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筆記雜錄 > 履園叢話 | 上頁 下頁 |
水學總論 |
|
嘗論天下之水,自淮而北,由九河入海,書所謂「同為逆河,入於海」者是也。自淮而南,由三江入海,書所謂「三江既入,震澤底定」是也。今九河既塞,故燕、趙之間多霖潦,三江既塞,故三吳之間多水患。 江南治江,淮北治河,同一治也,而迥然不侔。黃河之水,遷徙不常,順逆乍改,其患在決。雖竭人功,而天司其命。江南之水,紆回百折,趨納有准,其患在塞。雖仰天貺,而人職其功。 大都論水於江北其利在漕,論水於江南其利在田。江北懼水,黃河之徙,江南病水,太湖之溢。以治河之法治江,恐未必有濟,以治河之費治江,則事半而功倍矣。 三吳,澤國也,萬水所歸,東環滄海,西臨具區,南抵錢塘,北枕揚子。其中瀦蓄者,則有龐山、陽城、沙河、昆城諸水,宣洩者,則有吳淞、劉河、白茅、七浦諸水,縱橫聯絡,如人之一身,血脈流通,經絡貫串。蓋血脈不和則病,經絡不舒則困,然一人得病,無傷於天地之和,一方得病,實有關於萬民之命。 昔人于溧陽之上嘗為堰壩,以遏其沖,於常州則穿港瀆,以分其勢,于蘇州則開江湖以導其流,並疏塘浦以通其脈,又備規制以善其後。惟是上源之來者不衰,下流之去者日滯,潮汐往來,易於淤塞。故唐末五代有撩淺夫、開江卒,以時浚治,水不為害,而民常豐足。 治水之大要惟二道,曰蓄曰泄而已。蓄以備旱,泄以防潦,旱則資蓄以灌溉,水則資泄以疏通。 宋政和間趙霖體究治水之法有三,一曰開治港浦,二曰置閘啟閉,三曰築圩裹田。隆興間李結又獻治田之法,一曰敦本,二曰協力,三曰因時。故郟亶言水利專于治田,單鍔言水利專于治水。要之治水即所以治田,治田即所以治水。總而言之似瀚漫而難行,柝而治之則簡約而易辦。高田之民自治高田,低田之民自治低田,高田則開浚池塘以蓄水,低田則挑築堤防以避水。池塘既深,堤防既成,而水利興矣。 範文正公曰:「今之世有所興作,橫議先至。」至哉言乎!故水利之不興有六梗焉,大都為工費浩繁,庫無儲積,一時難於籌畫,則當事為之梗。享其利者而欲避其事,恐科派其膏腴之田而為累也,則官宦家與富豪者為之梗。或有惑於風水之說,某處不宜開,某處不宜塞,為文運之攸關,則科第家與諸生監為之梗。小民習懶性成,難與圖始,則刁頑為之梗。賣法者多,程功者少,則吏胥為之梗。甘苦之相畸,勞逸之相懸,張弛之相左,則怨諮者為之梗。此六梗者,水利之所以不興,而人心之所以未定也。 宋有天下三百年,命官修治三吳水利者三十餘次。明有天下三百年,命官修治三吳水利者亦三十餘次。蓋開江治水,未免擾民,然正恐其擾民,故開江治水。 夫天下事最誤於因循,而亦忌速成。如治水大事也,豈能限時日而奏功乎!大約一年二年而圍岸可成,三年四年而溝洫可深,五年六年而浦瀆可通,七年八年而三江可入,至於九年十年,則無不告厥成功矣。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