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筆記雜錄 > 蕉軒隨錄 | 上頁 下頁 |
國書十二字頭 |
|
乾隆十五年五月,奉上諭: 「我朝創制國書,分十二字頭,簡而能該,用之無所不備,而音韻尤得天地之元聲。惟是漢人初學清字者,辯字審音,每借漢字音注,以便記誦。而漢字不能悉葉,不得已各從俗音,以意牽合,未經校正畫一,將恐久而益差,閑嘗讀漢字《金史》,其用漢字音注國語者,本音幾不可曉。諦尋之,則原清語所常悉。又如《元史》之達魯花赤,以今蒙古音譯之,當為達魯噶齊,不華當為補哈,此類未易枚舉。在史氏或以己意為音,或出於當時承習,蓋由以漢字而注清語、蒙古語,既非本字,又無一定,是以訛複傳訛。以此知官為較定之不可以已也。夫一天也,國書謂之阿補喀,蒙古謂之騰格哩,西番則謂之納穆卡。 至國書之騰格哩,則漢語所謂弦子耳。又如一日也,國書謂之舜,漢文謂之日,蒙古謂之納蘭,西番謂之尼嗎。又如國語呼爾者,其音為西,而西方則稱斡呼基。此在兼通清音漢文者無所疑義,而通清不通漢者,但知西之為爾,通漢不通清者,但知西之為西,而語之以斡呼基,且不知為何物矣。蓋凡物之命名,本屬後起。《爾雅》、《釋名》,方言土訓莫可殫悉,皆假像耳。若夫以漢字注清文,實假像中之假像,而必執此以較是非、定高下、寓褒貶,此特私心妄見耳。爰命大學士傅恒率同儒臣,重定十二字頭音訓。 開章六字,則用直音,如阿、額、伊、鄂、烏、諤;餘用二字合音,如阿納、額訥、伊呢、鄂儺、烏努、諤懦;其餘十一字頭,首六字用二字合音,如衣阿、衣額、衣伊、衣鄂、衣烏;以下俱用三字合音,如阿納衣、額訥衣、伊呢衣、鄂儺衣、烏努衣、諤懦衣。以分輕重緩急,而國書之元聲略可得梗概。是不過同文之一端,無關奧義,然習之于童蒙之始,有不容忽者。用申其義,傳示久遠,俾知所法守焉。特諭。」 謹按:《西域同文志》二十四卷,《增定清文鑒》三十二卷,《補編》四卷,《總綱》八卷,《補總綱》一卷,《滿洲蒙古漢字三合切音清文鑒》三十三卷,皆經欽定,條分縷析,貫串精詳。余官京朝時,曾與滿洲友人精習翻譯者時加討論,惜心計粗鈍,究未能一一體會也。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