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筆記雜錄 > 廣東新語 | 上頁 下頁
宮語(2)


  明誠書院

  明誠書院。在增城縣城中。湛文簡所建。堂上有心性圖及文簡所書心性圖說。右隅有王文成所書五言古詩。今陽明集中。書泉翁壁詩是也。行書字大如拳。漫滅不可盡識。堂後石刻文簡像。襆頭執簡。上有隸書心性圖說。甘泉書院遍天下。此其發祥之地。故尤重雲。

  白雲書院

  白雲之山有三寺。中曰白雲。左月溪。右景泰。蓋山中之三勝也。嘉靖間。三寺既毀。於是泰泉黃公。以景泰為泰泉書院。鐵橋黃公。以月溪為鐵橋精舍。甘泉湛公。以白雲為甘泉書院。自作白雲記。謂仙變釋。釋變儒。王青蘿讀而嘉之曰。其變之終於正矣乎。遂書白雲三變匾而揭焉。

  西樵三書院

  西樵之西。有山從端州來。至南海黃岡。渡江而東。有石跡。為石頭村。又南而北。綿延數十裡。丘垤連累者百數。乃崛起而為西樵。中有書院三。其曰石泉書院者。方文襄所營。在紫雲峰。曰大科書院者。湛文簡所營。在大科峰。曰四峰書院者。霍文敏所營。在雞冠、紫姑、龍爪、聚仙四峰之間。當時三書院鼎足而立。三公講學其中者曆十年。世宗禦極。相與應召而起。方為內閣輔臣。霍為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入弼東宮。湛為南京兵部尚書。參贊機務。同時尊顯。世之所難也。論者謂山有神靈使然。父老雲。昔年茲山。嵐霧溟蒙覆其半。昏旦莫辨。近三十年。明淨秀露。無複嵐霧掩焉。亦山之遭遇。非偶然也。

  萬卷堂

  東莞陳琴軒先生璉。致仕後。開萬卷堂。書多秘館所無。四方學者至。必館穀之。而丘文莊於瓊州學宮為石室。藏書以惠學者。皆盛德事也。

  合道山房

  吾鄉有煙管山。巃嵸特出。其脈逶迤而下。為丘陵者三四。複崛起為一大山。其塚高而長。形如船覆。因名之曰覆船。其大與煙管相若。而勢稍平。四圍岡阜宮之。扈者、(山人)者、巋者遠近連屬。凡數十百計。皆以二山為宗。形家者謂煙管上應太陽。覆船上應太陰。從太陽而落為太陰。一南一北。如日月相配。有妙道之象焉。予草堂在二山間。背覆船而右煙管。將以陰為體而陽為用。以師夫二山。於是題其堂曰合道。而為銘曰。煙管在北。覆船在南。吾居其中。與之相參。覆船在南。煙管在北。吾居其中。與之相翼。以身為宮。廣如虛空。能與地塞。能與天通。以心為佩。光無外內。能與日明。能與月晦。

  三樓

  三樓。一曰越華樓。故在廣州城西戙船澳。南越王佗。以陸大夫有威儀文采。為越之華。故作斯樓以居之。或曰。越華樓一名越華館。佗作此以送陸賈。因邇朝台稱朝亭。唐改曰津亭雲。自古文人至越者。始陸賈。繼終軍。皆有光於越。而軍與韓千秋節烈尤偉。予嘗欲重建此樓以祀之。一曰越望樓。在藩司堂後。枕玉山而面珠海。山川千里。極目無際。亦南天傑構。今不存。一曰玉山樓。在粵秀山上。洪武初。都指揮花英所建。以祀越先賢高固、楊孚、董正、羅威、唐頌、疏源、陳臨、王范、黃恭九人。玉山為五嶺山川之望。九賢為十郡人文之望。玉山有此樓。樓有此九賢。可以不朽。

  六樓

  廣州有崇樓四。在南者曰拱北。故唐之清海樓也。其地本番、禺二山之交。劉龑鑿平之。迭石建雙闕其上。宋經略某改雙闕為雙門。民居其下。今號曰雙門底雲。北曰鎮海。在粵秀山之左。洪武初。永嘉侯朱亮祖所建。以壓紫雲黃氣之異者也。廣州背山面海。形勢雄大。有偏霸之象。是樓巍然五重。下視朝台。高臨鴈翅。實可以壯三城之觀瞻。而奠五嶺之堂奧者也。西曰觀海。在大觀橋上。今廢。中曰嶺南第一樓。在坡山五仙觀中。洪武初。行省參知政事汪廣洋所建。四穿無壁。棟柱皆出石牆上。以懸禁鐘而已。四樓惟鎮海最高。自海上望之。恍如蛟蜃之氣。白雲含吐。若有若無。晴則為玉山【即粵秀】。之冠。雨則為昆侖【番大舶也】。之舵。橫波濤而不流。出青冥以獨立。其瑋麗雄特。雖黃鶴、岳陽莫能過之。外則有端州閱江樓。江。西江也。其水自梁、益二州。經流數千里。會五十余州之水而下。其大者為鬱、黔、桂、繡、臨、賀之水。分為二江。複合而為一。洪波漭瀁。無支流以疏播之。至端州。而羚羊之峽綰轂其口。不能遽泄。每當夏月。崩騰怒湧。載於高地。為暴漲以魚鱉吾民。樓之建。所以砥狂瀾而鎖鑰西疆者也。其基在石頭岡之上。岡臨江崛起。巨石厜(廠義)。府治第一重捍門也。樓勢崢嶸。望如山嶽。前後樓二。各三重。左右樓一。各二重。左右耳樓四。各二重。凡大小八樓。合而為一。外此則惠州有合江樓。東、西二江匯其東。豐、鱷二湖瀦其西。而象嶺、羅浮前後屏擁。其水大而山雄。境清而氣秀。又為嶺以東之最勝。是為東粵六樓也。

  碧玉樓

  碧玉樓在白沙先生宅。小廬山西。碧玉長六寸許。寬半之。上銳下豐。旁有兩耳。耳有孔可以組穿約。蓋古命圭之屬。記曰。命圭自九寸以下。又曰。圭博三寸。厚半寸。剡上。左右各寸半。是也。白沙以總督朱英之薦。於是憲廟以此圭聘先生。先生建樓藏之。名碧玉樓。又嘗自稱碧玉老人。郡人黃泰泉詩。百年聞道屬斯人。碧玉中藏太古春。鄺湛若詩。碧玉樓前千仞雪。肯容狂簡禮簪裾。

  高樓

  廣州諸大縣。其村落多築高樓以居。凡富者必作高樓。或于水中央為之。樓多則為名鄉。遙望木棉榕樹之間。矗立煙波。方正大小。一一相似。勢如山嶽之峙。皆高樓也。樓基以堅石。其崇一丈七八尺。牆以磚或牡蠣殼。其崇五六丈。樓或單或複。複者前後兩樓。盤回相接。雨水從露井四注。名回字樓。罩以鐵網銅罛。隱隱通天。樓內分為三重。每重開三四小牖以瞭望。頂為戰棚。積兵器炮石其上。以為禦敵之具。寇至則一鄉婦女。相率登樓。男子從樓下力鬥。鬥或不勝。則寇以秋千架巨木撞樓。或聲大銃擊之。或以煙火焚熏。樓中人不能自固。爭從樓窗自墮。以求緩須臾之死。慘不可言。是樓雖壯觀瞻。亦寇盜之招。此鄉落之莫可如何者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