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筆記雜錄 > 能改齋漫錄 | 上頁 下頁
節度


  高承《事物紀原》雲:「節度,本後漢公孫瓚討烏桓,詔令受劉虞節度。唐室名使,蓋取此義。唐制,邊圉戎寇之地,則加以旌節,謂之節度。始自睿宗景雲二年四月,以賀拔延嗣為河西節度使。」以上皆高說[5]。

  予按,《吳志·諸葛恪傳》:「孫權欲試以事,令恪守節度。節度掌軍糧穀。」注引江表傳曰:「權為吳王,初置節度官,使掌軍糧,非漢制也。初用徐祥,祥死,將用恪。諸葛亮與陸遜書曰:『家兄年老而〈按,「而」下脫「恪」字〉性疏。今使典主糧谷,糧穀軍之要最,僕雖在遠,竊用不安,足下特為啟至尊轉之。』遜以白權,即轉恪領兵。」以此見漢有節度之意,而無其官。唐有其官,而在孫權之後也。

  【5.以上皆高說:《事物紀原·節鉞帥漕部·節度》:「後漢公孫瓚討烏桓,詔令受劉虞節度。唐室名使,蓋取此義。唐制,緣邊戎冦之地,則加以旌節,謂之『節度使』。始自睿宗景雲二年四月,以賀拔延嗣為河西節度使也。肅宗至德以後,天下用兵,中原刺史一例受號也。《唐書·方鎮表》雲:『開元二十二年,朔方節度始兼處置使。』〈新唐書·卷六十四·方鎮表:『(開元)二十二年,朔方節度兼關內道採訪處置使,增涇原甯慶隴鄜坊丹延會宥麟十二州,以匡長二州隸慶州,安樂二州隸原州。』〉《兵志》曰:『高宗永徽以後,都督帶使持節者,始謂之節度使。然猶未以名官也。』〈新唐書·卷五十·兵志:『夫所謂方鎮者,節度使之兵也。原其始,起于邊將之屯防者。唐初,兵之戍邊者,大曰軍,小曰守捉,曰城,曰鎮,而總之者曰道。……此自武德至天寶以前邊防之制。其軍、城、鎮、守捉皆有使,而道有大將一人,曰大總管,已而更曰大都督。至太宗時,行軍征討曰大總管,在其本道曰大都督。自高宗永徽以後,都督帶使持節者,始謂之節度使,猶未以名官。景雲二年,以賀拔延嗣為涼州都督、河西節度使。自此而後,接乎開元,朔方、隴右、河東、河西諸鎮,皆置節度使。』〉」】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