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清史稿 | 上頁 下頁
王念孫傳


  王念孫,字懷祖,高郵州人。父安國,官吏部尚書,諡文肅,自有傳。八歲讀十三經畢,旁涉史鑒。高宗南巡,以大臣子迎鑾,獻文冊,賜舉人。乾隆四十年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改工部主事。升郎中,擢陝西道禦史,轉吏科給事中。嘉慶四年,仁宗親政,時川、楚教匪猖獗,念孫陳剿賊六事,首劾大學士和珅,疏語援據經義,大契聖心。是年授直隸永定河道。六年,以河堤漫口罷,特旨留督辦河工。工竣,賞主事銜。河南衡家樓河決,命往查勘,又命馳赴台莊治河務。尋授山東運河道,在任六年,調永定河道。會東河總督與山東巡撫以引黃利運異議,召入都決其是非。念孫奏引黃入湖,不能不少淤,然暫行無害,詔許之。已而永定河水複異漲,如六年之隘,念孫自引罪,得旨休致。道光五年,重宴鹿鳴,卒,年八十有九。

  念孫故精熟水利書,官工部,著導河議上下篇。及奉旨纂河源紀略,議者或誤指河源所出,念孫力辨其訛,議乃定,紀略中辨訛一門,念孫所撰也。既罷官,日以著述自娛,著讀書雜誌,分逸周書、戰國策、管子、荀子、晏子春秋、墨子、淮南子、史記、漢書、漢隸拾遺,都八十二卷。于古義之晦,於鈔之誤寫,校之妄改,皆一一正之。一字之證,博及萬卷,其精於校讎如此。

  初從休甯戴震受聲音文字訓詁,其於經,熟于漢學之門戶,手編詩三百篇、九經、楚辭之韻,分古音為二十一部。于支、脂、之三部之分,段玉裁六書音均表亦見及此,其分至、祭、盍、輯為四部,則段書所未及也。念孫以段書先出,遂輟作。

  又以邵晉涵先為爾雅正義,乃撰廣雅疏證。日三字為程,閱十年而書成,凡三十二卷。其書就古音以求古義,引伸觸類,擴充於爾雅、說文,無所不達。然聲音文字部分之嚴,一絲不亂。蓋藉張揖之書以納諸說,而實多揖所未知,及同時惠棟、戴震所未及。

  嘗語子引之曰:「詁訓之旨,存乎聲音,字之聲同、聲近者,經傳往往假借。學者以聲求義,破其假借之字而讀本字,則渙然冰釋。如因假借之字強為之解,則結夋不通矣。毛公詩傳多易假借之字而訓以本字,已開改讀之先。至康成箋詩注禮,屢雲某讀為某,假借之例大明。後人或病康成破字者,不知古字之多假借也。」又曰:「說經者,期得經意而已,不必墨守一家。」引之因推廣庭訓,成經義述聞十五卷,經傳釋辭十卷,周秦古字解詁,字典考證。論者謂有清經術獨絕千古,高郵王氏一家之學,三世相承,與長洲惠氏相埒雲。

  引之,字伯申。嘉慶四年一甲進士,授編修。大考一等,擢侍講。曆官至工部尚書。福建署龍溪令朱履中誣布政使李賡芸受賕,總督汪志伊、巡撫王紹蘭劾之。對簿無佐證,而持之愈急。賡芸不堪,遂自經。命引之讞之,平反其獄,罷督撫官。為禮部侍郎時,有議為生祖母承重丁憂三年者,引之力持不可。會奉使去,持議者遽奏行之。引之還,疏陳庶祖母非祖敵體,不得以承重論。緣情,即終身持服不足以報罔極;制禮,則承重之義,不能加于支庶。請複治喪一年舊例,遂更正。道光十四年,卒,諡文簡。

  同州李惇,字成裕。乾隆四十五年進士。惇與同縣王念孫、賈田祖同力於學。始為諸生,為學使謝墉所賞。將選拔貢,會田祖卒於旅舍,惇經營殯事,不與試,墉歎為古人。江藩好詆訶前人,惇謂之曰:「王子雍若不作聖證論以攻康成,豈非醇儒?」其面規人過如此。著有群經識小八卷,考諸經古義二百二十餘事,多前人所未發。四十九年,卒,年五十一。

  田祖,字稻孫。諸生。通左氏春秋,有春秋左氏通解。

  宋綿初,字守端,亦高郵人。乾隆四十二年拔貢生,官五河、清河訓導。邃深經術,長於說詩,著韓詩內傳徵四卷。又有釋服二卷。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