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清史稿 | 上頁 下頁
封贈


  封贈之制,文職隸吏部,八旗、綠營武職隸兵部。順治間,覃恩及三年考滿,均給封贈。康熙初,廢文、武職考滿封贈。

  文職封贈之階,初正一品、特進、光祿大夫,尋改光祿大夫。從一品光祿大夫,後改榮祿大夫。正二品資政大夫。從二品通奉大夫。正三品通議大夫。從三品中議大夫。正四品中憲大夫。從四品朝議大夫。正五品奉政大夫。從五品奉直大夫。正六品承德郎。從六品儒林郎,吏員出身者宣德郎。正七品文林郎,吏員出身者宣議郎。從七品徵仕郎。正八品修職郎。從八品修職佐郎。正九品登仕郎。從九品登仕佐郎。

  武職封贈之階,初分三系。一曰滿、漢公、侯、伯封光祿大夫,後改建威將軍。二曰八旗。一品光祿大夫。二品資政大夫。三品通議大夫。四品中憲大夫。五品奉政大夫。六品承德郎,後改武信郎。七品文林郎,後改奮武郎。八品修職郎。九品登仕郎。乾隆三十二年,改同綠旗。三曰綠旗營。封贈官階屢變。初制正、從一品榮祿大夫。正二品驃騎將軍。從二品驍騎將軍。正三品昭勇將軍。從三品懷遠將軍。正四品明威將軍。從四品宣武將軍。正五品武德將軍。從五品武略將軍。正六品昭信校尉。從六品忠顯校尉。後增正七品奮勇校尉。乾隆二十年,改正二品武顯大夫。從二品武功大夫。正三品武義大夫。從三品武翼大夫。正四品昭武大夫。從四品宣武大夫。正五品武德郎。從五品武略郎。正六品武信郎。從六品武信佐郎。正七品奮武郎。三十二年,改正一品建威大夫。從一品振威大夫。增從七品奮武佐郎。正八品修武郎。從八品修武佐郎。八旗與綠營制度始畫一。五十一年,改正一品建威將軍。從一品振威將軍。正二品武顯將軍。從二品武功將軍。正三品武義都尉。從三品武翼都尉。正四品昭武都尉。從四品宣武都尉。正五品武德騎尉。從五品武德佐騎尉。正六品武略騎尉。從六品武略佐騎尉。正七品武信騎尉。從七品武信佐騎尉。正八品奮武校尉。從八品奮武佐校尉。增正九品修武校尉。從九品修武佐校尉。於是文、武官階等級相侔矣。

  文、武正、從一品妻封一品夫人。滿、漢公妻為公妻一品夫人。侯妻為侯妻一品夫人。伯妻為伯妻一品夫人。正、從二品夫人。正、從三品淑人。正、從四品恭人。正、從五品宜人。正、從六品安人。正從七品孺人。正、從八品八品孺人。正、從九品九品孺人。武職八旗八品以下、綠旗營七品以下妻無封。後改綠營正七品妻封孺人。

  順治五年,定制,凡遇恩詔,一品封贈三代,誥命四軸。二、三品封贈二代,誥命三軸。四、五品封贈一代,誥命二軸。六、七品封贈一代,敕命二軸。八、九品止封本身,敕命一軸。凡軸端一品用玉,二品用犀,三、四品用裹金,五品以下用角。

  凡推封之例,順治初制,父祖現任者,不得受子孫封。致仕及已故者許給,原棄職就封者聽。兩子均仕,其父母受封,從其品大者。婦人因子封贈,而夫與子兩有官,亦從其品大者。父官高於子者,嫡母從父官,生母從子官。為人後者,已封贈祖父母、父母,請以本身妻室封典貤封本生祖父母、父母者,許貤封。康熙五年,定父職高於子者,依父原品封贈。官卑於子者,從子官封贈。武職子現任文職,封贈依文官例。雍正三年,定四品至七品官原將本身妻室封典貤封祖父、母者,八、九品官原貤封父、母者,皆許貤封。三品以上貤封曾祖父、母者,請旨定奪。乾隆間,折中禮制,頗有更定。二十七年諭曰:「子孫官品不及祖、父之崇,則父為大夫子為士,記有明文。舊例依祖、父原階封贈,殊未允協,其議改之。」吏部議定文、武官子孫職大,祖、父職小,依子孫官階封贈。祖、父職大,子孫職小,不得依祖、父原品封贈。父官高於子者,生母從子官封贈,嫡母、繼母不得依父官請封,原依子官受封者聽。武職子任文職者亦如之。五十年,定一品至三品官不得貤封高祖父、母,四品至七品官不得貤封曾祖父、母,八品官以下不得貤封祖父、母。

  道光以後,捐封例開。二十三年,許三品以上官欲捐請本生曾祖父、母封贈者,得依貤封曾祖父、母例報捐。二十八年,許四品至七品官捐請貤封曾祖父、母,八品官以下捐請貤封祖父、母,均依常例加倍報捐。而限制始廢矣。舊例八、九品官許封父、母,不封本身妻室。應封妻者,止封正妻一人。正妻未封已歿,繼室當封者,正妻亦得追贈。其再繼者不得給封。道光二十三年,許八品以下捐封人員欲捐請及妻室者,加倍報捐。咸豐二年,許京、外文職及捐職人員得先封本身及原配、繼配妻室,再依本身品級為第三繼妻捐封。四年,並從部議,第三繼妻以後,誼同敵體,亦許依次遞捐矣。舊例仕宦至三品,幼為外祖父、母撫養,其外祖父、母歿無嗣者,許依其官階貤贈,其餘外姻不許貤封。道光二十三年,許捐封人員為其受恩撫養之母舅、舅母、姑夫、姑母、姨夫、姨母、妻父、妻母依貤封外祖父、母例,捐請貤封。咸豐三年,並許貤封曾祖父、母,伯叔祖父、母,伯叔父母,庶母,兄、嫂並嫡堂伯叔祖父、母,嫡堂伯叔父、母,嫡堂兄、嫂,從堂、再從堂尊長及外曾祖父、母,外祖父、母,妻祖父、母。按例定品級,一體捐請。又許為人婦者,為其已故夫之祖若父捐職請封。為人後者,為祖若父貤封其先人,展轉推衍,而經制蕩然矣。

  加級請封之制,其初限制亦嚴。順治初,凡恩詔加級者,以新加之級給封。康熙五十二年,定例七品以下加級請封,不得逾五品,五、六品不得逾四品,三、四品不得逾二品,捐級不得計算。乾隆間,外官加級不論新舊,不得依加級請封。五十年,部議京官八品以下,得依加級請五品封,不惟逾分,亦覺太優。嗣後八品以下不得逾七品,在外未入流不得給封,原捐納榮親者,許其捐封。從之。嘉慶後,限制漸寬。京、外官恭遇覃恩,許報捐新級請封。議敘三、四品職銜人員,加級捐請二品封典,許加倍納銀,按現任及候補、候選例給封。咸豐初,撫廣捐例,京、外各官及捐職人員,由加級及捐加之級捐封者,現任及候補、候選三、四品官,許捐至二品。其五、六品加等捐請三品封者,依常例加倍報捐。加等捐請至二品者,依四品職銜得捐二品封例,加倍半報捐。其七品加等捐請三、四品封,八品以下加等捐請五、六品封,均依常例,分別加倍報捐。十年,定三品人員加級捐封,按一品人員銀數加倍,許給從一品封。二、三品虛銜人員捐從一品封,應按二、三品實職銀數加成或加倍報捐。其有為外姻捐從一品封者,許各按二、三品實職虛銜銀數,再行分別加成報捐。

  陵夷至光緒中,禦史李慈銘疏曰:「治國之要,惟賞與罰。罰固不可稍逾,賞亦豈可或濫!康熙、乾隆兩朝,享國久長,慶典武功,僂指難盡。其時內外臣工,屢逢恩詔,論功行賞,班序秩然,未有越等者。今則外官道員多至二品,其封皆至一品矣。知府、同知多加三品,其封皆至二品矣。牧、令大半四品,簿、尉大半五、六品,其封率至三、四品矣。夫爵賞者,人君所以進退賢愚,中臣所以奔走吏士。得之太易,則人不知恩,予之太驟,則士無由勸。尊卑不別,等級不明,長偽士之浮囂,惑小民之觀聽,非所以尊朝廷、清流品也。」奏上,亦未殺減。

  厥後外患頻仍,人才缺乏。二十六年,詔停報捐實官,而虛銜封典報捐如故。宣統元年,吏部議定條例,京官依加級、外官依本任請封,頗欲規復舊制,格不得行。明年,改定京官依加級,外官依加銜,五品人員許請至三品封贈,八品人員許請至六品封贈。欲稍事補救,而積重難返矣。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