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新元史 | 上頁 下頁
滹沱河


  滹沱河,出山西繁畤縣泰戲山,東流經真定路真定、槁城,平山諸縣,又東北抵甯晉縣境,入衛河。

  延祐七年十一月,真定路言:「真定縣城南滹沱河,北決,浸近城。聞其源本微,與冶河不相通,後二水合,勢遂迅猛,屢壞大金堤為患。本路達魯花赤哈散於至元三十年奏准,引治河自為一流,滹沱水勢十減三四。至大元年七月,水溢漂南關百餘家,治河口淤塞,複入滹沱。自後,歲有沖決之患。略舉大德十年至皇慶元年,節次修堤,用卷埽葦草二百余萬,官備傭直百余萬定。及延祐元年三月至五月,修堤二百七十余步。近年米價翔貴,民匱於食,有丁夫正身應役,單丁須募人代替,傭直日不下三五費,前工未畢,後役迭至。

  延祐二年,本路總管馬思忽嘗開冶河,已複湮塞。今歲霖雨,水溢北岸數處,浸沒田廬。其河元經康家村南流,後徙於村北。數年修築,皆於堤北取土,故南高北低,水俞趨下侵齧。西至木方村,東至護城堤,約二千余步,比來春修治,田樁梢築土堤,亦非經久之計。若浚木方村南枯河引水南流,閘閉北岸河口,下至合頭村北與本河合,如此去城稍遠,庶無水患。「都水監議截河築堤,闊千余步,新開之岸,止闊六十步,恐不能禦千步之勢。莫若于北岸闕壞低薄處,比元料增夫力,葦草卷埽補築,便擬均料各州縣上中戶,價鈔及倉米于官錢內支給。中書省依所議行之。

  至治元年三月,本路又申前議,竣木方村南舊瀆,導水東南流,至合頭村入本河。都水監言:「治水者,行其無事也。截河築堤一千余步,開掘老岸,闊六十步,長三十裡,霖雨之時,水拍兩岸,所開河止闊六十步,焉能容納?上咽下滯,必致潰決,徒糜官錢,勞民力非善策也。若順其自然,增添物料、如法卷埽,修築堅固,誠為官民便宜。」省議從之。泰定四年八月,中書省奏:「本路言滹沱源自五台諸山,至平山縣王母村山口下,與平定州娘子廟石泉冶河合,夏秋霖雨水漲,彌漫城郭,宜自王子村平安村開河,長四裡余,接魯家灣舊澗,複開二百余步,合人冶河,以分其勢。又木方村南岸故道,疏浚三十裡,北岸下樁卷埽,築堤捍水東流。今歲儲材,九月興工,十一月工竣。物料傭值,官為供給,庶幾力省工多,永免異日之患。工部議,二河並治,役重民勞,應先開冶河。如本路民夫不敷,可于順德路差募,如侵礙民田,官酬其直。」後真定路又言:「閏九月以後,天寒地凍,難於興工,宜俟來春開浚。」奏上,詔如所請。

  冶河,出井陘縣山中,經平山縣西門外,又東北流十裡入滹沱河。

  元貞元年正月,丞相完澤等言:「往年先帝嘗命開真定治河,已發丁夫。適先帝升遐,以聚眾罷之。今宜遵舊制,卒其事。」從之。

  皇慶元年七月,冶河龍花、判官莊諸處堤壞,都水監與本路官議:自平山縣西北,改修滾水石堤、下修龍塘堤,東南至水碾村,開河道一裡,又至蒲吾橋西,開河道一裡,疏其淤澱,築堤分上流入舊河,以殺水勢。又議于欒城縣北聖母堂冶河東岸,開減水河,以去真定水患。省議俱從之。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