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筆記雜錄 > 澠水燕談錄 | 上頁 下頁
事志(1)


  開寶中,平嶺表,擇廣州內臣聰慧者數十人,于教坊習樂,名簫韶部,改曰雲韶部,內宴則用之。太平興國中,擇軍中善樂者,名曰引龍直,遊幸,騎而導駕。後曰鈞容直,取鈞天之義也。

  太宗朝,府州折禦卿貢馬特異,格不甚高而日行千里,口旁有碧紋如雲霞,因目曰碧雲霞。上征太原,往來乘之。上下山嶺,如履平地。上則屈前足,下則屈後足,上下如坐安輿,不知登降高下之勞。圉人供芻粟或少倨,則嘶鳴奮躍,是齧不已,此尤異他馬也。上崩,悲鳴不食,骨立,人不忍視。真宗遣從靈駕,至永熙陵,乃斃。詔與我花犬同坎瘞。

  洛陽至京六驛,舊未嘗進花,李文定公留守,始以花進。歲差府校一人,乘驛馬,晝夜馳至京師。所進止姚黃、魏紫三四朵,用菜葉實籠中,藉覆上下,使馬不動搖,亦所以禦日氣;又以蠟封花蒂,可數日不落。至今歲貢不絕。

  朐山有花類海棠而枝長,花尤密,惜其不香無子。既開,繁麗嫋嫋,如曳錦帶,故淮南人以錦帶目之。王元之以其名俚,命之曰海仙。有詩曰:「春憎窈窕教無子,天為妖嬈不與香。」又曰:「錦帶為名卑且俗,為君呼作海仙花。」

  萊公貶死雷州,喪還,過荊南公安縣,民懷公德,以竹插地,掛物為祭,焚之,後生筍成林。以為神,因為公立祠,目其竹為「相公竹」。王樂道為記刊石,秦承之有詩曰:「已枯斷竹鈞私被,既沒賢公帝念深。僕木偃禾如不起,至今誰識大忠心。」

  萊公初及第,知歸州巴東縣,手植雙柏於庭。至今民愛之,以比甘棠,謂之「萊公柏」焉。

  南唐後主留心筆劄,所用澄心堂紙、李延珪墨、龍尾石硯三物為天下之冠。自李氏之亡,龍尾石不復出。嘉祐中,校理錢仙芝知歙州,訪得其所,乃大溪也。李氏常患溪不可入,斷其流,使由他道。李氏亡,居民苦其溪之回遠,導之如昔,石乃絕。仙芝移溪還故道,石乃複出,遂與端溪並行。

  莆陽蔡君謨嘗評李延珪墨能削木,墜溝中,經月不壞。李超,易水人,唐末與其子廷珪亡至歙州,以其地多美松,因留居,以墨名家。本姓奚,江南賜姓李氏。珪或為邦。珪弟廷寬,男承宴、承安、男 乂用,皆有聞易水。江南又有朱君德、柴詢、柴成務、李文遠、張遇、陳斌,著名當時。其制有劍脊、圓餅、拙墨、進貢墨、供堂墨,其面多作龍紋,其幕有「宣府」字,或止雲「宣」,或著姓氏,或別州府。今人間已少傳者。仁宗嘉祐中,宴近臣於殿,嘗以墨賜之,其文曰「新安香墨」。其後翰林諸君承賜者,皆雙脊龍樣,尤為佳品。

  咸平中,陳文惠謫官潮州。時州人張氏濯于江邊,為鱷魚所食。公曰:「昔韓吏部以文投惡溪,鱷魚為吏部遠徙。今鱷魚既食人,則不可赦矣。」乃命吏督漁者網而得之,鳴鼓告其罪,戮之於市。圖其形為之贊,至今多傳之。鱷大者數丈,或玄黃,或蒼白色,似龍而無角,類蛇而有足, 睅目利齒,見者駭之。卵化山谷間,大率為鱷者十二三,其餘或為黿、為龜也。喜食人畜。其食,必以尾卷去,如象之任鼻也。

  河中府舜泉坊,二井相通,所謂匿空旁出者也。祥符中,真宗祀汾陰,駐驛蒲中,車駕臨觀,賜名廣孝泉,並以名其坊。禦制贊紀之。蒲濱河,地鹵泉鹹,獨此井甘美,世以為異。

  亳州法相禪院矮檜,高才數尺,偃亞蟠屈,枝葉繁茂,不可圖狀。唐大中年,李待價《石記》雲:「圓蔭三丈餘」。距今又百餘年,廣袤五六丈,為一郡之珍玩。士人目其寺曰「矮栝」。真宗祀老子,嘗駐其下。今禦榻尚在。故陸子履詩雲:「先皇玉座親臨地,故老於今涕泫然。」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