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清史稿 | 上頁 下頁
學校(2)


  外國肄業生,康熙二十七年,琉球國王始遣陪臣子弟梁成楫等隨貢使至,入貢肄業。雍正六年,鄂羅斯遣官生魯喀等留學中國,以滿、漢助教等教之,月給銀米器物,學成遣歸,先後絡繹。至同治間,琉球官生猶有至者。

  他如順治二年,於隨征入關奉天十五學,取三十人入監,為天下勸。十一年,定隨征廩生准作貢監。生員有軍功二等,准作生監。更有軍功二等,准作貢生,謂之功貢。未幾例停,則開國時權宜之制也。

  考送校錄,始於乾隆三年,令國子監選正途貢生,年力少壯、字畫端楷者十人,送武英殿備謄錄。年滿議敘。三十四年例停,歸吏部謄錄貢生內選取。嗣以吏部無合例者,仍由在監拔、副、優貢生考選。嘉慶間增十名,後不復行。

  五貢就職,學政會同巡撫驗看,諮部依科分名次、年分先後,恩、拔、副貢以教諭選用,歲貢以訓導選用。康熙中,捐納歲貢,並用訓導。雍正初,捐納貢生,教諭改縣丞,訓導改主簿。既仍許廩生捐歲貢者,用訓導;恩、拔、副貢年力富強者,得就職直隸州州判。嘉慶以後,凡朝考未錄之拔貢及恩、副、歲、優貢生,遇鄉試年,得具呈就職、就教。優貢就教,附歲貢末用訓導。道光初,許滿、蒙正途貢生就職,與滿員通較年分先後選用。貢監考職,定例必監期已滿,乃許送考。惟特恩考職,不論監期滿否。凡正途、捐納各項貢、監生,及候補謄錄、教習、校錄,一體送考。其已就教、就職及捐職、襲世職者不許。初制,考職歲一舉,貢、監一例以州同、州判、縣丞、主簿、吏目錄用。乾隆元年,定考職以鄉試年,恩科不考。恩、拔、副貢考列一等以州同、二等以州判、三等以縣丞選用。歲貢一等以主簿、二等以吏目選用。原就教者聽。捐納貢監考取如歲貢例。五十六年停考職。嘉慶五年,僅一行之。光緒三十一年,直隸總督袁世凱等奏停科舉摺寬籌舉貢生員出路一條,「請十年三科內優貢加額錄取。己酉選拔如舊,朝考用京官知縣。督、撫、學政三科內考選學貢通算學、地理、財政、兵事、交涉、鐵路、礦務、警察、外國政法之一者,三年一次,保送若干名,略視會試中額兩三倍。赴京試取者,用主事、中書、知縣」。詔議行。明年,政務處詳議,己酉拔貢,照向額倍取,本年丙午考優。以後三年一考,視例額加四倍。廩生出貢許倍額。部院考用謄錄,分舉人、五貢、生員三等。二年期滿獎敘。舉人、優、拔,擇尤改用七品小京官。又為廣就職之例,五貢一體以直隸州州判,按察、鹽運經歷,散州州判、經歷,縣丞,分別注選,或分發試用。蓋五貢終清之世,未嘗廢棄也。

  算學隸國子監,稱國子監算學。乾隆四年,額設學生滿、漢各十二,蒙古、漢軍各六。續設漢肄業生二十四。遵禦制數理精蘊,分線、面、體三部。部限一年通曉。七政限二年。有季考、歲考。五年期滿考取者,滿、蒙、漢軍學生諮部,以本旗天文生序補。漢學生舉人用博士,貢監生童用天文生。

  此外隸國學者,為八旗官學。順治元年,若琳奏:「臣監僻在城東北隅,滿員子弟就學不便,議于滿洲八固山地方各立書院,以國學二廳、六堂教官分教之,以時赴監考課。」下部議行。於是八旗各建學舍。每佐領下取官學生一名,以十名習漢書,余習滿書。二年,從所蘊言,合兩旗為一學。每學教習十人,教習酌取京省生員。其後學額屢有增減,教習于國學肄業生考選,止用恩、拔、副、歲貢生。如無其人,准例監生亦得考取。舉人原就,一例考選。雍正元年,於八旗蒙古護軍、領催、驍騎內,選熟練國語、蒙古語者十六人,充蒙古教習。向例官學生分佐領選送。五年,定每旗額設百名。滿洲六十,習清、漢書各半。蒙古、漢軍各二十,通一旗選擇,不拘佐領。年幼者習清書,稍長者習漢文。撥八旗教養兵額滿洲三十,蒙古、漢軍各十名錢糧分給學生。定漢教習每旗五人。乾隆初,定官學生肄業以十年為率,三年內講誦經書,監臣考驗,擇材資聰穎有志力學者,歸漢文班;年長原學翻譯者,歸滿文班。三年,欽派大臣考取漢文明通者,拔為監生,升太學。與漢貢監究心明經治事,期滿,擇尤保薦,考選錄用。八年,定漢教習三年期滿,分等引見。一等用知縣,二等用知縣或教職銓選。一等再教習三年,果實心訓課者,知縣即用。蒙古教習五年期滿實心訓課者,用護軍校、驍騎校。滿助教每旗二人,以八旗文進士、舉人,翻譯進士、舉人,恩、拔、副、歲貢生,文生員,翻譯生員,廢員,筆帖式考取。三十三年,下五旗包衣每旗增設學生十名。滿洲六,蒙古、漢軍各二,不給錢糧。五十四年,於每旗百名內裁十名,選取經書熟、文理優者二十人,加給膏火資鼓勵。嘉、道以後,官學積漸廢弛,八旗子弟僅恃此進身。教習停年期滿予錄用例,月課虛應故事。雖明諭屢督責,迄難振刷。光緒初,力籌整頓。每學以滿、漢科甲官一人為管學官,專司考覈學生課程,教習勤惰。簡派滿、漢進士出身大員二人為管理八旗官學大臣。每學添設翰林編、檢一員。月課季考,分司考校。春秋赴監會考如舊。

  同、光間,國學及官學造就科舉之才,亦頗稱盛。然囿於帖括,舊制鮮變通。三十一年,監臣奏于南學添設科學,未幾,裁國子監,並設學部。文廟祀典,設國子丞一人掌之。八旗官學改並學堂,算學亦改稱欽天監天文算學,隸欽天監。而太學遂與科舉並廢雲。

  宗學肇自虞廷,命夔典樂,教胄子。三代無宗學名,而義已備。唐、宋後,有其名而制弗詳。清順治十年,八旗各設宗學,選滿洲生員為師。凡未封宗室子弟,十歲以上,俱入學習清書。雍正二年定制,左、右兩翼設滿、漢學各一,王、公、將軍及閒散宗室子弟十八歲以下,入學分習清、漢書,兼騎射。以王、公一人總其事。設總、副管,以宗室分尊齒長者充之。清書教習二人,選罷閑旗員及進士、舉人、貢生、生員善翻譯者充之。騎射教習二人,選罷閑旗員及護軍校善射者充之。每學生十人,設漢書教習一人,禮部考取舉、貢充之。三年期滿,分別等第錄用。十一年,兩學各以翰林官二人董率課程,分日講授經義、文法。乾隆初,以滿、漢京堂各一人總稽學課,月試經義、翻譯及射藝。九年,定每屆五年,簡大臣合試兩翼學生,欽定名次,以會試中式註冊。俟會試年,習翻譯者,與八旗翻譯貢生同引見,賜進士,用府屬額外主事。習漢文者,與天下貢士同殿試,賜進士甲第,用翰林部屬等官。十年,考試漢文、翻譯無佳作。諭曰:「我朝崇尚本務,宗室子弟俱講究清文,精通騎射。誠恐學習漢文,流于漢人浮靡之習。世祖諭停習漢書,所以敦本實、黜浮華也。嗣後宗室子弟不能習漢文者,其各嫻習武藝,儲為國家有用之器。」明年,定學額,左翼七十,右翼六十。二十一年,裁漢教習九人,改翻譯教習。增騎射教習,翼各一人。嘉慶初,畫一兩翼學額,增右翼十名。定每學教習滿三人,漢四人。十三年,兩翼各增學額三十,足百名,為永制。

  覺羅學,雍正七年,詔八旗於衙署旁設滿、漢學各一,覺羅子弟八歲至十八歲,入學讀書習射,規制略同宗學。總管王、公,春秋考驗。三年欽派大臣會同宗人府考試,分別獎懲。學成,與旗人同應歲、科試及鄉、會試,並考用中書、筆帖式。學額鑲黃旗六十一,正黃旗三十六,正白旗、正紅旗各四十,鑲白旗十五,鑲紅旗六十四,正藍旗三十九,鑲藍旗四十五。滿、漢教習,旗各二人。惟鑲白旗各一。

  景山官學,康熙二十四年,令於北上門兩旁官房設官學,選內府三旗佐領、管領下幼童三百六十名。清書三房,各設教習三人。漢書三房,各設教習四人。初,滿教習用內府官老成者,漢教習禮部考取生員文理優通者。尋改選內閣善書、射之中書充滿教習,新進士老成者充漢教習。雍正後,漢教習以舉人、貢生考取,三年期滿,諮部敘用。學生肄業三年,考列一等用筆帖式,二等用庫使、庫守。乾隆四十四年,許回子佐領下選補學生四名。嘉慶間,定額鑲黃旗、正白旗均百二十四,正黃旗百四十,回童四。

  咸安宮官學,雍正六年,詔選內府三旗佐領、管領下幼童及八旗俊秀者九十名,以翰林官居住咸安宮教之。漢書十二房,清書三房,各設教習一人,教射、教國語,各三人,如景山官學考取例。五年欽派大臣考試,一、二等用七、八品筆帖式。漢教習三年、清語騎射教習五年,分別議敘。乾隆初,定漢教習選取新進士,不足,於明通榜舉人考充。期滿,進士用主事、知縣,舉人用知縣、教職。二十三年以後,不論年分,許學生考翻譯中書、筆帖式、庫使。定教習漢九人,滿六人。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