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清史稿 | 上頁 下頁
學校(3)


  宗學、覺羅學隸宗人府,景山學、咸安宮學隸內務府。諸學總管、教習等,類乏通才,經費徒糜。甚者黌舍空虛,期滿時,例報成就學生若干名而已。光緒二十八年,翰林院侍讀寶熙奏請援同文館歸併大學堂例,將宗室、覺羅、八旗等官學改並中、小學堂,均歸管學大臣辦理。從之。

  他如世職官學,八旗及禮部義學,健銳營、外火器營、圓明園、護軍營等學,皆清代特設,習滿、蒙語言文字。

  府、州、縣、衛儒學,明制具備,清因之。世祖勘定天下,命賑助貧生,優免在學生員,官給廩餼。順治七年,改南京國子監為江寧府學。尋頒臥碑文,刊石立直省學宮。諭禮部曰:「帝王敷治,文教為先。臣子致君,經術為本。自明末擾亂,日尋干戈,學問之道,闕焉未講。今天下漸定,朕將興文教,崇經術,以開太平。爾部傳諭直省學臣,訓督士子,凡理學、道德、經濟、典故諸書,務研求淹貫。明體則為真儒,達用則為良吏。果有實學,朕必不次簡拔,重加任用。」初,各省設督學道,以各部郎中進士出身者充之。惟順天、江南、浙江為提督學政,用翰林官。宣大、蘇松、江安、淮揚、肇高先皆分設,既乃裁併。上下江、湖南北則裁併後仍分設。雍正中,一體改稱學院,省設一人。奉天以府丞、臺灣以臺灣道兼之。甘肅自分闈後,始設學政。

  各學教官,府設教授,州設學正,縣設教諭,各一,皆設訓導佐之。員額時有裁併。生員色目,曰廩膳生、增廣生、附生。初入學曰附學生員。廩、增有定額,以歲、科兩試等第高者補充。生員額初視人文多寡,分大、中、小學。大學四十名,中學三十名,小學二十名。嗣改府視大學,大州、縣視中學減半,小學四名或五名。康熙九年,大府、州、縣仍舊額,更定中學十二名,小學七名或八名。後屢有增廣。滿洲、蒙古、漢軍子弟,初歸順天考試取進,滿洲、漢軍各百二十名,蒙古六十名。康熙中減定滿、蒙四十名,漢軍二十名。旋複增為滿、蒙六十,漢軍三十。學政三年任滿。歲、科兩試。順治十五年停直省科試,康熙十二年複之。

  儒童入學考試,初用四書文、孝經論各一,孝經題少,又以性理、太極圖說、通書、西銘、正蒙命題。嗣定正試四書文二,覆試四書文、小學論各一。雍正初,科試加經文。冬月晷短,書一、經一。尋定科試四書、經文外,增策論題,仍用孝經。乾隆初,覆試兼用小學論。中葉以後,試書藝、經藝各一。增五言六韻詩。聖祖先後頒聖諭廣訓及訓飭士子文於直省儒學。雍正間,學士張照奏令儒童縣、府覆試,背錄聖諭廣訓一條,著為令。凡新進生員,如國子監坐監例,令在學肄業,以次期新生入學為滿。

  教官考校之法,有月課、季考,四書文外,兼試策論。翌日講大清律刑名、錢谷要者若干條。月集諸生明倫堂,誦訓飭士子文及臥碑諸條,諸生環聽。除丁憂、患病、遊學、有事故外,不應月課三次者戒飭,無故終年不應者黜革。試卷申送學政查覆。訖于嘉慶,月課漸不舉行。禦史辛從益以為言,詔令整頓。嗣是教官多闒茸不稱職,有師生之名,無訓誨之實矣。

  學政考覈教官,按其文行及訓士勤惰,隨時薦黜。康熙中,令撫臣考試。嗣教職部選後,赴撫院試。四等以上,給憑赴任;五等學習三年再試,六等褫職。雍正初,定四、五等俱解任學習。六年考成俸滿,盡心訓導,士無過犯者,督、撫、學政保題,擢用知縣。

  學臣按臨,謁先師,升明倫堂,官生以次揖見。生員掣簽講書,各講大清律三條,西鄉立;講畢,東鄉立:俟行賞罰。

  考試生員,舊例歲、科試俱四書文二、經文一。自有給燭之禁,例不出經題。雍正元年,科試增經文,冬月一書、一經。六年,更定歲試兩書、一經,冬月一書、一經。科試書一、經一、策一,冬月減經文。乾隆二十三年,改歲試書一、經一,科試書一、策一、詩一,冬月亦如之。欠考,勒限補行。三次,黜革。後寬其例,五次以上乃黜。

  駐防考試,清初定制,各省駐防弁兵子弟能讀書者,詣京應試。乾隆時,參領金珩請許歲、科試將軍先試騎射,就近送府院取進。嚴旨切責。嘉慶四年,湖南布政使通恩奏如金珩言,詔議行。應試童生,五六名取進一名,佐領約束之。訓習清語、騎射,府學課文藝。明年諭曰:「我滿洲根本,騎射為先。若八旗子弟專以讀書應試為能,輕視弓馬,怠荒武備,殊失國家設立駐防之意。嗣後各省駐防官弁子弟,不得因有就近考試之例,遂荒本業。」

  漢軍設廩、增,自順治九年始。康熙十年,滿、蒙亦設廩、增。初制各二十名,嗣減漢軍十名。雍正間定額,滿、蒙六十,漢軍三十。直省廩、增額,府四十,州三十,縣二十,衛十。其新設者,府學視州學,州學視縣學。其一學分兩學,則均分其額,或差分之。

  六等黜陟法,視明為繁密。考列一等,增、附、青、社俱補廩。無廩缺,附、青、社補增。無增缺,青、社複附,各候廩。原廩、增停降者收復。二等,增補廩,附、青、社補增。無增缺,青、社複附。停廩降增者複廩。增降附者複增,不許補廩。三等,停廩者收復候廩。丁憂起複,病痊考複,緣事辨複,增降附者許收復,青衣發社者複附,廩降增者不許複。四等,廩免責停餼,不作缺,限讀書六月送考。停降者不許限考。增、附、青、社俱撲責。五等,廩停作缺。原停廩者降增,增降附,附降青衣,青衣發社,原發社者黜為民。六等,廩膳十年以上發社,六年以上與增十年以上者,發本處充吏,餘黜為民。入學未及六年者發社。科試一、二等送鄉試,幫補廩、增,如歲試大率祗列三等,八旗生員給錢糧,考列四等以下停給,次屆列一、二、三等給還。優等補廩、增,劣等降青、社,如漢生員。八旗故重騎射,往往不苛求文藝,但置後等。

  凡優恤諸生,例免差徭。廩生貧生給學租養贍。違犯禁令,小者府、州、縣行教官責懲,大者申學政,黜革後治罪,地方官不得擅責。學政校文外,賞黜優劣,以為勸懲。如教官徇庇劣生不揭報,或經揭報,學政不嚴加懲處,分別罰俸、鐫級、褫職。其大較也。

  光緒末,科舉廢,丙午並停歲、科試。天下生員無所讬業,乃議廣用途,許考各部院謄錄。並於考優年,令州縣官、教官會保申送督、撫、學政,考取文理暢達、事理明晰者,大省百名,中省七十名,小省五十名,諮部以巡檢、典史分別注選,或分發試用。各省學政改司,考校學堂。未幾學政裁,教官停選。在職者,凡生員考職、孝廉方正各事屬之,俸滿用知縣,或以直州同、鹽庫大使用。儒學雖不廢,名存實亡,非一日矣。

  武生附儒學,通稱武生。順治初,京衛武生童考試隸兵部。康熙三年,改隸學院,直省府、州、縣、衛武生,儒學教官兼轄之。騎射外,教以武經七書、百將傳及孝經、四書。學政三年一考。順天舊設武學,自八旗設儒學教官,兼轄滿洲、蒙古、漢軍武生,裁武學官。大、宛兩縣武生,順天教官轄之,學額如文生童例,分大、中、小學。自二十名遞減至七八名。考試分內、外場,先外場騎射,次內場策論。歲試列一、二等,准作科舉。故武生有歲試無科試。

  各省書院之設,輔學校所不及,初於省會設之。世祖頒給帑金,風勵天下。厥後府、州、縣次第建立,延聘經明行修之士為之長,秀異多出其中。高宗明詔獎勸,比于古者侯國之學。儒學浸衰,教官不舉其職,所賴以造士者,獨在書院。其裨益育才,非淺鮮也。

  又有義學,社學。社學,鄉置一區,擇文行優者充社師,免其差徭,量給廩餼。凡近鄉子弟十二歲以上令入學。義學,初由京師五城各立一所,後各省府、州、縣多設立,教孤寒生童,或苗、蠻、黎、瑤子弟秀異者。規制簡略,可無述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