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清史稿 | 上頁 下頁
蔭敘


  蔭敘之制,曰恩蔭,曰難蔭,曰特蔭。恩蔭始順治十八年,恩詔滿、漢文官在京四品、在外三品以上,武官在京、在外二品以上,各送一子入監。護軍統領、副都統、阿思哈尼哈番、侍郎、學士以上之子為蔭生,餘為監生。初制,公、侯、伯予一品蔭,子、男分別授蔭。雍正二年改世職俱依三品予蔭。乾隆三十四年,定公、侯、伯依一品,子依二品,男依三品予蔭。雍正初,定例蔭生、蔭監生通達文義者,交吏部分各部、院試驗行走。其十五歲以上送監讀書者,年滿學成,諮部奏聞,分部、院學習。又令文、武蔭、監生通達文理者,遵例考試,以文職錄用。其幼習武藝,人材壯健,原改武職者,呈明吏部,移兵部改蔭。

  考試之法,雍正三年,令蔭生到部年二十以上者,奏請考試引見。乾隆十一年,定考試以古論及時務策,欽派大臣閱卷,評定甲乙,進呈御覽。文理優通者,交部引見。荒謬者,發回原籍讀書,三年再試。歷代遵例行。光緒三十一年,免漢蔭生考試如滿員例。

  錄用之法,漢蔭生有內用、外用、改武職用三途。內用者,雍正元年定制,尚書一品用員外郎,侍郎二品用主事,總督同尚書,巡撫同侍郎。七年,改定正一品用員外郎、治中,從一品用主事,正二品用主事、都察院經歷、京府通判,從二品用光祿寺署正、大理寺寺副,正三品用通政使司經歷、太常寺典簿、中、行、評、博,從三品用光祿寺典簿、鑾儀衛經歷、詹事府主簿、京府經歷,四品蔭生與捐納貢監考職者一例,輪班選用。乾隆七年,定左都禦史蔭同尚書。同治十年,定河道總督蔭用員外郎、主事。宣統間,改革官制,裁撤各官,以相當品級改用。外用者,乾隆間定制,正一品用府同知,從一品用知州,二品用通判,三品用知縣,漢世職子爵用知縣,終清世無變更。改武職用者,雍正間定制,在京一品尚書等官,在外總督、將軍,蔭生用都司銜管都司。二品侍郎等官,巡撫、提督,用署都司銜管都司。三品副都禦史等官,布政使、總兵官,用守備銜管守備。按察使、加一品銜副將,用署守備銜管守備。二品銜副將,用守禦所千總。乾隆間定漢子爵三品用千總,男爵四品用把總。

  漢軍錄用,康熙十二年原定一品用員外郎,二品用大理寺寺正、知州。雍正七年,用知州者以主事改補。乾隆五年,定三品用七品筆帖式,四品用八品筆帖式。宣統元年,吏部奏言:「漢文、武官蔭生,按品級正、從授職,滿蔭生不分正、從。漢蔭生引見,以內用、外用擬旨,滿蔭生以文職侍衛旗員擬旨。惟光緒三十二年以後,漢員一體簡授,旗職若現任都統、副都統,蔭生依滿例給蔭,不無窒礙。擬請原系尚書、侍郎改授升授者,都統依漢尚書例,副都統依漢侍郎例,三品以下京堂、監司升授之副都統,依漢正二品例,仍以內用、外用擬旨。」允之。

  初制,非現任官不得蔭,內務府佐領以下官不給蔭。康熙六年,定各官不論級銜,均依實俸蔭子,是年始許內務府佐領以下官子弟給蔭。十二年,並許原品解任食俸者給蔭。

  先是康熙三年定蔭、監生已得官及科目中式者,不得補蔭。乾隆四十五年改定嫡長子孫有科名尚未選用,及有職銜原承蔭者,許補蔭。道光以後,捐例宏開,既得官職,仍許補蔭。銓選混淆,幸進滋多。

  光緒二十二年,禦史熙麟奏言:「吏部銓選,以奉特旨人員統壓各班,然如蔭生暨及歲引見之員,曾捐道府,引見奉諭仍以道府選用者,本系捐班,部章竟歸特旨班銓選。比年以來,率皆營私取巧,預捐道府,為他日例邀特旨統壓各班之地。致使同一蔭生暨及歲人員,而廉吏兒孫,興嗟力薄,紈袴子弟,逞志夤緣,于世道人心,大有關係。請以此等人員加捐道、府者,與捐納人員同班銓選。」下部議行。

  難蔭,順治三年定制,官員歿于王事者,依應升品級贈銜,並蔭一子入監讀書,期滿候銓。康熙十八年定殉難官依本銜蔭子,不依贈銜。雍正十二年,奏定官員因公差委,在大洋、大江、黃河,洞庭、洪澤等湖,遭風漂歿者,依應升品級蔭、贈,在內洋、內河漂歿者,減等蔭、贈,八品以下,贈銜不給蔭。乾隆六十年定官員隨營任事,催餉盡力,因病身故者,依內洋、內河漂歿例蔭、贈。道光二十三年,許八品以下官因公漂歿及軍營病故者,贈銜,蔭一子監生,許應試,不得銓選。光緒二年奏定現任官遇賊殉難及軍營病故,如系以何種官階升用、補用、即用並捐保升銜者,依升階、升銜、贈銜,依實官給蔭。候補、候選者,依現任官蔭、贈。休致、告病者,依原官蔭、贈。降調者,依所降官蔭、贈。已揀選之舉人,就職、就教之恩、拔、副、歲、優貢生,並考有職銜之捐納貢監生,各按品級、依現任官蔭、贈。未經揀選舉人,依七品例。恩、拔、副、歲、優貢生依八品例。廩、增、附文生員依九品例蔭、贈。虛銜頂戴人員,止予贈銜,不給蔭。

  乾隆以前,旗員效力行間,懋著勞績,及臨陣捐軀者,其子孫例得世職。年未及歲,已承襲未任職者,給半俸。綠營員弁陣亡議恤,僅得難蔭而已。乾隆四十九年詔曰:「旗員及綠營人員,效命疆埸,同一抒忠死事,何忍稍存歧視。嗣後綠營員弁軍功議敘恤賞,仍依舊例。陣亡人員,無論漢人及旗人,用於綠營者,一體給予世職。襲次完時,依例酌給恩騎尉,俾賞延於世。」自是漢員死難者,亦多得世職矣。

  凡殉難贈銜,總督加尚書銜者,贈太子少保銜。巡撫加副都禦史銜者,贈左都禦史銜。布政使贈內閣學士銜。按察、鹽運使贈太常寺卿銜。道員贈光祿寺卿銜。知府贈太僕寺卿銜。同知、知州、通判贈道銜。知縣贈知府銜。教諭、訓導贈國子監助教、學錄銜。其餘各官,按品級比例加贈。光緒二年,定內洋、內河漂歿及軍營病故者,減等贈銜。惟總督、巡撫、布政使,無庸議減,仍減等給蔭。

  凡給蔭,康熙間定制,三品以上蔭知州,四品以下至通判蔭知縣,布政、按察、都轉鹽運三司首領官及州、縣佐貳六品、七品官蔭縣丞,八品、九品官蔭縣主簿,未入流蔭州吏目。光緒二年,定遇賊殉難官給蔭如康熙舊制。惟知縣蔭州判,軍營病故及因公漂歿者,減等蔭子。武職難蔭,有都司、守備、千總、把總,與恩蔭改用武職同。凡給世職,陣亡提督,依參贊、都統例,給騎都尉兼一雲騎尉。總兵官依副都統例,給騎都尉。副將以下,把總、經制、外委以上,依參領以下及有頂戴官以上例,俱給雲騎尉。應襲人員年十八歲者,送部引見,發標學習。未及歲者給半俸,及歲補送引見。光緒間,部章恩蔭許分發,難蔭不得援例。二十二年,熙麟奏言:「恩蔭既分部並外用,待之已優,又予分發,難蔭專外用,待之已絀,又不予分發,殊失其平。今時事多艱,需人孔亟。正賴鼓天下忠義之氣,俾臨難毋苟。顧於恩蔭則為顯宦兒孫擴功名之路,於難蔭不為忠臣後裔開一線生機,是使國殤飲恨於重泉,忠義灰心於臨事。請飭部臣援恩蔭外用例,一體分發補用。」下部議行。

  特蔭,乾隆三年詔曰:「皇考酬庸念舊,立賢良祠于京師。凡我朝宣勞輔治完全名節之臣,永享禋祀,垂譽無窮。其子孫登仕籍者固多,或有不能自振、漸就零落者,朕甚憫焉。其旁求賢良子孫無仕宦者,或品級卑微者,各都統、督、撫,擇其嫡裔,品行材質可造就者,送部引見加恩。」四十七年,原任廣西巡撫、滅寇將軍傅弘烈曾孫世海等,降旨錄用。嘉慶四年,追贈已故禦史曹錫寶副都禦史,依贈銜給予其子蔭生。歷代眷念功臣後嗣,恩旨屢頒。光緒季年,海內多故,因思將帥有功之臣,詔曰:「鹹、同以來,發、撚、回匪,次第戡定。文武大員,勳績卓著。懋賞酬庸,閱時五十餘年。各勳臣子孫,名位顯達者,固不乏人;而浮沉下位,伏處鄉里者,亦複不少。」令各督、撫、都統詳察勳臣後裔,有無官職,匯列上聞。軍機大臣繕單呈覽。前西安將軍多隆阿次孫壽慶、曾孫奎弼,湖北提督向榮曾孫楷、乃全,安徽巡撫江忠源孫慎勳、曾孫勤培,布政使銜、浙江寧紹台道羅澤南孫長耿、曾孫延祚,協辦大學士、四川總督駱秉章孫懋勳、曾孫毓樞,江南提督張國梁孫繩祖、繼祖,巡撫銜、浙江布政使李續賓孫前普、曾孫正繩,兵部尚書彭玉麟次孫見綏、曾孫萬澂,陝甘總督楊岳斌子正儀、孫道澂,四川提督鮑超次子祖恩、孫世爵,署安徽巡撫、布政使李孟群孫興仁、興孝,江西南贛鎮總兵程學啟嗣子建勳,廣東提督劉松山孫國安、曾孫家琨,貴州提督馮子材次子相華、孫承鳳等,命各按官級升用。湖南提督塔齊布,令訪明立嗣,奏請施恩。其明年,又詔開列勳績最著之臣,前雲貴總督劉長佑,臺灣巡撫、一等男劉銘傳,贈布政使、道員王珍,綏遠城將軍福興,福建陸路提督、一等男蕭孚泗,記名提督、一等子、河南歸德鎮總兵李臣典,浙江提督鄧紹良,都統銜、廣東副都統烏蘭泰,署廣西提督、甘肅肅州鎮總兵張玉良,工部左侍郎呂賢基,漕運總督袁甲三,都察院副都禦史、江西巡撫張芾,署貴州巡撫韓超,布政使銜,福建督糧道趙景賢,雲南鶴麗鎮總兵朱洪章,直隸總督郭松林,廣東等省巡撫蔣益澧,布政使銜、江南道員溫紹原,署安徽廬鳳潁道金光箸,護軍統領恒齡,新疆巡撫、一等男劉錦棠,記名提督、廣西右江鎮總兵張樹珊,贈布政使銜、升用知府、天津知縣謝子澄,令各都統、督、撫訪明有無後嗣,有何官職,請旨施恩。若夫乾隆四十八年錄用明臣經略熊廷弼五世孫世先,督師袁崇煥五世孫炳,則推恩特蔭勝代忠臣後裔,尤曠典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