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舊唐書 | 上頁 下頁
張文瓘張文琮張文收傳


  張文瓘,貝州武城人。大業末徙家魏州之昌樂。瓘幼孤,事母兄以孝友聞。貞觀初,舉明經,補並州參軍。時英國公李勣為長史,深禮之。累遷水部員外郎。時兄文琮為戶部侍郎,舊制兄弟不許並居台閣,遂出為雲陽令。龍朔年,累授東西台舍人、參知政事。尋遷東台侍郎、同東西台三品,兼知左史事。

  時初造蓬萊、上陽、合璧等宮,又征討四夷,廄馬有萬匹,倉庫漸虛。文瓘因進諫曰:「人力不可不惜,百姓不可不養,養之逸則富以康,使之勞則怨以叛。秦皇、漢武,廣事四夷,多造宮室,使士崩瓦解,戶口減半。臣聞制化於未亂,保邦于未危,人罔常懷,懷於有仁。陛下不制于未亂之前,安能救于既危之後?百姓不堪其弊,必構禍難,殷鑒不遠,近在隋朝。臣願稍安撫之,無使生怨。」上深納其言,於是節減廄馬數千匹,賜文瓘繒錦百段。

  鹹亨三年,官名復舊,改授黃門侍郎,兼太子左庶子。俄遷大理卿,依舊知政事。文瓘至官旬日,決遣疑事四百餘條,無不允當,自是人有抵罪者,皆無怨言。文瓘常有疾,系囚相與齋禱,願其視事。當時咸稱其執法平恕,以比戴胄。上元二年,拜侍中,兼太子賓客。大理諸囚聞文瓘改官,一時慟哭,其感人心如此。

  文瓘性嚴正,諸司奏議,多所糾駁,高宗甚委之。或時臥疾在家,朝廷每有大事,上必問諸宰臣曰:「與文瓘議未?」奏雲未者,則遣共籌之。奏雲已議者,皆報可從之。其後,新羅外叛,高宗將發兵討除。時文瓘疾病在家,乃輿疾請見,奏曰:「比為吐蕃犯邊,兵屯寇境,新羅雖未即順,師不內侵。若東西俱事征討,臣恐百姓不堪其弊。請息兵修德以安百姓。」高宗從之。儀鳳二年卒,年七十三,贈幽州都督,諡曰懿。以其經事孝敬皇帝,特敕陪葬恭陵。四子:潛、沛、洽、涉。中宗時,潛官至魏州刺史,沛同州刺史,洽衛尉卿,涉殿中監。父子兄弟五人皆至三品官,時人謂之「萬石張家」。及韋溫等被誅之際,涉為亂兵所殺。

  ***

  兄文琮,貞觀中為持書侍御史。三遷毫州刺史,為政清簡,百姓安之。永徽初,表獻《太宗文皇帝頌》,優制褒美,賜絹百匹,征拜戶部侍郎。從母弟房遺愛以罪貶授房州刺史,文琮作詩祖餞。及遺愛誅,坐是出為建州刺史。州境素尚淫祀,不修社稷。文琮下教書曰:「春秋二社,蓋本為農,惟獨此州,廢而不立。禮典既闕,風俗何觀?近年已來,田多不熟,抑不祭先農所致乎!神在於敬,何以邀福?」於是示其節限條制,百姓欣而行之。尋卒。文集二十卷。子戩,官至江州刺史,撰《喪儀纂要》七卷,行于時。戩弟錫,則天時為鳳閣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先是,姊子李嶠知政事,錫拜官,而嶠罷相出為國子祭酒,舅甥相代為相,時人榮之。錫與鄭杲俱知天官選事,坐贓,則天將斬之以徇,臨刑而特赦之。中宗時,累遷工部尚書,兼修國史,尋令於東都留守。中宗崩,韋庶人臨朝,詔錫與刑部尚書裴談並同中書門下三品。旬日,出為絳州刺史。累封平原郡公,以年老致仕而卒。

  ***

  文琮從父弟文收,隋內史舍人虔威子也。尤善音律,嘗覽蕭吉《樂譜》,以為未甚詳悉,更博采群言及歷代沿革,裁竹為十二律吹之,備盡旋宮之義。時太宗將創制禮樂,召文收于太常,令與少卿祖孝孫參定雅樂。太樂有古鐘十二,近代惟用其七,餘有五,俗號啞鐘,莫能通者。文收吹律調之,聲皆響徹,時人鹹服其妙。尋授協律郎。十一年,文收表請厘正太樂,上謂侍臣曰:「樂本緣人,人和則樂和。至如隋煬帝末年,天下喪亂,縱令改張音律,知其終不和諧。若使四海無事,百姓安樂,音律自然調和,不藉更改。」竟不依其請。十四年,景雲見,河水清,文收采《朱雁天馬》之義,制《景雲河清》樂,名曰「燕樂」,奏之管弦,為樂之首,今元會第一奏者是也。咸亨元年,遷太子率更令,卒官。撰《新樂書》十二卷。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