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書 >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 | 上頁 下頁
英宗朝裁定宗室授官


  熙甯元年九月丁酉,詔三司裁定宗室月料、嫁娶、生日、郊禮給賜。時京師百官月俸四萬余緡,諸軍十一萬緡,而宗室七萬餘緡。其生員、婚嫁、喪葬及歲時補洗雜賜與四季衣不在焉。

  二年二月壬寅,樞密院言:「宗室乞子孫賜名授官。」韓絳曰:「中書、樞密院當議定宗室之制,已有旨,候亮陰後商度。今合施行。」上曰:「此事甚大,須議,使今可行乃便。」文彥博等各陳大旨,皆以親疏當有等降,若非立法,無以為經常久遠之計。上曰:「祖宗時皆有近親,今用常時奏養賜予之例,誠宜裁定。若以諸王嫡長世為南班官,其餘子授以三班職名,可否?」陳升之曰:「須依前代繼承之法,餘子殺其恩例、六世親盡,別為經制。」絳曰:「此事乞專委屬臣下議論,須辨親疏立法,則不失陛下親親之意。」彥博曰:「自古宗族犯法,恩有不聽者,臣下以義固爭是也。」上頷之。

  三月壬辰,上問措置宗室事。富弼曰:「此事誠當出於陛下,外人謀之,則為疏間親。」公亮曰:「此亦當自外裁定。」弼曰:「為之當以漸,恐致紛紜。」安石曰:「此事但欲於恩義間無傷,使彼可安而已,不論漸不漸也。今欲裁減恩澤,何能免其紛紜?但陛下不為恤,則事可為也。」上又問裁定親疏之宜,公亮以為當從上身為親疏。上曰:「當以祖宗為限斷。」安石曰:「以陛下身,即是以祖宗為限斷也。」

  九月,上謂陳升之、王安石曰:「今賦入非不多,只是用度無節,如何節用?」升之、安石皆言兵及宗室之費。

  十一月庚午,邇英講讀畢,上留司馬光,問以變更宗室法。光封曰:「此誠當變更。當宜以漸,不可急耳。」甲戌,中書、樞密院言:「伏以祖宗受命百年,皇族日加蕃衍,而親疏之施,未有等衰,甄序其才,未能如古。臣等今議定方今可行之制,宣祖、太祖、太宗之子,皆擇其後一人為宗,令世世封公,補環衛之官,以奉祭祀,不以服屬盡故殺其恩禮。祖宗袒免親,將軍以下願出官者聽,仍先令經大宗正司投狀上聞,委大宗正選擇本宮尊長,同太學教授結罪保明才行堪與不堪任使,複委大宗正審察聞奏。就試武官者,試讀律、寫家狀;就試文官者,試說一中經或論一首。將軍換諸司副使、太常丞正率換內殿崇班、太子中允,並與州郡監當一任,無敗闕,與親民。副率換西頭供奉官、大理評事監當一任滿,如職事幹集,操守修飾,即委本州長吏及監當同罪保明,與親民差遣。無保明,即依外官條例。祖宗袒免親未賜名授官者,除右班殿直。年十五與請受,二十許出官。願文資者,與試銜知縣,並令監當考試。及任滿有無保明,准上條以上出官,並特與支賜。願鎖廳應舉者,依外官條例。其袒免親更不賜名授官,只許令應舉。應進士者止試策論,明經者止習一大經,試大經、試大義及策。初試考退不成文理者,餘令覆試,取合格者,以五分為限。人數雖多,毋過五十人。累經覆試不中年長者,當推恩量材錄用。以上出官者,雖在外,俸錢依在京分數,許依審官、三班遷法指射差遣,仍許不拘遠近差注。授文官者與進士出身,同鎖廳應用進士、明經舉,有出身人至員外郎,與遷左曹;宗室不出官者,祖宗元系磨勘,至正觀察使止,袒免親至遙郡防禦使止,非袒免親至遙郡刺史止。袒免親見任官合奏薦子孫者,許以外官例奏薦。袒免親以下見任官不出官父祖俱亡者,許在京置賃居第,仍許隨處置產業;其出官者,置田宅如外官之法。袒免女嫁,賜錢減半,婿與三班奉職;非袒免女,即量加給賜,更不與婿官。婿有官者,與免人遠,許依審官三一班院、流內銓法指射差遣班行,仍免短使。其袒免親娶妻,量加給賜。以上嫁娶,官司更不勘驗管勾。其非袒免親嫁娶,即依庶姓之法,毋得與非士族之家為姻婚。袒免親以外兩世貧無官者,量賜田土,其孤幼無依及老貧失所者,不以世數所在具名聞奏,當議特加存恤。今所降新例內合具條件者,令所司議定聞奏。」

  於是詔曰:「自我祖宗惇敘邦族,大則疏封於爵土,次則通籍於閨台,並留京師,參奉朝請。然而世敘寢遠,皇枝益蕃。屬有親疏,則恩有隆殺;才有賢否,則祿有重輕。今而一貫于周行,是亦奚分於流品?雖敦睦之道誠廣,而德施之義未周,故廷臣數言,宰司繼請,謂宜裁定,限以等彝。朕惟親戚之間,經史有訓,漢唐之世,典故具存。或以九族辨尊卑,或以五宗紀遠近,或聽推恩而分子弟,或許自試而效才能,或宗子之賢得從科舉,或諸王之女自主婚姻。盡前世之所行,顧當今之未備。況我朝製作,動法先王,豈宗室等衰,乃無定著?因俾群公之合議,將為一代之通規。載覽奏封,具陳條目,以謂祖宗昭穆,是宜世世之封;王公子孫,抑有親親之殺。若乃服屬之既竭,洎於才藝之並優,在隨器以甄揚,使當官而勉懋。至於任子之令,通婚之儀,凡曰有司之常,一用外官之法。僉言既久,朕意何疑?告於將來,用頒明命。宜依中書、樞密所奏施行。」呂夷簡在仁宗時,宗室補環衛官,驟增廩給,其後費大而不可止。至韓琦為相,當議更之而不果。及上即位,遂欲改法,於是王安石為上具道措置之方。上曰:「祖宗之後,擇一人為宗。」或者曰:「若立嫡則人不服。朝廷法制,苟當於禮,豈患不服?」曾公亮、陳升之曰:「立子可也,不必分嫡庶。」安石曰:「今庶長得傳封爵,則嫡母私其子以害庶長者多矣。母害其子,法之所難加,而政之所難及。若嫡子得傳爵位,則庶長無禍。蓋於今立嫡,非但正統,亦所以安庶長也。」上曰:「善。」

  十二月乙酉,詔:「近制,皇族非袒免以下,更不賜名授官,止令應舉。自今如生子及其死亡者,即關報遂袒下。襲公爵者,令各置籍,歲終上玉牒。所有其未出官者,依舊人大小學。」

  三年二月丙寅,詔大宗正司置丞二員,以都官員外郎張稚圭知大宗正丞事。詔大宗正丞于芳林園置治所,給實俸,添支錢。

  六月癸酉,宗正寺言:「每歲正月一日,裝寫《仙源積慶圖》、《宗藩慶緒錄》各一本,供送龍圖、天章、寶文閣。今祖宗非袒免親,更不賜名授官,一依外官之法。合與不合修人圖冊,詔送禮院詳定。」禮院官言:「聖王之於其族,上殺下殺而殫於六世,所以明親疏之異也。親道雖盡,猶且記其源流,百世不紊,所以著世系之同也。親疏異,則恩禮不得不異;世系同,則圖籍不得不同。二者並行而不相悖,親親之義備矣。《禮》:四世緦麻,服之窮也。五世袒免,殺同姓也。六世,親屬竭矣。庶姓別于上而戚單于下。婚姻可以通乎?系之以姓而弗別,綴之以食而弗殊。百世而婚姻不通,周道然也。鄭注:系之弗別,謂若今宗室屬。據漢宗正歲上名籍,與禮經合。又戶令皇宗祖廟雖毀,其子孫皆于宗正寺附籍,自外悉依百姓,惟每年總戶口帳送宗正寺。此則戶令之文,又與古制合。以此言之,遠近之恩,固宜有差降,而譜諜之記,不可以不存。況朝廷厘改皇族授官之制,而袒免外親統宗襲爵。進預科選,遷官給俸,事事優異,悉不與外官匹庶同法,是則屬雖疏而恩禮不絕。若圖籍湮落,則無以審其所從,而為遠久之證。所有祖宗非袒免親,欲乞依舊修,寫入《仙源積慶圖》、《宗藩慶緒錄》。在其外者,委宗正寺逐年取索附籍。」從之。

  十一月,禮院言:「袒免親出任外官,宜著姓名,降宣勅。或自上表。及代還京師,即上稱皇親,不著姓。」從之。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