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筆記雜錄 > 困學紀聞 | 上頁 下頁
卷九 歷數


  《太初曆》以前,曆上元泰初四千六百一十七歲,至於元封七年,複得閼逢攝提格之歲。孟康注:此為甲寅之歲。《大事記解題》:按《通鑒目錄》、《皇極經世》,太初元年,歲次丁醜,當考。愚按:《大衍曆議》雲:「《洪範傳》曰:『曆記始於顓頊,上元太始,閼蒙攝提格之歲,畢陬之月,朔日,己巳立春,七曜俱在營室五度。』秦《顓頊曆》元起乙卯,漢《太初曆》元起丁醜,推而上之,皆不值甲寅。猶以日月五緯,複得上元本星度,故命曰閼蒙攝提格之歲,而實非甲寅。」其說可以補《解題》之遺。

  《大衍曆議》曰:「《考靈曜》、《命曆序》皆有甲寅元,其所起在《四分曆》。庚申元後百十四歲,緯所載壬子冬至,則其遺術也。」按《漢志》魯釐公五年正月辛亥朔旦冬至,《殷曆》以為壬子。《隋志》:《春秋緯命曆序》雲:「僖公五年正月壬子朔旦冬至。」然則緯與《殷曆》同,故劉洪曰:「《甲寅曆》于孔子時效。」即《命曆序》所謂孔子修《春秋》用《殷曆》也。《晉志》薑岌曰:「考其交會不與《殷曆》相應。」《春秋分記》曰:「周正皆建子也,今推之曆法,積之氣候驗之日食,則春秋隱、桓之正,皆建醜。莊、閔、僖、文、宣之正,建子及醜者相半。至成、襄、昭、定、哀之正,而後建子,間亦有建亥者,非一代正朔,自異尚也,歷亂而不之正也。」

  曆有小曆,有大曆。唐曹士蒍《七曜符天曆》,一雲《合元萬分曆》,本天竺曆法,以顯慶五年庚申為曆元,雨水為歲首,世謂之小曆,行於民間。石晉《調元曆》用之。後周王樸校定大曆,削去符天之學,為《欽天曆》。

  劉貺曰:「曆動而右移,律動而左轉。」

  劉洪曰:「曆不差不改,不驗不用。未差無以知其失,未驗無以知其是。失然後改之,是然後用之。」李文簡以為至論。:

  蓂莢謂之曆草,田俅子曰:「堯為天子,蓂莢生於庭,為帝成曆。」而《大戴·明堂篇》謂:朱草日生一葉,至十五日生十五葉,十六日一葉落,終而複始。唐《律賦》有「朱草合朔」。古有雲:「梧桐不生,則九州異。」注:謂一葉為一月,有閏十三葉。平園《閏月表》:用梧桐之葉十三。

  納甲之法,朱文公謂:今所傳京房占法,見於《火珠林》者,是其遺說。《參同契》藉以寓行持進退之候。虞翻雲:「日月垂天,成八卦象:三日暮震象;月出庚八日兌象;月見丁十五日乾象。月盈甲壬十六日旦巽象。月退辛二十三日艮象;月消丙三十日坤象;月滅乙晦夕朔旦坎象;水流戊日中離象,火就巳。」虞與魏伯陽皆會稽人,其傳蓋有所自。漢上朱氏雲:「乾納甲、壬,坤納乙、癸,震納庚,巽納辛,坎納戊,離納己,艮納丙,兌納丁。庚、戊、丙三者,得於乾。辛、己、丁三者,得於坤。始於甲、乙,終於壬、癸,而天地五十五數具焉。又有九天九地之數,乾納甲壬,坤納乙癸,自甲至壬,其數九,故曰九天。自乙至癸,其數九,故曰九地。九天九地之說者,九天之上,六甲子也;九地之下,六癸、酉也。」

  五運六氣,一歲五行主運各七十二日。少陰君火,太陰濕土,少陽相火,陽明燥金,太陽寒水,厥陰風木。而火獨有二。天以六為節,故氣以六期為一備。地以五為制,故運以五歲為一周。《左氏》載醫和之言曰:「天有六氣,降生五味。」即《素問》五六之數。《易》、《洪範》、《月令》其致一也。楊退修謂:五運六氣,通之者唯王冰,然遷變行度,莫知其始終次序。程子曰:「氣運之說,堯、舜時十日一雨,五日一風,始用得。」

  朱文公嘗問蔡季通,十二相屬起於何時?首見何書?又謂:以二十八宿之象言之,唯龍與牛為合,而他皆不類。至於虎當在西,而反居寅;雞為鳥屬,而反居西,又舛之甚者。《韓文考異》:《毛穎傳》封卯地謂十二物,未見所從來。愚按:「吉日庚午,既差我馬」,午為馬之證也。「季冬出土牛」,醜為牛之證也。蔡邕《月令論》雲:「十二辰之會,五時所食者,必家人所畜,醜牛、未羊、戌犬、酉雞、亥豕而已。其餘虎以下非食也。」《月令正義》雲:「雞為木,羊為火,牛為土,犬為金,豕為水。但陰陽取象多途,故午為馬,酉為雞,不可一定也。」十二物,見《論衡·物勢篇》。《說文》亦謂巳為蛇象形。

  自帝堯元年甲辰至宋德祐丙子,凡三千六百三十三年。帝堯而上,六閼逢無紀。致堂雲:「有書契以來,凡幾鴻荒,幾至德矣。《廣雅》自開闢至獲麟,二百七十六萬歲,分為十紀,蓋茫誕之說。」劉道原《疑年譜》謂:大庭至無懷氏,無年而有總數。堯、舜之年,眾說不同。《三統曆》次夏、商、西周,與《汲塚紀年》及《商曆》差異,況開闢之初乎?王質景文雲:「渾淪以前,其略見於釋氏之《長含經》。開闢以後,其詳見於邵氏之《皇極經世》。」

  以十一星行曆,推人命貴賤,始于唐貞元初,都利術士李彌乾。《聿斯經》本梵書。程子謂:三命是律,五星是曆。晁氏謂:冷州鳩曰:「武王伐殷,歲在鶉火,月在天駟,日在析木之津,辰在斗柄,星在天黿。」五星之術,其來尚矣。

  《定之方中》,公劉之詩,擇地之法也。「我辰安在?」論命之說也。《傳》雲:「不利子商。」則見姓之有五音。《詩·吉日》「維戊」、「庚午」,則見支幹之有吉凶。

  《五代史·馬重績傳》:漏刻之法,以中星考晝夜為一百刻,六十分刻之二十為一時,時以四刻十分為正,此自古所用也。今考《五代會要》:晉天福三年,司天臺奏《漏刻經》雲:「晝夜一百刻,分為十二時,每時有八刻三分之一。六十分為一刻,一時有八刻二十分。四刻十分為正前,十分四刻為正後,二十分中心為時正。」上古以來,皆依此法。歐陽公作史,於「六十分」之上,闕「八刻」二字,不若《會要》之明白。

  《數術記遺》雲:「世人言『三不能比兩』,乃雲『捐悶』與『四維』。」甄鸞注《藝經》曰:「『捐悶』者,周公作。先布本位,以十二時相從。徐援稱『捐悶』是奇兩之術。」《御覽》引《藝經》作「悁悶」。「三不能比兩」者,孔子所造,布十幹于其方,戊己在西南。「四維」,東萊子所造,布十二時四維。

  桓譚《新論》曰:「老子謂之玄,楊子謂之太玄。」石林謂:《太玄》皆《老子》緒餘。老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之為九,故九而九之為八十一章。《太玄》以一玄為三方,自是為九,而積之為八十一首。《金樓子》雲:「揚雄有《太玄經》,楊泉有《太元經》。」

  《潛虛》,心學也,以元為首,心法也。人心其神乎,潛天而天,潛地而地。溫公之學,子雲之學也。《先天圖》皆自中起,萬化萬事生乎心,豈惟先天哉!《連山》始《艮》,終而始也。《歸藏》先《坤》,闔而辟也。《易》之《乾》,太極之動也,《玄》之中,一陽之初也。皆心之體,一心正而萬事正,謹始之義在其中矣。邵子曰:「《玄》其見天地之心乎?」愚於《虛》亦雲:「《虛》之元,即《乾》、《坤》之元,即《春秋》之元,一心法之妙也。」張文饒《衍義》以養氣釋元,似未盡本旨。

  《管子·幼官篇》:冬十二始寒盡刑,十二小榆賜予,十二中寒收聚,十二中榆大收,十二寒至靜,十二大寒之陰。注雲:「陰陽之數,日辰之名。」盤洲於閏十一月,用中榆立閏,蓋出於此。

  《國史志》雲:「曆為算本。治曆之善,積算遠,其驗難而差遲;治曆之不善,積算近,其驗易而差亦速。」

  曆元始於冬至,卦氣起於《中孚》。《豳詩》於十月,「曰為改歲」。周以十一月為正,蓋本此。「曰為改歲」,用周正。「何以卒歲」,乃夏正。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