獲時,命郭達至爐,于沙畦納安爐造箭,故名。山上有郭將軍廟,將軍郭達也。裡塘在打箭爐西六百八十餘裡,天寒多雨雪,昔隸青海部。層巒迭障,道路紆回,為西藏要地。 巴塘在裡塘南五百四十五裡,土地饒美,氣候暄妍,凡游邊藏者,莫不停驂於此,幾若上海,故有「內地蘇杭、關外巴塘之諺」。然其地無城郭,無街道,漢、蠻雜處,寥寥百餘戶而已。其所以得此美名者,蓋以地當沖衢,百貨齊備,飲食衣服備極奢華,而又有種種名勝之區,供人遊眺故也。山則峻標甲噶,水則流合金沙,昔為拉藏罕所屬。去巴塘九百餘裡,地名乍丫,一大部落也。 金沙江之源,自達賴喇嘛東北烏泥烏蘇流出,烏泥烏蘇,譯言乳牛也。其水名烏魯烏蘇,東南流入察木多,又東南流徑中甸,入雲南境塔城關,名金沙江;至麗江府,名麗江。 巴塘至察木多一千四百又五裡,中隔乍丫,路出西北,天時無異裡塘,三山環偪,二水合流,為西藏門戶。界通川、滇,北河有四川橋,南河有雲南橋。 瀾滄江有二源,源於察木多之噶爾機雜噶爾山,名雜楮河,一源於察木多之濟魯肯他拉,名傲木楮河,二水會於察木多江巴林寺之南,名拉克楮河。流入雲南境,為瀾滄江,南流至車裡宣撫司,為九龍江,流入緬甸境。 瀾滄之西為哈拉烏蘇,即禹貢之黑水,今雲南所謂潞江也。其水出自達賴喇嘛東北哈拉諾爾,東南流入察木多,又東南入雲南,為潞江。 拉哩在達隆宗西北,距察木多一千五百余裡,天時嚴寒,山勢陡險,無城郭,所屬寺院,有堪布喇嘛主掌,兼第巴事。又有工布、江達在拉哩西南,工布僻處一隅,而江達則為西藏孔道。天時和暖,產稻米,有水田,絕域中之沃壤也。 黑水源出西藏之喀喇池,入潞江,至緬甸入海。渡黑水,行十餘日,至烏思藏。烏思藏西南二千里,懸崖峭壁,積雪凝冰,山之巔清泉百道,奮湧爭流,而四面群山環峙,有如兒孫。西北走喀齊,西南走天竺,東北走甘陝,東南走川滇,為名山五千二百七十,奉為鼻祖,則昆侖山也。 渡析支,泝洄而上,四山中有沮洳場,約二百餘裡,氾濫不可數計,土名苦敦腦兒,譯言星宿海,黃河發始之源也。 前藏東拉哩西一千零十餘裡,有達賴喇嘛坐牀之所,曰布達拉寺,在布達拉山。布達拉山四面皆崇山峻嶺,不生草木,殆古所謂鐵圍也。其中原隰平衍,南北約六七十裡,東西約二百餘裡,中通藏江,自東北繞西北流。藏江之北北山之南,平地突起一石,其週五六裡,高一裡許,依山迭砌高樓十三層,形勢莊嚴,則布達拉寺也。 羅蔔嶺崗,在布達拉西南十五裡,為達賴喇嘛沐浴之所。水自藏布江引入池中,池有榭,壁繪諸佛像及青石梯,六佛升天之遺跡也。 由前藏行八日九百餘裡至後藏,地曰劄什倫布。翁結巴寺則為班禪額爾德尼坐牀之所。 ◎三瞻 西藏三瞻之地,兩山抱護,形勢險固,土肥產豐。道光中,工勒布盤踞其間,以劫掠行客為事,藏路不通。同治癸亥,蜀督駱文忠以內地兵丁不服水土,借藏兵攻破碉樓山寨,生擒工勒布,並剿其党,惟藏中墊軍餉五十萬,乃以其地償于藏,仍由藏中派土司治理之。 光緒丙申,瞻對土司有離心,蜀督鹿傳霖調兵四營往剿,奪碉樓要口,藏中所委土司子重,以餘黨逃。官軍報捷,鹿督乃改其地為州治,名曰定瞻州。 ◎察木多 察木多,舊名喀木,為西藏之頭藏,據瀾滄江上源薩楚河、鄂穆楚河會流之地,當打箭爐至前藏之中央,滇、蜀、羌、隴之孔道,藏東第一要隘也。番人所居,背倚南山,碉房深邃,洞宇縈回,坡下建營壘,築市肆,商業殷盛,無異都會。有二橋,跨南河路通雲南者為雲南橋,跨北河路通四川者為四川橋,實往來通道也。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