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筆記雜錄 > 荊楚歲時記 | 上頁 下頁
前言


  荊楚歲時記,南朝梁宗懍著。

  宗懍(約500—約563)字元懍,南陽涅陽(今屬河南)人,八世祖承,晉宜都郡守,屬永嘉東徙,子孫因居江陵焉(今屬湖北)。少聰敏好學,晝夜不倦,鄉里呼為「小兒學士」。

  湘東王蕭繹鎮荊州,宗懍經長史劉之遴推舉往見,一夜寫就《龍山廟碑》,深得蕭繹讚賞。歷任刑獄參軍兼掌書記、臨汝令、建成令、廣晉令、荊州別駕、江陵令。蕭繹在江陵即帝位,擢為尚書郎,封信安縣侯,食邑千戶。後又累遷吏部郎中、吏部尚書。西魏陷荊州後,宗懍被擄,往北土。北周代魏,孝閔帝對宗懍甚為器重,拜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世宗即位,又與王褒等在麟趾殿刊定群書。保定中卒,年六十四。有集二十卷,已佚。遺著甚多,輯為20卷行於世。其中最著名的是《荊楚歲時記》,為中國現今保存最為完整的一部記錄歲時節令、風物故事的筆記體散文著作,記述荊楚地區的農事、治病、祭祀、婚嫁等民俗習慣和民間故事。歷代校勘版本甚多,並流傳日本及東南亞各國。

  ***

  《荊楚歲時記》原書已佚,現存一卷,系明人從類書中輯出。查歷代史志著錄,該書題「梁宗懍撰」均無誤,惟卷數有異:《舊唐書·經籍志》作十卷,《新唐書·藝文志》作一卷。《宋史·藝文志》作一卷。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作六卷,稱「梁吏部尚書宗懍撰,記荊楚風物故事」。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則作四卷,並收有宗懍自序雲:「傅玄之《朝會》,杜篤之《上巳》,安仁《秋興》之敘,君道《娛蠟》之述,其屬辭則已洽,其比事則未宏。(故)率為小說,以錄荊楚歲時風物故事。自元日至除日,凡二十餘事。」《文獻通考》作四卷。又新、舊《唐書》于宗懍《荊楚歲時記》後,又均署杜公贍《荊楚歲時記》二卷。鄭樵《通志·藝文略》稱:「《荊楚歲時記》二卷,梁宗懍撰,(隋)杜公贍注。」《四庫全書總目》稱「原書一卷,公贍所注分二卷,後人又合之」,當符合現存該書面貌。

  《荊楚歲時記》以時為序,自元旦至除夕,凡37條,記錄了古代荊楚地區四時十二月重大節令的來歷、傳說、風俗、活動等,涉及天文、地理、歷史、神話、農事、生產、婚姻、家庭、醫藥、文娛、體育、旅遊等眾多領域。其多學科知識資料的運用,致使歷代著錄對其有諸如農家類(新舊《唐志》、《宋志》)、史部地理類(《四庫全書》)、史部時令類(《書錄解題》)、禮類(《通志》)等紛紜不一的歸類。我們認為,它是我國著作年代最早、影響最大的民俗學著作。其中關於端陽競渡、寒食禁火、七夕乞巧、重陽登高等民俗記錄,具有珍貴的歷史價值;十月十五夜迎紫姑神的記載,聲吻維妙維肖,頗具文學色彩。

  是書先後有明萬曆二十年(1592)《廣漢魏叢書》本、萬曆四十三年(1615)《寶顏堂秘笈》(十集)本、《說郛》本、《四庫全書》本、《叢書集成》本、《四部備要》本(據《廣漢魏叢書》本校刊)等。其中《四部備要》祖本為時間較早的《廣漢魏叢書》,故取作整理底本,參校其餘諸本,遇有異文,擇善而從。各條按語,當是隋杜公贍所注。又清人王謨「識」中,輯錄了不少佚文,可作本書補充,故亦附於書後。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