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魏書 | 上頁 下頁
樂志(3)


  凡樂:圜鐘為宮,黃鐘為角,太蔟為徵,姑洗為羽,若樂六變,天神可得而禮;函鐘為宮,太蔟為角,姑洗為徵,南呂為羽,若樂八變,地示可得而禮;黃鐘為宮,大呂為角,太蔟為徵,應鐘為羽,若樂九變,人鬼可得而禮。至於佈置,不得相生之次,兩均異宮,並無商聲,而同用一徵。《書》曰:「于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八音克諧,神人以和。」

  計五音不具,則聲豈成文;七律不備,則理無和韻。八音克諧,莫曉其旨。聖道幽玄,微言已絕,漢魏已來,未能作者。案《春秋》魯昭公二十年,晏子言于齊侯曰:「先王之濟五味、和五聲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聲亦如味,一氣、二體、三類、四物、五聲、六律、七音、八風、九歌以相成也。」

  服子慎《注》雲:「黃鐘之均,黃鐘為宮,太蔟為商,姑洗為角,林鐘為徵,南呂為羽,應鐘為變宮,蕤賓為變徵。一懸十九鐘,十二懸二百二十八鐘,八十四律。」

  即如此義,乃可尋究。今案《周禮》小胥之職,樂懸之法,鄭注雲:「鐘磬編縣之,二八十六枚。」

  漢成帝時,犍為郡于水濱得古磬十六枚獻呈,漢以為瑞,複依《禮圖》編懸十六。去正始中,徐州薛城送玉磬十六枚,亦是一懸之器。檢太樂所用鐘、磬,各一懸十四,不知何據。魏侍中繆襲雲:《周禮》以六律、六同、五聲、八音、六舞大合樂以致鬼神。今之樂官,徒知古有此制,莫有明者。又雲:樂制既亡,漢成謂《韶武》、《武德》、《武始》、《大鈞》可以備四代之樂。奏黃鐘,舞《文始》,以祀天地;奏太蔟,舞《大武》,以祀五郊、明堂;奏姑洗,舞《武德》,巡狩以祭四望山川;奏蕤賓,舞《武始》、《大鈞》以祀宗廟。祀圜丘、方澤,群廟祫祭之時則可兼舞四代之樂。漢亦有《雲翹》、《育命》之舞,罔識其源,漢以祭天。魏時又以《雲翹》兼祀圜丘天郊,《育命》兼祀方澤地郊。今二舞久亡,無複知者。臣等謹依高祖所制尺,《周官》《考工記》鳧氏為鐘鼓之分、磬氏為磬倨(闕)之法,《禮運》五聲十二律還相為宮之義,以律呂為之劑量,奏請制度,經紀營造。依魏晉所用四廂宮懸,鐘、磬各十六懸,塤、篪、箏、築聲韻區別。蓋理三稔,於茲始就,五聲有節,八音無爽,笙鏞和合,不相奪倫,元日備設,百僚允矚。雖未極萬古之徽蹤,實是一時之盛事。

  竊惟古先哲王制禮作樂,各有所稱:黃帝有《咸池》之樂,顓頊作《承雲》之舞,《大章》、《大韶》堯舜之異名,《大夏》、《大濩》禹湯之殊稱,周言《大武》,秦曰《壽人》。及焚書絕學之後,舊章淪滅,無可准據。漢高祖時,叔孫通因秦樂人制宗廟樂,迎神廟門奏《嘉至》,皇帝入廟門奏《永至》,登歌再終,下奏《休成》之樂,通所作也。高祖六年,有《昭容樂》、《禮容樂》,又有《房中祠樂》,高祖唐山夫人所作也。孝惠二年,使樂府令夏侯寬備其簫管,更名《安世樂》。高祖廟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孝文廟奏《昭德》、《文始》、《四時》、《五行》之舞。孝武廟奏《盛德》、《文始》、《四時》、《五行》之舞。《武德》者,高祖四年作也,以象天下樂己行武以除亂也;《文始舞》者,舜《韶舞》,高祖六年更名曰《文始》,以示不相襲也;《五行舞》者,本周舞,秦始皇二十六年更名曰《五行》也;《四時舞》者,孝文所作,以明天下之安和也。孝景以《武德舞》為《昭德》,孝宣以《昭德舞》為《盛德》。光武廟奏《大武》,諸帝廟並奏《文始》、《五行》、《四時》之舞。及卯金不祀,當塗勃興,魏武廟樂改雲《韶武》,用虞之《大韶》、周之《大武》,總號《大鈞》也。曹失其鹿,典午乘時,晉氏之樂更名《正德》。自昔帝王,莫不損益相緣,徽號殊別者也。而皇魏統天百三十載,至於樂舞,迄未立名,非所以聿宣皇風,章明功德,讚揚懋軌,垂範無窮者矣。

  案今後宮饗會及五郊之祭,皆用兩懸之樂,詳攬先誥,大為紕繆。古禮,天子宮懸,諸侯軒懸,大夫判懸,士特懸。皇后禮數,德合王者,名器所資,豈同于大夫哉。《孝經》言:「嚴父莫大于配天。」

  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即五精之帝也。《禮記王制》「庶羞不逾牲,燕衣不逾祭服」,《論語》「禹卑宮室,盡力於溝洫」,「惡衣食致美於黻冕」。何有殿庭之樂過於天地乎!失禮之差,遠於千里。莫漢孝武帝東巡狩封禪,還祀泰一於甘泉,祭後土于汾陰,皆盡用,明其無減。普泰元年,前侍中臣孚及臣瑩等奏求造十二懸,六懸裁訖,續複營造,尋蒙旨判。今六懸既成,臣等思鐘磬各四,鈑鐏相從,十六格宮懸已足,今請更營二懸,通前為八,宮懸兩具矣。一具備於太極,一具列于顯陽。若圜丘、方澤、上辛、四時五郊、社稷諸祀雖時日相礙,用之無闕。孔子曰:周道四達,禮樂交通。《傳》曰:「魯有禘樂,賓祭用之。」

  然則天地宗廟同樂之明證也。其升鬥權量,當時未定,請即刊校,以為長准。

  周存六代之樂,《雲門》、《咸池》、《韶》、《夏》、《濩》、《武》用於郊廟,各有所施,但世運遙緬,隨時亡缺。漢世唯有虞《韶》、周《武》,魏為《武始》、《鹹熙》,錯綜風聲,為一代之禮。晉無改造,易名《正德》。今聖朝樂舞未名,舞人冠服無准,稱之文、武舞而已。依魏景初三年以來衣服制,其祭天地宗廟:武舞執干戚,著平冕、黑介幘、玄衣裳、白領袖、絳領袖中衣、絳合幅褲襪、黑韋鞮;文舞執羽龠,冠委貌,其服同上。其奏於廟庭:武舞,武弁、赤介幘、生絳袍、單衣練領袖、皂領袖中衣、虎文畫合幅褲、白布襪、黑韋鞮;文舞者進賢冠、黑介幘、生黃袍、單衣白合幅褲,服同上。其魏晉相因,承用不改。古之神室,方各別所,故聲歌各異。今之太廟,連基接棟,樂舞同奏,於義得通。

  自中煩喪亂,晉室播蕩,永嘉已後,舊章湮沒。太武皇帝破平統萬,得古雅樂一部,正聲歌五十曲,工伎相傳,間有施用。自高祖遷居,世宗晏駕,內外多事,禮物未周。今日所有《王夏》、《肆夏》之屬二十三曲,猶得擊奏,足以闡累聖之休風,宣重光之盛美。伏惟陛下仁格上皇,義光下武,道契玄機,業隆寶祚,思服典章,留心軌物,反堯舜之淳風,複文武之境土,飾宇宙之儀刑,納生人于福地,道德熙泰,樂載新聲,天成地平,於是乎在。樂舞之名,乞垂旨判。臣等以愚昧參廁問道,呈禦之日,伏增惶懼。

  詔:「其樂名付尚書博議以聞。」

  其年夏,集群官議之。瑩覆議曰:「夫樂所以乘靈通化,舞所以象物昭功,金石播其風聲,絲竹申其歌詠。郊天祠地之道,雖百世而可知;奉神育民之理,經千載而不昧。是以黃帝作《咸池》之樂,顓頊有《承雲》之舞,堯為《大章》,舜則《大韶》,禹為《大夏》、湯為《大濩》,周曰《大武》,秦曰《壽人》,漢為《大予》,魏名《大鈞》,晉曰《正德》。雖三統互變,五運代降,莫不述作相因,徽號殊別者也。皇魏道格三才,化清四宇,奕世載德,累葉重光,或以文教興邦,或以武功平亂,功成治定,於是乎在。及主上龍飛載造,景命惟新,書軌自同,典刑罔二,覆載均於兩儀,仁澤被于四海,五聲有序,八音克諧,樂舞之名,宜以詳定。案周兼六代之樂,聲律所施,鹹有次第。滅學以後,經禮散亡,漢來所存,二舞而已。請以《韶舞》為《崇德》,《武舞》為《章烈》,總名曰《嘉成》。漢樂章雲:『高張四縣,神來燕饗。』宗廟所設,宮懸明矣。計五郊天神,尊於人鬼;六宮陰極,體同至尊。理無減降,宜皆用宮懸。其舞人冠服制裁鹹同舊式。庶得以光贊鴻功,敷揚大業。」

  錄尚書事長孫稚已下六十人同議申奏,詔曰:「王者功成作樂,治定制禮,以『成』為號,良無間然。又六代之舞者,以大為名,今可准古為《大成》也。凡音樂以舞為主,故干戈羽龠,禮亦無別,但依舊為文舞、武舞而已。餘如議。」

  初,侍中崔光、臨淮王彧並為郊廟歌詞而迄不施用,樂人傳習舊曲,加以訛失,了無章句。後太樂令崔九龍言于太常卿祖瑩曰:「聲有七聲,調有七調,以今七調合之七律,起于黃鐘,終於中呂。今古雜曲,隨調舉之,將五百曲。恐諸曲名,後致亡失,今輒條記,存之於樂府。」

  瑩依而上之。九龍所錄,或雅或鄭,至於謠俗、四夷雜歌,但記其聲折而已,不能知其本意。又名多謬舛,莫識所由,隨其淫正而取之。樂署今見傳習,其中複有所遺,至於古雅,尤多亡矣。

  初,高祖討淮、漢,世宗定壽春,收其聲役。江左所傳中原舊曲,《明君》、《聖主》、《公莫》、《白鳩》之屬,及江南吳歌、荊楚四聲,總謂《清商》。至於殿庭饗宴兼奏之。其圜丘、方澤、上辛、地祗、五郊、四時拜廟、三元、冬至、社稷、馬射、籍田,樂人之數,各有差等焉。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