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後漢紀校注 | 上頁 下頁
漢殤帝紀(4)


  西域之遠者,安息國也,去洛陽二萬五千里。北與康居,南與烏弋、山離相接,其地方數〔千里〕(百)。西至條支,馬行六(千)日,臨〔西〕海。暑熱卑濕,出師子、犀牛、犎牛,孔雀卵大如甕。(與西海接)自安息西關西至阿蠻國三千四百里。自阿蠻西至斯賓國〔三千六百里〕。渡河西南至於羅國,有九百六十裡。安息西界極〔矣〕。其南乘海,乃通大秦,或數月雲。

  ①《範書》西域傳作「地方數千里」,《袁紀》誤「千」為「百」,下又脫「裡」,皆正之。
  ②據《範書》改補。
  ③此乃衍文,刪。
  ④依上下文例,據《範書》補。
  ⑤據《範書》補。

  大秦國,一名黎軒,在海西。漢使皆自烏弋還,莫能通條支者。甘英踰懸度烏弋、山離,抵條支,臨大海。欲渡,人謂英曰:「〔海〕(漢)廣大,水鹹苦不可食。往來者逢善風時,三月而渡;如風遲則三歲。故入海者皆賚三歲糧。海中善使人思土戀慕,數有死亡者。」英聞之乃止,具問其土俗。

  ①《班書》作「犁靬」,《範書》作「犂鞬」,三載互異。
  ②據《範書》改。
  ③《範書》作「二歲」。

  大秦地方數千〔裡〕,四百餘城,小國役屬者數(千)。〔石〕(戶)為城郭,別置郵亭,皆堊塈之;有松柏諸木、百草,民俗力田,作種植,樹蠶桑。國王髡頭而衣文繡,乘輜軿、白蓋〔小車〕(山中),出入擊鼓,有旌旗旛幟,起宮室,以水精為柱,及餘食器。王所治城,周環百余裡,王有五宮,各相去十裡。平旦至一宮聽事,止宿;明旦複至一宮,五日一遍而複還。常使一人持囊隨王車,民欲有言事者,即以書投囊中,王至宮散省,分理其枉直。各有官曹,又置三十六相,皆會乃議事。王無常人,國中有災異,風不時節,輒放去之,而更求賢人以為王,〔放〕者終無怨。多金銀、真珠、珊瑚、琥魄、琉璃、金縷、罽繡、雜色綾、塗布,又有細布,或言水羊毛,野蠶繭所作。會諸香煎以為蘇合,凡外國諸珍異皆出焉。以金銀〔為錢,銀〕錢十當金錢一。與天竺、安息交市於海中,其利十倍。其民質直,市無二價,谷食常賤,國內富饒。鄰國使到其界首者,乘驛詣王都,至則廩以金錢。

  ①據《範書》補。
  ②據陳澧校改。
  ③據《範書》改。
  ④據《範書》改。
  ⑤《範書》「相」作「將」。
  ⑥據《範書》補。
  ⑦據《範書》補。

  及安帝元初中,日南塞外檀國獻幻人,能變化吐火,自支解,又善跳丸,能跳十丸。其人曰:「我海西人。」則是大秦也。自交州塞外檀國諸蠻夷相通也,又有一道與益州塞外通。

  大秦人皆麤長大,平正若中國人,故雲外國之大秦,而其國中常自言是〔中〕國一別。其王常欲通使於漢奉貢獻,而安息欲以漢繒絲與之交市,故遮不得令通。及桓帝建初中,王安都遣使者奉獻象牙、犀角、玳瑁,始一通焉

  ①「國中」原作「中國」。陳璞曰:「魏志注引魏略,作其人長大,平正似中國人而胡服,自雲本中國一別也。」今據以改補。
  ②建初乃章帝年號,《範書》作「延熹」,是。
  ③安都,羅馬帝國皇帝安東尼,《範書》作「安敦」。

  其長老或傳言其國西有弱水,近日入所矣。又雲從安息陸道繞海北行,出西〔海〕至大〔秦〕(海),人相連屬,十裡一亭,三十裡一署,終無盜賊驚。而有猛虎、師子遮食行者,不有百餘人賚其器,輒害之,不得過。又言旁國渡海飛橋數百里,所出奇異玉石諸物,多譎怪不經,故不述雲。

  ①據《範書》改補。
  ②《範書》「署」作「置」。

  西南極矣山離,還自條支,東北通烏弋山離,可百餘日行。而烏弋山離、罽賓、莎車、于寘、甯彌諸國相接,遠者去洛陽二萬一千里,近者萬餘裡焉。

  ①寧彌,《班書》作「扜彌」。

  十二月甲子,清河王慶薨,諡曰孝王。

  慶善為威容,進止可觀。自被廢黜,常居慎密,在宮省,語不及外。和帝為太子,與慶相親,入則共室,出則同輿。及即位,政之大小,與慶議之。慶逾益畏慎,夙夜戰慄。每當朝會,輒服候,且常謂左右曰:「我誠一國王,車馬器物亦足已矣。」內以論議,外以說左右,其一絕名此,皆此類也。

  ①《范書》章帝八王傳言慶「每朝謁陵廟,常夜分嚴裝,衣冠待明」。
  ②疑「此」系「位」之誤。

  初,宋貴人塚上無祠堂,慶每露祭,未嘗不流涕。和、殤二帝崩,慶常居倚廬,哭泣哀慟,遂以發病。病困,謂舅宋衍曰:「清河土地下濕,欲乞骸骨于貴人塚傍下棺而已。朝廷大恩,猶當有屋宇,子母並食,魂靈不暴露,死複何恨!」乃上書求葬于樊濯中貴人塚旁,不聽。慶將薨,歎曰:「不惜死也,但恨不見上為貴人報讎耳!」因泣不能自勝,左右皆流涕。既薨,使司空持節護喪事,賜龍旗九旒,虎賁百人,儀比東海恭王。分清河封慶小子為廣川王

  ①《範書》作「使司空持節弔祭,車騎將軍鄧騭護喪事」。時司空,尹勤也。
  ②按《范書》慶小子名常保。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