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新元史 | 上頁 下頁
鹽官州海塘


  鹽官州海塘,去海岸三十裡。舊有捍海塘二,後又添築鹹塘。大德三年,塘岸崩,中書省遣禮部郎中游中順,與本省官相視,以虛沙難於施力,議築石塘。又以勞費甚,不果,延祐中,鹽官州海溢,累壞民居,陷地三十餘裡,行台、行省官共方議於州城北門外添築土塘,再築石塘,東西長四十三裡,又以潮泖河漲而止。

  泰定四年六月,海溢,鹽官州告災,乃遣使祀海神,與有司視形勢所便,覆議築石塘捍海。詔曰:「築塘是重勞吾民也,其增石囤捍禦,庶天其相之。」

  先是,致和元年,江浙行省建議作籧篨,實以石,鱗次疊之,以禦海潮。已而皆淪於海。乃改造石囤,以救一時之急焉。未幾,杭州路又言:「八月以來,秋潮洶湧,水勢愈大,見築沙地塘岸,東西八十余步,造木櫃石囤以塞其要處。本省左丞相脫歡等議,安置石囤四千九百六十,以資抵禦。」中書省議遣戶部尚書李家奴、工部尚書李嘉賓、樞密院屬衛指揮青山、副使洪灝、宣政院僉事南哥班與行省左丞相脫歡及行台、行宣政院,庸田使司,會議修治之策。合用軍夫,除戍守州縣關津外,酌量差撥,從便支給口糧。合役丁力,附近有田之民及僧,道、也裡可溫、簽迭兒等戶內點僉。凡工役之時,諸人毋或沮壞,違者罪之。既而李家奴等以已置石囤,不曾崩陷,是已略見成效,乃東西接壘十裡,其六十裡塘下舊河,就取土築塘,以備崩壞焉。

  天曆元年,都水庸田司言:「八月十四日,祈請天妃入廟。十五日至十九日,海岸浮沙東西長七裡餘,南北廣或三十余步,或數十百步,漸見南北相接。西至石囤,已及五都,修築捍海塘與鹽搪相接。石囤東至十一都六十裡塘,東至大尖山嘉興、平湖三路所修海口。自八月一日,探海二丈五尺。至十九日探之,先二丈者今一丈五尺,先一丈五尺者今一丈。西自六都仁和縣界赭山、雷山為首,添漲沙塗,已過五都四都,鹽官州廊東西二都,沙土流行,水勢俱淺。二十七日至九月四日大泛,本州嶽廟東西,水勢俱淺,漲沙東過錢家橋海岸,元下石囤木植,並無頹圮,水息民安。」詔改鹽官州曰海寧州。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