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家 > 蘇軾 | 上頁 下頁
答李端叔書


  軾頓首再拜。聞足下名久矣,又於相識處,往往見所作詩文,雖不多,亦足以仿佛其為人矣。

  尋常不通書問,怠慢之罪,猶可闊略,及足下斬然在疚,亦不能以一字奉慰,舍弟子由至,先蒙惠書,又複懶不即答,頑鈍廢禮,一至於此,而足下終不棄絕,遞中再辱手書,待遇益隆,覽之面熱汗下也。

  足下才高識明,不應輕許與人,得非用黃魯直、秦太虛輩語,真以為然耶?不肖為人所憎,而二子獨喜見譽,如人嗜昌歜、羊棗,未易詰其所以然者,以二子為妄則不可,遂欲以移之眾口,又大不可也。

  軾少年時,讀書作文,專為應舉而已。既及進士第,貪得不已,又舉制策,其實何所有。而其科號為直言極諫,故每紛然誦說古今,考論是非,以應其名耳。人苦不自知,既以此得,因以為實能之,故譊譊至,坐此得罪幾死,所謂齊虜以口舌得官,真可笑也。然世人遂以軾為欲立異同,則過矣。妄論利害,攙說得失,此正制科人習氣。譬之候蟲時鳥,自鳴自已,何足為損益。軾每怪時人待軾過重,而足下又複稱說如此,愈非其實。

  得罪以來,深自閉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間,與樵漁雜處,往往為醉人所推罵。輒自喜漸不為人識,平生親友無一字見及,有書與之亦不答,自幸庶幾免矣。足下又複創相推與,甚非所望。木有癭,石有暈,犀有通,以取妍於人,皆物之病也。謫居無事,默自觀省,回視三十年以來所為,多其病者。足下所見皆故我,非今我也。無乃聞其聲不考其情,取其華而遺其實乎?抑將又有取於此也?此事非相見不能盡。

  自得罪後,不敢作文字。此書雖非文,然信筆書意,不覺累幅,亦不須示人。必喻此意。

  歲行盡,寒苦。惟萬萬節哀強食。不次。


  【注釋】

  1.李端叔:即李之儀,善詩文,工於尺牘和公牘文字,後來與蘇軾結下深厚友誼,並曾當過蘇軾的幕僚。

  2.髣(fǎng)髴(fú):同「仿佛」,在這裡是大體知道的意思。

  3.闊略:寬恕。

  4.斬然:痛苦的樣子。斬:通「慚」。在疚:《詩·周頌·閾予小子》:「媼媼娠在疚。」後世作為居喪的代語。

  5.舍弟:鄙人的弟弟,謙稱。

  6.「遞中」句:在驛遞之書信中又收到你的信。辱:謙詞。

  7.輕許與人:隨便稱讚別人。

  8.「得非」句:是不是因為黃庭堅、秦觀等人(稱揚我)的話,你真認為是那樣嗎?

  9.二子:即黃庭堅與秦觀。

  10.昌歜(chù):將菖蒲切碎似醬。羊棗:紫黑色的、實小而圓的一種棗子。周文王嗜昌歜,孔子的弟子曾晰嗜羊棗,後以此喻人各有所好。

  11.移眾人之口:移眾人之口;即改變一般人的看法。

  12.指封建社會中一種臨時特設的專科考試。

  13.譊(náo)譊:爭辯,談論,這裡指寫文章,在文中爭辯。

  14.坐此:因此。

  15.齊虜以口舌得官:婁敬原是齊人,曾向劉邦獻建都關中之策,賜姓劉,封關內侯。據《史記·劉敬傳》載:「上使劉敬複往使匈奴,還報曰:『匈奴不可擊也。』上怒,罵劉敬曰:『齊虜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軍。』械敬廣武。」結果劉邦擊匈奴中計,被困平城。而劉敬說了實話,反倒受責。此處蘇軾以劉敬自比,自己也因在詩文中說了實話,結果入獄。

  16.要想標新立異。異同:偏義複詞。

  17.「譬之」句:應制文章,好比候鳥和時蟲,到時就叫,過時就停,對於當時的政治毫無損害。

  18.「自幸」句:自己慶倖差不多可以避免與世人交往了。

  19.木有癭(yǐng):樹木上生有贅瘤。石有暈:指石頭上有彩色或白色的暈圈。犀有通:犀牛角中間一般是不通的,通者是病態。

  20.觀省:察看反省。

  21.抑:或者是。

  22.盡:詳談。

  23.文字:這裡指濤文。

  24.次:書信收尾通常用的詞語,即其他情況不再一一依次嚕蘇的意思。

  【創作背景】

  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調任湖州知州,上任後即給皇帝寫了一封《湖州謝表》,但由於內容帶有感情色彩,出現「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等字眼,被諫官李定、舒童等人彈劾是反對新法,而被捕入獄。在出獄後,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當時在朝為官的李之儀為蘇軾鳴不平,積極聯繫好友和官宦在朝中活動,以求讓蘇軾早日返京,並寄書信表示慰問和思念。《答李端叔書》就是蘇軾的回信。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