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筆記雜錄 > 履園叢話 | 上頁 下頁
水利


  郟亶有言:天下之利,莫重于三吳。三吳之利,莫重于水田。蓋江南之田,古為下下,今為上上者何也?有太湖之蓄泄,江海之利便也。故大江南北,財賦所出,全資乎水利。

  三吳地勢,湖高於田,田又高於江海。水少則引湖水以溉田,水多則泄田水繇江以入海。瀦水泄水,兩得其宜。故鮮水旱之憂,皆膏腴之地。今以蘇、松、常、鎮、杭、嘉、湖、太倉推之,約其土地無有一省之多,而計其賦稅,實當天下之半,是以七郡一州之賦稅為國家之根本也。

  淩雲翼曰:東南水利,猶人身之血脈也。東南財賦,猶人身之脂膏也。善養生者,必使百節不滯,而後肢體豐腴,元氣自足。蓋財賦俱出農田,農田資乎水利。故水利不修,則田疇不治;田疇不治,則五穀不登;五穀不登,而國用不足矣。欲求水利,先除水害。蓋水之害在泛溢,此水年之所以不泄而為田害也。水之利在渟泓,此旱年之所資灌溉而為田利也。以治田之法治水,則水利興;以治水之法治田,則田自稔。故曰善治農田者,必資乎水利;善治水利者,必遡其源流。

  天下事有利於民者,則當厚其本,深其源。有害於民者,則當拔其本,塞其源。況水之利,尤當深探其本,而窮究其源者也。

  古聖人盡力溝洫,非止為治田之計,正欲就其順下之性,引而導之,入于江,入於海,俾無阻滯,旱澇皆宜。國計民生,即賴於是。國計者何?賦稅是也。民生者何?力田是也。

  王叔杲曰:國家之視江南,猶富室之視腴產,不可使農田一日不加勤恤也。使患至而賑撫之,一出一入,其費增倍。與其修治於已患,不若預防于未來;與其驟興于一時,以多兩倍之費,不若施工於平日,以成十倍之功。

  吳中水利,固惟浚枝河為要務,築圩岸為急需。究其本源,則枝河淤塞者,由圩岸坍塌。圩岸坍塌者,由人力怠惰。余以為開渠者,土無堆積,而即為圩岸。築堤者,無從取土,而即以開渠。二者相兼,其功百倍。蓋開得河深,灌溉自利,築得堤高,泛溢無虞也。故郟亶曰:「取塘浦之土以為堤岸,使塘浦闊深,而堤岸高厚。塘浦闊深,則水通流而不能為田之害。堤岸高厚,則田自固而不至使水沖決,勢必趨於江與海也。如此則高低皆利,而無水旱之憂矣。」

  五代錢氏不廢漢、唐治水之法,自今之嘉興、松江沿海,而東至於太倉、常熟、江陰、武進,凡一河一浦,皆有堰閘,使蓄泄以時,旱潦無患,而田自利。其時歲豐人樂,每米一石錢五十文。範文正守三吳,大興水利,斗米十錢。至南宋,農政不修,水利不舉,三吳之田,日漸隳壞,則石米一貫矣。以此推之,興水利則如此,不興水利則如彼。

  酈道元曰:「東南地卑,萬流所湊,而常熟之地,在三吳尤為卑下。」何也?上流則太湖東泄之水,由吳江經郡城,合元和塘諸流,會於常熟;下流則太湖北泄之水,由無錫而東,合宛山、鵝湖、華蕩諸流,亦會於常熟。在漢、唐時,本有三十二浦以泄諸水,旱則資潮汐以灌田,澇則分諸浦以入海,田常豐熟,而民力有餘,故謂之「常熟」。每年賦稅,甲于三吳。今則不然,白茅、七鴉諸浦已廢矣,而獨留福山港一線之道,亦淤塞僅通舟楫,欲其常熟得乎!此所謂知其末,不知其本矣。

  國家修治黃河,費無所惜,修治運河,費無所惜者,為轉漕故也。漕從何來乎?江、浙之賦為重也。江、浙之賦何憂乎?曰水利之道不興也。

  許光凝曰:開一江,有一江之利,浚一浦,有一浦之利。考之前古,有置閘之啟閉,有圍田之厲禁,有浚川之舟楫,有水課之殿最,所以為三吳之利者甚備,濟旱如救焚,防潦如拯溺。故曰欲享其利,不得不除其害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