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筆記雜錄 > 履園叢話 | 上頁 下頁
浚池


  昔人治高田之法,凡陂塘池堰,可以瀦蓄以備暵旱,可以宣洩以防霖潦者,皆所以治田者也。蓋高田去河遼遠,無水可溉者,則必有陂塘池堰。土人謂之藏浜,所以藏水也。又謂之上浜,言高於通河也。其年雨暘時若,則無資於上浜;或雨水霖潦,亦無妨于田土。一遇乾旱之年,苗禾立槁,人心皇皇,則滴水如珠,全藉接濟。使轉凶而為豐者,上浜之力也。

  三吳之田,雖有荒熟貴賤之不同,大都低鄉病澇,高鄉病旱。然自古言水利者,往往詳于治水,而略於治旱。蓋低鄉田圩不修,水固不能自避;高鄉池塘不浚,水亦安能逆上哉!故梁寅鑿池論曰:「嘗觀 畎畝之間,有田十畝而廢一畝以為池,則九畝可以資灌溉,常豐稔矣。」民非不知此也,蓋以膏腴之壤,人人所惜,孰能以一畝之田為九畝之利乎?今高區皆有陂有塘有池有堰,而民不知浚深以蓄水,一遇亢旱,束手無策,坐看苗槁,有哭於野者,有歎于路者,有流離四方者。惜小費而失大利,亦愚矣哉!

  上浜一浚,為利無窮。旱年蓄水以資灌溉,水年藏水以備不虞,深者養魚為利,淺者種荷為利。其地瘠者,每年以南泥取汙,即為肥田之利。其與通河較遠者,每日汲水浣紗,兼為飲食之利。今常、鎮各州縣,大半高區,農民不但不浚,而反皆填塞,或築為道路,或廓其田疇,有誰禁之哉?棄天之時,失地之利,罪莫大焉。無怪乎低田常熟,而高田常荒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