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後漢紀校注 | 上頁 下頁
漢獻帝紀(34)


  九月,劉琮降曹操。

  劉備率眾南行,曹操以精騎追之,及于當陽。備與諸葛亮等數十騎邪趣漢津

  ①《三國志·先主傳》「邪」作「斜」。按《漢書》司馬相如傳曰:「邪與肅慎為鄰。」注「讀為斜。謂東北接也。」《袁紀》此「邪」,亦當讀如「斜」。時備東奔漢津,遇關羽,遂得渡沔水而至夏口。

  徐庶母見獲,庶辭備而指其心曰:「本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辭。」遂詣曹操。

  操既有荊州水軍十萬,將順流東伐,吳人振恐,議者咸勸孫權迎操。周瑜曰:「不然。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將軍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地方數千里,精兵足用,英豪樂業,尚當橫行天下,為漢除殘去害。況操自送死,何迎之有?瑜得精兵三萬,保為將軍破之。」權曰:「老賊欲廢漢天子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劉表與孤耳。今數雄巳滅,唯孤存。孤與老賊勢不兩立,君言當擊,甚與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

  劉備至夏口,諸葛亮謂備曰:「事急矣,請求救于孫將軍。」時權軍于柴桑,備使亮說權曰:「海內喪亂,將軍起兵江東,豫州亦收眾漢南,與曹操並爭天下。今操芟夷大難,略平矣,遂破荊州,威振四海。英雄無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將軍量力而處之: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行),不如早與之絕;若不能,何不案戈束甲,北面而事之乎?今將軍外托服從之名,內懷猶豫之計,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權曰:「苟如君言,劉豫州何不事之乎?」亮曰:「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豫州王室之冑,英才蓋世,人之仰慕,若水之歸海,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複為之下!」權勃然曰:「吾不能以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吾計決矣!非劉豫州莫可當曹操者,然豫州新敗之後,複能抗此難乎?」亮曰:「豫州雖敗,戰士還者精甲萬人。曹操之眾,遠來疲弊,聞追豫州,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里,此所謂『強弩之末,不能穿魯縞』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將軍』。且北方之人,不皆水戰;又荊州之民附操者,逼以兵勢耳,非心腹也。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與豫州協規同契,破操必矣。操敗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成敗之機,在於今日。」權大悅,即遣周瑜將水軍三萬,隨亮詣備,並力拒操。

  ①據《三國志·諸葛亮傳》改。
  ②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補。
  ③《漢書》韓安國傳曰:「臣聞之。沖風之衰,不能起毛羽;強弩之末,力不能入魯縞。」師古曰:「縞,素也,曲阜之地,俗善作之,尤為輕細,故以取喻也。」
  ④孫子兵法軍爭篇曰:「倍道兼行百里而爭利,則擒三將軍。」又曰:「五十裡而爭利,則蹶上將軍。」
  ⑤蜀志諸葛亮傳及《通鑒》「腹」均作「服」,疑《袁紀》誤。

  冬十月癸未日有蝕之。

  ①疑「癸未」下脫「朔」字。

  十二月壬午,征前將軍馬騰為衛尉。

  是月,曹操與周瑜戰於赤壁,操師大敗。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