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通鑒紀事本末 | 上頁 下頁
河朔再叛(3)


  敬宗寶曆二年春正月壬辰,裴度自興元入朝,李逢吉之党百計毀之。上雖年少,悉察其誣謗,待度益厚。二月丁未,以度為司空、同平章事。

  上自即位以來,欲幸東都,令度支員外郎盧貞按視,修東都宮闕。會朱克融、王庭湊皆請以兵匠助修東都,三月丁亥,敕以修東都煩擾,罷之,召盧貞還。

  先是,朝廷遣中使賜朱克融時服,克融以為疏惡,執留敕使。又奏當道今歲將士春衣不足,乞度支給三十萬端匹。又奏欲將兵馬及丁匠五千助修宮闕。上患之,以問宰相,欲遣重臣宣慰,仍索敕使。裴度對曰:「克融無禮已甚,殆將斃矣。譬如猛獸,自于山林中咆哮跳踉,久當自困,必不敢輒離巢穴。願陛下勿遣宣慰,亦勿索敕使。旬日之後,徐賜詔書,雲:聞中官至彼,稍失去就,俟還,朕自有處分。時服有司製造不謹,朕甚欲知之,已令區處。其將士春衣,從來非朝廷徵發,皆本道自備。朕不愛數十萬匹物,但素無此例,不可獨與范陽。所稱助修宮闕,皆是虛語,若欲直挫其奸,宜雲:丁匠宜速遣來,已令所在排比供擬。彼得此詔,必蒼黃失圖。若且示含容,則雲:修宮闕事在有司,不假丁匠遠來。如是而已,不足勞聖慮也。」上悅,從之。

  橫海節度使李全略薨,其子副大使同捷擅領留後,重賂鄰道,以求承繼。夏五月,幽州軍亂,殺朱克融及其子延齡,軍中立其少子延嗣主軍務。秋八月,朱延嗣既得幽州,虐用其人。都知兵馬使李載義與弟牙內兵馬使載寧共殺延嗣,並屠其家三百餘人。載義權知留後,九月,數延嗣之罪以聞。載義,承幹之後也。庚申,魏博節度使史憲誠妄奏:「李同捷為軍士所逐,走歸本道,請束身歸朝。」尋奏:「同捷複歸滄州」。冬十月乙亥,以李載義為盧龍節度使。

  文宗太和元年。李同捷擅據滄景,朝廷經歲不問。同捷冀易世之後或加恩貸,三月壬戌朔,遣掌書記崔從長奉表與其弟同志、同巽俱入見,請遵朝旨。

  夏五月丙子,以天平節度使烏重胤為橫海節度使,以前橫海節度副使李同捷為兗海節度使。朝廷猶慮河南北節度使構扇同捷使拒命,乃加魏博史憲誠同平章事。丁醜,加盧龍李載義、平盧康志睦、成德王庭湊檢校官。

  秋七月,李同捷托為將士所留,不受詔。乙酉,武甯節度使王智興奏請將本軍三萬人,自備五月糧以討同捷,許之。八月庚子,削同捷官爵,命烏重胤、王智興、康志睦、史憲誠、李載義與義成節度使李聽、義武節度使張播各帥本軍討之。同捷遣其子弟以珍玩、女妓賂河北諸鎮。戊午,李載義執其侄,並所賂獻之。

  史憲誠與李全略為婚姻,及同捷叛,密以糧助之。裴度不知其所為,謂憲誠無貳心。憲誠遣親吏至中書請事,韋處厚謂曰:「晉公於上前以百口保爾使主。處厚則不然,但仰俟所為,自有朝典耳。」憲誠懼,不敢複與同捷通。

  王庭湊為同捷求節鉞不獲,乃助之為亂,出兵境上以撓魏師。又遣使厚賂沙陀酋長朱邪執宜,欲與之連兵,執宜拒不受。

  冬十月,天平、橫海節度使烏重胤擊同捷,屢破之。十一月丙寅,重胤薨。庚辰,以保義節度使李寰為橫海節度使,從王智興之請也。十二月庚戌,加王智興同平章事。

  二年春三月己卯,王智興攻棣州,焚其三門。

  閏月丙戌朔,史憲誠奏遣其子副大使唐、都知兵馬使亓志紹將兵二萬五千趣德州討李同捷。時憲誠欲助同捷,唐泣諫,且請發兵討之,憲誠不能違。

  王庭湊陰以兵及鹽糧助李同捷,上欲討之,秋七月甲辰,詔中書集百官議其事。宰相以下莫敢違,衛尉卿殷侑獨以為「庭湊雖附凶徒,事未甚露,宜且含容,專討同捷。」己巳,下詔罪狀庭湊,命鄰道各嚴兵守備,聽其自新。

  九月丁亥,王智興奏拔棣州。

  李寰自晉州引兵赴鎮,不戢士卒,所過殘暴,至則擁兵不進,但坐索供饋。庚寅,以寰為夏綏節度使。甲午,詔削奪王庭湊官爵,命諸軍四面進討。

  加王智興守司徒。以前夏綏節度使傅良弼為橫海節度。使冬十月魏博敗橫海兵于平原,遂拔之。

  十一月癸未朔,易定節度使柳公濟奏攻李同捷堅固寨,拔之,又破其兵於寨東。時河北諸軍討同捷久未成功,每有小勝,則虛張首虜以邀厚賞,朝廷竭力奉之,江、淮為之耗弊。

  傅良弼至陝而薨,乙酉,以左金吾大將軍李祐為橫海節度使。

  十二月丁巳,王智興奏兵馬使李君謀將兵濟河,破無棣。壬申,中書侍郎、同平章事韋處厚薨。

  李同捷軍勢日蹙,王庭湊不能救,乃遣人說魏博大將亓志紹,使殺史憲誠父子取魏博。志紹遂作亂,引所部兵二萬人還逼魏州。丁醜,命諫議大夫柏耆宣慰魏博,且發義成、河陽兵以討志紹。辛巳,史憲誠奏亓志紹兵屯永濟,告急求援。詔義成節度使李聽帥滄州行營諸軍以討志紹。

  三年春正月,亓志紹與成德合兵掠貝州。

  義成行營兵三千人先屯齊州,使之禹城,中道潰叛,橫海節度使李祐討誅之。李聽、史唐合兵擊亓志紹,破之,志紹將其眾五千奔鎮州。李載義奏攻滄州、長蘆,拔之。

  甲辰,昭義奏亓志紹餘眾萬五千人詣本道降,寘之洺州。

  二月,橫海節度使李祐帥諸道行營兵擊李同捷,破之,進攻德州。

  憲誠聞滄景將平而懼,其子唐勸之入朝。丙寅,憲誠使唐奉表請入朝,且請以所管聽命。

  夏四月戊辰,李載義奏攻滄州,破其羅城。李祐拔德州,城中將卒三千餘人奔鎮州。李同捷與祐書請降,祐並奏其書。諫議大夫柏耆受詔宣慰行營,好張大聲勢以威制諸將,諸將已惡之矣及。李同捷請降於祐,祐遣大將萬洪代守滄州。耆疑同捷之詐,自將數百騎馳入滄州,以事誅洪,取同捷及其家屬詣京師。乙亥,至將陵,或言王庭湊欲以奇兵篡同捷,乃斬同捷,傳首,滄景悉平。

  五月庚寅,加李載義同平章事。諸道兵攻李同捷,三年,僅能下之,而柏耆徑入城取為己功,諸將疾之,爭上表論列。辛卯,貶耆為循州司戶。李祐尋薨。

  壬寅,攝魏博副使史唐奏改名孝章。

  六月丙辰,詔「鎮州四面行營各歸本道休息,但務保境,勿相往來。惟庭湊或效順,為達表章,餘皆勿受。」

  辛酉,以史憲誠為兼侍中、河中節度使。以李聽兼魏博節度使。分相、衛、澶三州,以史孝章為節度使。

  初,李祐聞柏耆殺萬洪,大驚,疾遂劇。上曰:「祐若死,是耆殺之也。」癸酉,賜耆自盡。河東節度使李程奏得王庭湊書,請納景州,又奏亓志紹自縊。

  上遣中使賜史憲誠旌節,癸酉,至魏州。時李聽自貝州還軍館陶,遷延未進。憲誠竭府庫以治行,將士怒,甲戌,軍亂,殺憲誠,奉牙內都知兵馬使靈武何進滔知留後。李聽進至魏州,進滔拒之,不得入。秋七月,進滔出兵擊李聽,聽不為備,大敗,潰走,晝夜兼行趣淺口,失亡過半,輜重、兵械盡棄之。昭義兵救之,聽僅而得免,歸於滑台。河北久用兵,饋運不給,朝廷厭苦之。八月壬子,以進滔為魏博節度使,複以相、衛、澶三州歸之。

  滄州承喪亂之餘,骸骨蔽地,城空野曠,戶口存者什無三四。癸醜,以衛尉卿殷侑為齊、德、滄、景節度使。侑至鎮,與士卒同甘苦,招撫百姓,勸之耕桑,流散者稍稍複業。先是,本軍三萬人皆仰給度支,侑至一年,租稅自能贍其半,二年請悉罷度支給賜,三年之後,戶口滋殖,倉廩充盈。

  王庭湊因鄰道微露請服之意,壬申,赦庭湊及將士,複其官爵。四年。裴度以高年多疾,懇辭機政。六月丁未,以度為司徒、平章軍國重事,俟疾損,三五日一入中書。

  五年春正月庚申,盧龍監軍奏李載義與敕使宴於球場後院,副兵馬使楊志誠與其徒呼噪作亂,載義與子正元奔易州,志誠又殺莫州刺史張慶初。上召宰相謀之,牛僧孺曰:「范陽自安、史以來,非國所有,劉總暫獻其地,朝廷費錢八十萬緡,而無絲毫所獲。今日志誠得之,猶前日載義得之也。因而撫之,使捍北狄,不必計其逆順。」上從之。載義自易州赴京師,上以載義有平滄景之功,且事朝廷恭順,二月壬辰,以載義為太保,同平章事如故。以楊志誠為盧龍留後。

  臣光曰:昔者聖人順天理,察人情,知齊民之莫能相治也,故置師長以正之。知群臣之莫能相使也,故建諸侯以制之。知列國之莫能相服也,故立天子以統之。天子之于萬國,能褒善而黜惡,抑強而輔弱,撫服而懲違,禁暴而誅亂,然後發號施令,而四海之內莫不率從也。《詩》雲:「勉勉我王,綱紀四方。」載義藩屏大臣,有功于國,無罪而志誠逐之,此天子所宜治也。若一無所問,因以其土田爵位授之,則是將帥之廢置殺生皆出於士卒之手,天子雖在上,奚為哉。國家之有方鎮,豈專利其財賦而已乎。如僧孺之言,姑息偷安之術耳,豈宰相佐天子禦天下之道哉。

  夏四月己醜,以李載義為山南西道節度使,楊志誠為幽州節度使。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