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明史 | 上頁 下頁 |
滹沱河志 |
|
滹沱河,出山西繁峙泰戲山。循太行,掠晉、冀,逶迤而東,至武邑合漳。東北至青縣岔河口入衛,下直沽。或雲九河中所稱徒駭是也。 明初,故道由槁城、晉州抵甯晉入衛,其後遷徙不一。河身不甚深,而水勢洪大。左右旁近地大率平漫,夏秋雨潦,挾眾流而潰,往往成巨浸。水落,則因其淺淤以為功。修堤浚流,隨時補救,不能大治也。洪武間一浚。建文、永樂間,修武強、真定決岸者三。至洪熙元年夏,霪雨,河水大漲,晉、定、深三州,槁城、無極、饒陽、新樂、甯晉五縣,低田盡沒,而滹沱遂久淤矣。宣德六年,山水複暴泛,沖壞堤岸,發軍民浚之。正統元年溢獻縣,決大郭黿窩口堤。四年溢饒陽,決醜女堤及獻縣郭家口堤,淹深州田百餘裡,皆命有司修築。十一年複疏晉州故道。 成化七年,巡撫都禦史楊璿言:「霸州、固安、東安、大城、香河、寶坻、新安、任丘、河間、肅甯、饒陽諸州縣屢被水患,由地勢平衍,水易瀦積。而唐、滹沱、白溝三河上源堤岸率皆低薄,遇雨輒潰。官吏東西決放,以鄰為壑。宜求故跡,隨宜浚之。」帝即命璿董其事,水患稍寧。至十八年,衛、漳、滹沱並溢,潰漕河岸,自清平抵天津決口八十六。因循者久之。 弘治二年修真定縣白馬口及近城堤三千九百餘丈。五年又築護城堤二道。後複比年大水,真定城內外俱浸。改挑新河,水患始息。 嘉靖元年築束鹿城西決口,修晉州紫城口堤。未幾,複連歲被水。十年冬,巡按禦史傅漢臣言:「滹沱流經大名,故所築二堤沖敗,宜修復如舊。」乃命撫、按官會議。其明年,敕太僕卿何棟往治之,棟言:「河發渾源州,會諸山之水,東趨真定,由晉州紫城口之南入甯晉泊,會衛河入海,此故道也。晉州西高南下,因沖紫城東溢,而束鹿、深州諸處遂為巨浸。今宜起槁城張村至晉州故堤,築十八裡,高三丈,廣十之,植椿榆諸樹。乃浚河身三十餘裡,導之南行,使歸故道,則順天、真、保諸郡水患俱平矣。」又用郎中徐元祉言,於真定浚滹沱河以保城池,又導束鹿、武強、河間、獻縣諸水,循滹沱以出。皆從之。自後數十年,水頗戢,無大害。 萬曆九年,給事中顧問言:「臣令任丘,見滹沱水漲,漂沒民田不可勝紀。請自饒陽、河間以下水占之地,悉捐為河,而募夫深浚河身,堅築堤岸,以圖永久。」命下撫、按官勘議。增築雄縣橫堤八裡,任丘東堤二十裡。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