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清史稿 | 上頁 下頁
鄭珍傳


  鄭珍,字子尹,遵義人。道光五年拔貢生。十七年舉人,以大挑二等選荔波縣訓導。咸豐五年,叛苗犯荔波,知縣蔣嘉谷病,珍率兵拒戰,卒完其城。苗退,告歸。同治二年,大學士祁俊藻薦於朝,特旨以知縣分發江蘇補用,卒不出。三年,卒,年五十九。

  珍初受知于歙縣程恩澤,乃益進求諸聲音文字之原,與古宮室冠服之制。方是時,海內之士。崇尚考據,珍師承其說,實事求是,不立異,不苟同。複從莫與儔遊,益得與聞國朝六七钜儒宗旨。於經最深三禮,謂:「小學有三:曰形,曰聲,曰義。形則三代文體之正,具在說文。若歷代鐘鼎款識及汗簡、古文四聲韻所收奇字,既不盡可識,亦多偽造,不合六書,不可以為常也。聲則昆山顧氏音學五書,推證古音,信而有徵,昭若發蒙,誠百世不祧之祖。義則凡字書、韻書、訓詁之書,浩如煙海,而欲通經訓,莫詳于段玉裁說文注,邵晉涵、郝懿行爾雅疏及王念孫廣雅疏證。貫串博衍,超越前古,是皆小學全體大用。」

  其讀禮經,恒苦乾、嘉以還積漸生弊,號宗高密,又多出新義,未見有勝,說愈繁而事愈蕪。故言三禮,墨守司農,不敢苟有出入。至於諸經,率依古注為多。又以餘力旁通子史,類能提要鉤玄。儀禮十七篇皆有發明,半未脫稿,所成儀禮私箋,僅有士昏、公食、大夫喪服、士喪四篇,凡八卷;而喪服一篇,反覆尋繹,用力尤深。又以周禮考工記輪輿,鄭注精微,自賈疏以來,不得正解,說者日益支蔓,成輪輿私箋三卷。尤長說文之學,所著說文逸字二卷、附錄一卷,說文新附考六卷,皆見稱于時。他著有鳧氏圖說、深衣考、汗簡箋正、說隸等書。又有巢經巢經說、詩鈔、文鈔,明鹿忠節公無欲齋詩注。

  鄒漢勳,字叔績,新化人。父文蘇,歲貢生,以古學教授鄉里,辟學舍曰古經堂,與諸生肄士禮其中。其考據典物,力尊漢學,而談心性則宗朱子。漢勳通左氏義,佐伯兄漢紀撰左氏地圖說,又佐仲兄漢潢撰群經百物譜。年十八九,撰六國春秋,于天文推步、方輿沿革、六書九數,靡不研究。同縣鄧顯鶴深異之,與修寶慶府志。又至黔中修貴陽、大定、興義、安順諸郡志。咸豐元年,舉於鄉。訪魏源于高郵,同撰堯典釋天一卷。

  會粵賊陷江寧,漢勳以援、堵、守三策上書曾國藩,謂不援江西、堵廣西,湖南亦不能守。國藩用其言,命偕江忠淑率楚勇千人援南昌,圍解,敘勞以知縣用。既,從江忠源於廬州,守大西門,賊為隧道三攻之,城坍數丈,賊將登陴,漢勳擊卻之。堅守三十七日,地雷復發,城陷。漢勳坐城樓上,命酒自酌,持劍大呼殺賊。賊至,與格鬥,手刃數人,力竭死之,年四十九,贈道銜。

  所著讀書偶識三十六卷,自言破前人之訓故,必求唐以前之訓故方敢用;違箋傳之事證,必求漢以前之事證方敢從。以漢人去古未遠,諸經注皆有師承,故推闡漢學,不遺餘力。尤深音均之學,初著廣韻表十卷,晚為五均論,說尤精粹,時以江、戴目之。生平于易、詩、禮、春秋、論語、說文、水經皆有撰述,凡二十餘種,合二百餘卷。同治二年,土匪焚其居,熸焉。今存者讀書偶識僅八卷,五均論二卷,顓頊曆考二卷,斅藝齋文三卷、詩一卷,紅崖石刻釋文一卷,南高平物產記二卷。

  王崧,字樂山,浪穹人。嘉慶四年進士,授山西武鄉縣知縣。崧學問淹通,儀徵阮元總督雲、貴,延崧主修通志,著有說緯六卷。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