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凡爾納 > 奧蘭情遊 | 上頁 下頁
十八


  當「阿潔萊」號進入帕爾瑪防波堤時,船上的乘客就能望見在港口房屋群中有三個非常顯眼、形狀優美的高大建築:一個是大教堂,一個是與之相連的城堡,以及在碼頭的左邊很近的地方有一座漂亮的高大建築,其塔樓部分伸進了海裡。從樓堡的白色幕牆上方,高聳著教堂的鐘樓和被海風吹得不停轉動的磨房巨大扇翼。

  如果對一個國家不瞭解,可以查詢《旅遊指南》;如果連這樣的書也沒有,則最好找當地人做嚮導。這位佩皮尼昂人和他的同伴遇到的嚮導是一個性格活潑的當地人,大約30歲,高個子,舉止靈活,臉上掛著甜蜜的微笑,褐色的打褶斗篷技在肩上,穿著半長的肥大褲子,一塊普通的紅手帕像束髮帶纏在頭上和前額,樣子看起來很善良。

  佩皮尼昂人和馬略爾卡人談妥的價錢是幾個杜羅(Duro:西班牙古幣,相當於5個比塞塔。——譯者注),遊覽的計劃是步行周遊這個城市。參觀主要建築,附帶坐車遊覽郊外的地方。

  首先吸引克勞維斯·達當脫注意的是,這位嚮導講的法語帶有明顯的法國南方口音,而與法國蒙彼利埃地區當地人的口音卻不同。要知道蒙彼利埃離佩皮尼昂並不太遠。

  現在我們這三位旅遊者上路了。他們一路上聽著嚮導兼導遊的講解。他的講解聽起來雖然言過其實,卻也生動有趣。

  巴利阿裡群島值得人們去瞭解它的歷史,一部由古代建築和傳說所講述的真正的歷史。

  昔日巴利阿裡群島的模樣現在已蕩然無存。如果不從工藝方面,而從貿易方面來看,該群島的繁榮一直延續到16世紀。群島具有做為地中海西部泊船處的優越位置和便利的海上交通——從歐洲三個重要國家,法國、意大利和西班牙直達非洲大陸的必經之地——從而使巴利阿裡群島成為當時整個地中海貿易的停泊中心。在西班牙統治者,國王堂恩·渣耶姆一世統治時期——後人對他非常崇敬——巴利阿裡群島達到了鼎盛時期。在此期間曾有大批英勇無懼的船長駕船而至,在這些人中曾有過馬略爾卡高貴家族中最優秀的成員。

  今天島上的出口貿易僅限於礦土、油料、杏仁、檸檬、蔬菜等產品,飼養業只是養豬並出口到巴塞羅那。日益減少的桔子產量與昔日「金蘋果園」的稱號已不再相稱。

  不過這個群島還未完全荒蕪。馬略爾卡島是群島中面積最大的島嶼,有3400平方公里,人口超過20萬,並依然保持著四季宜人的氣候,心曠神怡的環境,最美麗的自然風光,舉不勝舉的景色,陽光燦爛的天空,這一切都無愧於另一個神話中的名字:美神島。

  遊客們繞過港口,向著高大建築行進的時候,嚮導盡心盡責履行了導遊的職責。他就像一架周而復始的留聲機,又像一隻喋喋不休的把故事講過一百遍的鸚鵡。他講述了從公元前1世紀到公元元年古羅馬人同擅長投石器的土著居民進行了長期戰鬥才佔領了帕爾瑪城的歷史。

  克勞維斯·達當脫認為「巴利阿裡」的意思是投石器,也就是大衛使用的那種武器。當地的孩子從小就練習,他們只有擊中目標才可獲得一天的口糧。嚮導證實說,用這種原始的投射武器,射出的石頭在空中運行時,可以達到相當高的速度。嚮導講述時眉飛色舞,令兩個年輕人目瞪口呆。

  「是啊,這個巴利阿裡人是不是要把我們趕走?」克勞維斯·達當脫低聲說道。

  「是啊!趕回到南方!」馬塞爾·羅南說道。

  不過他們還是接受了這樣一段真實的歷史:伽太基·哈米卡在從非洲到加泰羅倫亞的旅途中,在馬略爾卡島下了船,以後他的兒子——後人稱作阿尼巴爾——也出生在這裡。

  至於波拿巴家族起源自馬略爾卡島,而且從15世紀就開始在此居住的說法,克勞維斯·達當脫斷然拒絕。絕對是在科西嘉島!絕對不可能是巴利阿裡群島。

  如果說帕爾瑪城是一個大舞臺,上演了很多次戰爭,那麼最早的戰爭是反抗堂恩·渣耶姆軍隊的自衛戰爭,以後是本地農民起義反抗貴族們加重稅收,最後是抵抗來自野蠻部落的海盜。這一切都成為了歷史。今天帕爾瑪城呈現一片寧靜。這種寧靜也打消了讓·塔高納想經歷一場戰爭的希望:他未來的父親或許受到侵犯,他能夠挺身相救。

  嚮導又回顧起15世紀初的歷史。他說,那時裡耶納河發生了一場罕見的山洪,造成了1633人死亡。讓·塔高納問道:

  「這條河現在在哪兒?」

  「它穿過城市。」

  「我們能看見嗎?」

  「肯定能看見。」

  「水很多嗎?」

  「連一隻老鼠也淹不死。」

  「上天就是這樣待我!」這個可憐的年輕人在他的堂兄耳邊悄悄說道。

  三個旅遊者一邊交談著,一邊從海堤上方——不如說是沿海而建的城堡圍牆形成的高臺——第一次俯瞰這座城市。

  在帕爾瑪城裡有幾座房屋體現了摩爾人設想奇異的建築風格,這也證實了阿拉伯人在此居住了400年的歷史。透過半閉的大門,可以看到裡邊有法國、西班牙或意大利式庭院。庭院周圍排列著輕巧的柱廊。院內傳統的水井周圍安置著造型優美的鐵欄杆,樓梯優雅地盤旋而上,攀繞柱廊的綠藤開滿了鮮花。石頭修成的窗扇顯得無比輕盈。窗外是阿拉伯式的陽臺或者是西班牙式的涼廊。

  最後克勞維斯·達當脫和他的同伴們來到了一座有四根八角型立柱的建築物跟前。這座建築具有文藝復興時代初期的哥特式風格。

  「這是個什麼大傢伙?」達當脫先生問道。

  他本應該選擇更好一點兒的詞,才不會惹帕特利斯生氣。

  這是一個古老的交易所,一座非凡的建築。雉碟狀窗戶造型奇特,窗簷被藝術性地隔開,並鑲有細膩的齒形裝飾物。這一切令今天的工匠們也讚歎不已。

  「我們進去看看。」馬塞爾·羅南不禁對這個奇特的建築產生了興趣。

  拱頂長廊的中央有一根粗實的立柱。穿過這個長廊就進入了裡邊的大廳。大廳可容納1000人,拱頂由數根纖細呈螺旋狀圓柱支撐。此時站在空曠的大廳裡,令人不禁想起在交易所繁榮時代,響徹大廳的交易的喧囂和商人們的叫喊聲。

  這就是我們這位佩皮尼昂人所體會的。他真想把這個建築物遷移到他的家鄉,只需他一個人就能讓這個交易所恢復昔日的興盛。

  此時還未提到帕特利斯。他用出門在外的英格蘭人的冷漠欣賞著這一切美麗的事物。在嚮導看來,他好像一位穩重但保守的紳士。

  說實話,讓·塔高納對嚮導天花亂墜的瞎吹不怎麼感興趣。這倒不是說他對這座偉大建築的藝術性無動於衷,而是時刻放不下一個念頭。他正在想入非非,並懊喪自己「在這個交易所裡一事無成」。

  短暫的參觀之後,嚮導領他們來到了裡耶納街。街上人來人往。男人們非常引人注目:體形健美,舉止文雅,言語親切,身著肥大短褲,腰繫皮帶,柔軟的羊皮上衣,皮毛翻在外邊。女人們非常漂亮:熱帶膚色,身穿色彩鮮豔的裙子和短小的圍裙,圓形開領上衣,赤裸雙臂。有些少女的髮型有點兒像修女,但是絲毫掩飾不住她們嬌美的面容和充滿活力的目光。

  儘管年輕的馬略爾卡人說話柔和、清新、動聽,可是卻看不到他們相互致意和問候。旅遊者們沿著帕拉西奧·利阿爾城牆快步行走。這座城牆緊靠教堂,從某個角度來看——或者說從海灣處看——似乎與教堂渾然一體。

  他們來到一大片住宅區。住宅區的建築為方形塔樓式樣,前邊有一座用壁柱形成的巨大龍門建築。龍門上方是一個哥特時代的天使塑像。住宅區的建築體現了巴利阿裡群島的既有羅馬風格又有摩爾風格的獨特的建築特點。

  走了幾百米後,這一隊旅遊者來到一個相當寬大的,佈局極不規律的廣場。從廣場伸出好幾條通向城裡的街道。

  「這是什麼廣場?」馬塞爾·羅南問道。

  「伊莎貝拉二世廣場。」嚮導回答道。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