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筆記雜錄 > 蕉軒隨錄 | 上頁 下頁 |
官場稱謂 |
|
大人二字,見於《周易》、《孟子》。魏道武帝登國元年,以長孫嵩為南部大人,叔孫普洛為北部大人,尚是官長之名。唐回紇見郭子儀,喜曰:「初發本部日,巫師雲:『此行大安,穩見一大人,即歸。』」此則近於今之稱大人者。我朝文武各官相見儀注,載在《會典》,惟平行官及僚屬見上司稱謂,並無明文。明王弇州《觚不觚錄》雲:「京師稱謂,極尊者曰老先生,自內閣以至大小九卿皆如之。」 又雲:「兩司自方伯至僉憲,稱撫台曰老先生,稱按院則曰先生。大人其語雖不雅,而相承已久。二十年來,凡宣大之守巡與吾南直隸之兵備,皆以老先生稱按院矣。」據此,似終明之世無大人之稱。蒲留仙《志異》雲:「康熙四十餘年中,稱謂之不古,甚可笑。舉人稱爺,二十年始。進士稱老爺,三十年始。司院稱大老爺,二十五年始。」浚師分巡嶺西,嘗遊七星岩,憩水月禪林,是崇禎時廣督熊文燦開創建置,康熙時廣督石琳增修而擴充之,有石公塑像,案前供鐵香爐一,鐫雲「兩粵兵民鑄造香爐一副,恭獻欽命總督兩廣部院大老爺石長生座前,永遠供奉。大清康熙,歲次庚辰,仲冬吉建。佛山隆盛爐造。」 按:庚辰乃康熙之三十九年,與《志異》所記稱大老爺自二十五年始適合。若文職內而六部、大小九卿、翰林院侍講以上、詹事府贊善以上,外而督、撫、藩、臬、運、道,武職都統、副都統、口外大臣及綠營提督、總兵稱大人,則必在雍正以後(梅文穆公曰:「康熙中非欽差中使即督撫亦不稱大人」,可為雍正後之證)。至中堂、將軍之稱,由來已久,尚覺雅道。嘉、道間,外省風氣較前稍異,然尚不離其宗。府、廳以下稱督、撫、司、道皆大人,督、撫加宮太保、宮少保銜者,均稱宮保。惟裕莊毅公(裕泰)總督湖廣,晉太子太傅,皆稱之曰宮傅(楊侯芳亦然)。京官仍無此稱。如曹文正、潘文恭生前加太傅,亦但稱中堂,迄今不易。浚師官京朝,堂官中賈筠堂、周芝台、瑞芝生、文博川、寶佩蘅諸公,均曾加宮銜,亦只稱中堂大人。軍興以來,卿貳、督撫總理軍務者,營員悉尊之為大帥,是又加乎大人之上也。大老爺之稱,變而為大人,故移而稱知府為大老爺。後則同知、通判與府為同僚,遂亦如稱知府者稱之。知州官從五品,亦稱之。知縣只稱太爺。佐貳雜職不過統名之曰老爺耳。 今亦不然,知府有加至二品、三品職銜者,無不「大人」矣。知縣有加至四品弇五品職銜者,無不「大老爺」矣。弇州所謂「諂諛冗,流穢人目」者,非耶?又按:屬官之自稱者,京官則有司員、章京、筆式帖等目(惟內閣系師生稱謂,遇公牘則稱侍讀、稱中書。侍讀學士以上見中堂稱晚生。中書、侍讀、侍讀學士、內閣學士相見皆平等稱謂)。外官三司則稱司裡(公牘稱本司)。道稱職道(近有稱道裡者,僭矣)。府稱卑府。同知以下稱卑職(鹽運司運同亦稱卑職)。凡屬官初見長官,及有遷調者,均遞履歷。司、道由巡捕官呈遞,府以下皆自行面遞,遞履歷則必著蟒衣(浚師曾見恩樸庵制軍與其妹夫某觀察書曰:「道員初到省,稟謁院憲,例上三日衙門,皆蟒袍補服。第二三日院憲有請道台寬蟒袍者,則即遵諭寬去,只著補服。」此嘉慶末、道光初事,近則無此舉矣)。 蓋二百餘年尚未變異也(道、府同城,府來見,迎送均開暖閤门,所以示謙也。省城司、道則不然。此就粵省而言)。其平行者,巡撫之于總督,遇有公、孤銜者,或用教弟,或曾為屬官者,用舊屬,大學士兼總督者,則必用晚生道于兩司皆教弟,同、通于知府用晚生(稱之曰堂翁或堂台)。司、道首領官照《會典》,見知府用晚生帖,近則皆用手版,以分府者須知府差委也。州、縣於同、通向用手版,捐例日開,同、通之貲輕於州、縣,故州、縣視同、通亦平等,往還持一名片而已。官場之大略如此。此固綜同治以前之事言之也。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