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書 >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 | 上頁 下頁
王欽若等改定郊丘板位


  景德二年七月丁巳,詔以十一月十三日有事於南郊。八月丁未,上封者言:「郊丘神板,皆有司臨事題署,多不嚴肅。」詔鹵簿使王欽若改造。欽若言:「五方帝位板,如靈威仰、赤熛怒,皆是帝名,理當恭避。望下禮官檢定。」禮官言:「按:《開寶通禮義纂》:靈威仰、赤熛怒、含樞紐、白招拒、葉光紀者,五帝之號。《漢書》注『五帝自有名』,即靈符、文祖之類也。既為美稱,不煩回避。」詔可。欽若又言:「壇圖神位,升降未便。《漢書﹒郊祀志》五帝為天神之佐。今五帝在第一龕,天星大帝在第二龕,與六甲、嶽瀆之類同處北極,眾星所拱。今與尚書、大理之類接席。帝坐為天市之尊,與二十八宿、積薪、騰蛇、杵臼之類同在第三龕,卑主尊臣,甚未便也。若以北極帝坐本非天帝,蓋是天帝所居,則北極在第二,帝坐在第三,亦高下未等。又太微之次少左、右執法,子星之次少孫星,天輻當為天福。望令司天監眾官參驗聞奏。」詔欽若與禮儀使、太常禮院、司天監同檢討詳定。欽若言:「本因臣所陳請,不可複同商確。」許之。既而禮儀使趙安仁等言:「得崇文院檢討杜鎬、陳彭年狀。按《開寶通禮》:元氣廣大,則稱昊天。據遠視之蒼然,則稱蒼天。所尊莫過於帝,托之於天,故稱上帝。天皇大帝,即北辰耀魄寶也。自是星中之尊。《易》曰:『日月麗乎天,百穀草木麗乎地。』又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是明辰象非天,草木非地,則是天以蒼昊為體,不入星辰之列。又《郊祀錄》,壇之第二等祀天皇大帝、北斗、天一、太一、紫微、五帝坐,並差在行位前,餘內官諸位及五星、十二辰、河漢都四十九坐齊列,俱在十二陛之間。唐建中元年,司天中官正郭獻之奏:天皇、北極、天一、太一,准天寶中敕,併合升在第一等。從之。貞元二年親郊,令禮官詳定。太常卿漢中郡王瑀與博士柳冕等奏:『開元定禮,垂之不刊,天寶改作,起自權制,皆方士謬妄之說,非典禮之文。請依禮為定。』詔複從《開元禮》,仍為定制。《郊祀錄》又雲:壇之第三等有中宮天市垣帝坐等十七坐,並在前。《開元禮義羅》雲:帝坐有五,一在紫微宮,一在大角,一在太微宮,一在心,一在天市垣。即帝坐者,非直指大帝也。又得判司天監史序狀:天皇大帝一星,在紫微勾陳中,其神曰耀魄寶,即天皇。是星五帝,乃天帝也。北極五星,紫微垣內居中一星曰北辰,第一主月,為太子;第二主日,為帝王;第三為庶子;第四為嫡子;第五為天之樞。蓋北辰所主非一,又非帝坐之比。太微垣十星,有左右執法、上將、次將之名,不可備陳,故名太微垣。《星經》舊載孫星,而壇圖止有子星,辨其尊卑,不可同位。天輻主鑾輿輦轂,不當作福字。天記一星在午階第四龕,別有天紀九星,在寅階第三龕,壇圖並載,不當合而為一。竊惟壇圖舊定,悉有明據,天神定位,難以躋升。望依《星經》,悉依舊禮為定。」詔從安仁等議。欽若複上言:「舊史《天文志》並雲:北極,北辰最尊者。又勾陳口中一星曰天皇大帝。又鄭玄注《周禮》,謂禮天者,冬至祭天皇於北極也。後魏孝文禮六宗,亦升天皇列五帝之上,此皆良史鴻儒所述,豈皆方士謬妄耶?古禮舊制未必全是,至九宮貴神,天寶立祀在宗廟之上,文宗初舒元輿輒率鄙見,降為中祀。厥後水旱作沴,元輿果以覆族。往者陛下特頒明詔,列為大祀,靈心昭答,景福並臻。今若以方士為妄,即九宮之祀可廢乎?至若天市帝坐,雖前代未有異論,按《晉書﹒天文志》:帝坐光而潤,天子吉,威令行。既名帝坐,則為天子所占,列於下位,未見其可。又安仁所議,以子、孫二星不可同位。陛下方洽高禖之慶,以廣維城之基。苟因前代闕文便為得禮,實恐聖朝茂典,尤未適中,豈可信正元之末學輕談,略經史之群儒讜論?除執法、天輻、天紀三星,安仁已有典據。今請如舊。其天皇、北極、帝坐、孫星四坐,臣已新制板位,恭俟宸旨。」詔天皇、北極特升在第一龕,又設孫星位於子星之次,帝坐如故。欽若複言:「帝坐止三,在紫微、太微者已列第二等,惟天市一坐在第三等,此人情所未安也。又《晉志》,大角及心,中心但雲天王坐,實與帝坐不類。」詔特升在第二龕。

  十一月乙巳朔,鹵簿使王欽若奉神位板對於便殿。壇上四位,塗以朱漆金字,自余皆黑漆。第一等金字,第二等黃字,第三等以降朱字,悉貯以漆押,覆以黃練帊。上降階觀之,即付有司,仍戒各謹其事。禮儀使趙安仁上《新定壇圖》,且言:「舊圖五帝、五嶽中鎮、河漢並在第三等。檢詳儀注,合在第二等。望刊正。」奏可。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