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書 >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 | 上頁 下頁 |
徽宗朝明堂 |
|
崇甯四年八月丁亥,庫部員外郎姚舜仁言:「伏聞神宗皇帝嘗詔侍臣,欲考古三雍之制,開明堂辟雍,以發政施仁。其初志蓋將以追配黃帝三代之治。元格紛攘之後,紀綱法度,靡複存者。陛下天縱之聖,獨見於昭曠之先,而執政大臣相與發明神考之遺訓,肇建外學,規制辟雍,而弦誦之音遍於天下,茲盛德之舉也。」又曰:「今陛下恢復先烈,搜請上儀,體虞庠之制,立近郊之學,即丁未之方、辟雍之教,與夫區區之漢、唐增煥祈年之館、大營避暑之宮,萬萬相遼矣。臣伏願陛下上規黃帝三代之遺制,下采《戴禮》、經傳群儒之碩論,即國之東,丙巳之地,正明堂之大禮,革元祐權宜之設,定崇寧不刊之規,具大駕之鹵簿,備五路之禮容。俾夫旗物舒布於國門,鼓吹徐引於馳道。萬國諸侯,咸覿於縟禮;四方賓客,咸睹于盛儀,則烈祖在天,罔不來格;上帝時歆,罔不顧諟。陛下雖未及登封泰華之巔,禪地汾陰之北,而橫經四學,閱禮三雍,臨辟水以擎群英之綱,禦明堂而受四海之贄,顧不盛哉?」又曰:「臣謹考古禮,繪成圖式,以獻其制。中為一堂,上設重屋,太室居中,四阿重屋,四門四堂,各為一室。其八室以通八方,以擬八卦。外辟四門,以示明四目、達四聰之義。四面各為五門,以應五行,皆法《禮記·明堂位》之文。堂修十四步,其廣十四步二分。步之一應《周官》世室之制。其崇九尺,以應《周官》一筵之數。門堂取則於正堂三之二,其修九步三分步之一,其廣十一步一:分步之二。其門堂各為一室,取則於門堂三之一,其修三步十分步之一,其廣三步六十八步之五十三。室居中,其修四步,其廣四步三分步之二。四阿重屋,各為一室,其修三步,其廣三步二分步之一。每室為四戶,以法四時。四旁為八窗,以象八節。皆法三代之制。總而計之,凡九室以象九州,三十六戶以法三十六旬,七十二牖以應七十二氣,九階以周天之道九,上圓下方以體天地之形。四隅無壁,以法皇道之四達。戶設而不閉,以示不藏。室覆以茅,貴其質也。東序、西序合二百一十有六,乾之策也。驗之于古則有稽,參之於《禮》則不悖。奢不至靡,儉不至陋,號為《崇寧明堂定制之圖》。爰漢曆唐,茲禮殆廢,舉而行之,意在今日,千載一時,超絕遂古。臣愚妄議典禮,死有餘地。」戊子,詔曰:「朕若稽先王饗帝之義,嚴父之禮,布政之居,夏有世室,商有重屋,周有明堂。對越在天,以孝以享。朕承祖宗積累之緒,永惟先帝盛德休烈,懼無以稱,而宗祀之報,尚有闕焉。中夜以興,怵惕靡究。比詔有司審加論定,具圖來上,於禮有稽,追三代之墜典,黜諸儒之異說,作而成之,庶幾乎在。朕將秩禮祗載,昭事上帝,佑我烈考,斂時五福,用敷錫厥庶民。其姚舜仁所奏《明堂圖》,可依所定營建。」 蔡絛雲:先是,崇寧四年七月二十七日,宰相蔡京等進呈庫部員外郎姚舜仁請即國丙、巳之地建明堂繪圖以獻。上曰:「先帝常欲為之,有圖見在禁中。然考究未甚詳。」京曰:「明堂之制,見於《禮記》、《周官》之書,皆三代之制,參錯不同,學者惑之。舜仁留心二十餘年,始知《周官》、《考工記》所載三代之制,為文各互相備,故得其法。今有二圖,其齋宮悉南向,一隨四時方所向。」上曰:「可隨四時方所向。」仍令將作監李誠同舜仁上殿。八月十六,李誠、姚舜仁進《明堂圖》。上謂誠等曰:「聖人郊祀,後稷以配天,配以祖宗。祀文王於明堂,配以考。兩者當並行。明堂之禮廢已久,漢、唐卑陋不足法,宜盡用三代之制,必取巨材,務要堅完,以為萬世之法。」遂詔依舜仁等所奏《明堂圖》議,唯不得科率勞民,仍令學士院降此詔雲。 十月己巳,詔:「明堂功力浩大,須寬立期限營建,俟過來年丙戌妨礙外,取旨興功。仍令胡師文、梁子美各於本部出材。本處據合用造成熟材般輦上京。其見役工可權罷。」 胡師文淮南發運,梁子美河北都運。《實錄》但雲詔修建明堂,俟過來歲興役,不顯因由。今用詔旨刪修。八月二十四日,初下詔修建。 五年正月丙午,詔:「近以肇建明堂,下諸路和買材植物料。已買到者,速償其價,漸次附綱送京師;未買者並罷。其拋造工作,如已造或願輸官者,依實直給價;未造者罷之。官司如敢督索,併科違制之罪。」 政和五年七月丁醜,手詔:「孝莫大于嚴父,嚴父莫大于配天。遠而尊,故配祖於郊;近而親,故配嚴父于明堂。今三歲一郊,侑我烈祖而宗祀明堂,以配上帝,寓於殿寢,禮蓋雲闕。朕嗣承先烈,君極萬邦,罔極之懷,欲報無所,夙興夜寐,靡遑寧處。崇甯之初,嘗詔建立。去古既遠,歷代之規模,無足循襲。朕萬機餘閒,黜諸儒臆說,刺經稽古,度以九筵,分其五室,通以八風,上圓下方,參合先王之制,必庶幾焉。相方視址,于寢之南,僱工鳩材,自我作古,以稱朕昭事上帝率見昭考之心。」御筆:「修制明堂,國之大政,即與前後營造事體不同。應有司官屬,自當竭力奉上,以成大功。如是修制所抽人匠、取索材料、材植,如敢占吝隱諱,不即發遣應副者,監官不以官高低,並行除名勒停,送廣南遠惡州軍編管。」 八月癸卯,詔:「修建明堂,佈告大廷,依大禮例奏告天地、宗廟、社稷、宮觀、諸陵及五嶽、四瀆等。」己酉,詔秘書省移于他所,以其地為明堂。杭州觀察使陳彥言:「明堂基宜正臨丙方,稍東方以據福德之地。」故有是詔。壬子,手詔曰:「明堂之制,自三代以還,有為之君,雖欲稽法先王,終不能如古,蓋違經徇俗,惑於眾說,失其旨意。朕承惟嚴父饗帝之禮尚闕未備,取《考工記》所載,考其互見之文,得其製作之本,命工伻圖,無一不合。」又曰:「朕萬機之暇,取夏後氏益土室之度,兼商人四阿重屋之制,從周人度以九尺之筵、上圓象天、下方象地、四戶以合四序、八窗以應八節、五室以聚五行、十二堂以聽十二朔、九階四阿,每室四戶,夾以八窗。兼三代之遺制,黜諸儒之臆說。饗帝嚴父、聽朔布政於一堂之上,于古皆合,其制大備。宜令明堂使司遵圖建立,以稱朕意。佈告中外,咸使聞知。」於是內出明堂小樣於崇政殿,集百官宣示,命太師、魯國公蔡京為明堂使,宣和殿學士蔡攸討論指畫制度,顯謨閣待制蔡鯈、蔡翛、殿中監宋升參詳,興德軍留後樑師成為都監,保康軍留後童師敏為承受。以開封尹盛章彈壓兵匠章罷,以王革代之,複以章為參詳明堂使。蔡京言:「夏後氏世室,堂修十四步(方六尺為步),廣明七步半。土室方四步,廣益四尺。木、火、金、水四室各方三步,廣益三尺。商人重屋,堂修七尋(八尺為尋),崇三尺,四阿重屋。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東、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則五室各自方一丈八尺。三代之制,修、廣不相襲。夏度以六尺之步,商度以八尺之尋,而周以九尺之筵。世每近,制每廣。今若以二筵為太室,方一丈八尺,則室之中設版位、禮器已不可容,理當增廣。今從周之制,以九尺之筵為度。太室修四筵(三丈六尺),廣五延(四丈五尺),共為九筵。木、火、金、水四室各修三筵,益四尺(三丈一尺),廣四筵(三丈六尺),共七筵,益四尺五寸。十二堂,古無修廣之數,今亦度以九尺之筵。明堂、元堂各修四筵(三丈六尺),廣五筵(四丈五尺)。左右個各修、廣四筵(三丈六尺),青陽、總章各修廣四筵(三丈六尺),左右個各修四筵(三丈六尺),廣三筵,益四尺(三丈一尺)。四阿各四筵(三丈六尺)。堂柱外基各一筵(九尺)。堂總修一十九筵(一十七丈一尺),廣二十一筵(一十八丈九尺)。」詔悉從之。 七年三月壬子,禦制《明堂上梁文》。 四月丙子,詔親祠明堂。 六月戊午,太師、魯國公蔡京進封陳、魯國公。己未,童貫加檢校少傅、威武軍節度使,梁師成為檢校少保、興德軍節度使。宣和殿學士蔡攸為宣和殿學士、大中大夫盛章遷兩官,顯謨閣待制蔡鯈、蔡翛並為龍圖閣直學士。皆以明堂成推賞也。 明堂推賞,童貫及粱師成降制,蔡攸以下別降御筆。《實錄》不書貫及師成,蓋疏略也,今增入之。自余轉正任、橫行者尚多,姑從《實錄》,更不一一書之。 乙亥,太師、魯國公蔡京等上表,請禦明堂聽朝,頒常視朔。詔答不允。表三上,乃從之。 九月辛卯,祀上帝於明堂,以神宗皇帝配饗。 十月乙卯朔,禦明堂平朔左個,以是月天運政治佈告於天下,又頒來歲歲運歷數。 癸未,蔡京等三上表,恭請皇帝禦明堂,負扆百辟南面,以聽天下。從之。 重和元年十二月壬寅,禦制《明堂頌》。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