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新元史 | 上頁 下頁
四川江堰


  四川江堰,凡一百三十有二處,歲治堤防役民兵多者萬餘人,少者猶千人或數百人。役例七十日,不及七十日,雖竣不得休息。不役者,日出鈔三貫為傭直。歲費不下七萬貫,官民俱困。

  元統二年,四川肅政廉訪司僉事吉當普巡視,得要害之處三十有二,餘悉罷之。與灌州州判判張宏議,甃以石。宏出私錢,試為小堰。堰成,水暴漲而堰不動。遂決計行之。

  至元元年七月興工,先從事於都江堰。少東為大小釣魚,又東跨二江為石門,以節北江之水,又東為利民台,又東南為侍郎、楊柳二堰,其水自離堆分流入于南江。

  南江東至廟角,又東至金馬口,又東過大安橋,入于成都,俗名大皂江,江之正源也。又東為虎頭山、鬥雞台。台有水則,以尺畫之,凡十有一。水及其九,其民喜,過則憂,沒則困。又書「深淘灘,高作堰」,相傳為秦守李冰所教雲。又東為離堆,又東至三石洞,釃為二渠。其一自上馬騎東流入成都,古之外江也。

  南江自利民台有支流,東南出萬工堰,又東為駱駝堰,又東為碓口堰,鹿角之北涯有渠曰馬壩,東流至成都,入于南江。渠東行二十余裡,水決其南涯四十有九處。乃自其北涯鑿二渠,與楊柳渠合,又東與馬灞渠合,自金馬口之西鑿二渠,合金馬渠,東南入于新津江,罷藍澱、黃水、千金、白水、新興至三利十二堰。

  北江三石洞之東為外應、顏上、五鬥諸堰,其水皆東北流于外江。外江東至崇寧,亦為萬工堰。堰之支流,自北而東,為三十六洞,過清白堰東入彭、漢之間。而清白堰水潰其南涯乃疏其北涯舊渠,直流而東,罷南涯之堰及三十六洞之役。

  他如嘉定之青神,有堰曰鴻化,則授成於長吏,應期功畢。成都之九裡堤,崇甯之萬工堰,彰之堋口、豐洞諸堰,未及施功,則使長吏于農隙為之。諸堰,都江及利民台之役最大,侍郎、楊柳、外應、顏上、五鬥次之,鹿角、萬工、駱駝、碓口、三利又次之。都江居大江中流,故以鐵萬六千斤鑄大龜,貫以鐵柱,置堰下以鎮之。諸堰皆甃以石,范鐵以關其中,取桐油,和石灰,雜麻枲,而搗之使熟,以苴罅漏。岸善崩者,密築碎石以護之。所至或疏舊渠以導其流,或鑿新渠以分其勢。遇水之會,則為石門,以時啟閉。五越月,工竣。吉當普以監察禦史召,省臺上其功,詔學士揭奚斯撰碑文以旌之。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