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後漢紀校注 | 上頁 下頁 |
漢光武帝紀(3) |
|
四方盜賊往往數萬人,攻城邑,殺二千石以下。太師王匡等戰,數不利。莽知天下潰畔,事窮計迫,乃議遣風俗大夫司國憲等分行天下①,除井田、奴婢、山澤、六筦之禁②即位以來,詔令不便於民者皆收還之。待見未發,會世祖與通定謀議,期以材官都試騎士日③,欲劫前隊大夫甄阜及屬正樑丘賜④,因以號令大眾。乃使世祖與軼歸舂陵,舉兵以相應。遣從兄子季之長安,以事報父李守。季於道病死。守密知之,欲亡歸。素與邑人黃顯相善,時顯為中郎將,聞之謂守曰:「今關門禁嚴,君狀貌非凡,將以此安之?不如詣闕自歸。事既未然,脫可免禍。」守從其計,即上書歸死,章未及報,留闕下。會事發覺,通得亡走,莽聞之,乃系守於獄。而黃顯為請曰:「守聞子無狀⑤,不敢逃亡,守義自信⑥,歸命宮闕。臣顯願質守俱東,曉說其子。如遂悖逆,令守北向刎首,以謝大恩。」莽然其書。會前隊複上通起兵之狀,莽怒,欲殺守,顯爭之,遂並被誅,及守家在長安者盡殺之。南陽亦誅通兄弟、門宗六十四人,皆焚屍宛市。 ①先師陳直《漢書》新證曰:「風俗大夫官名,姓司國名憲,此句歷來無注。十六金符齋續百家姓譜十一頁,有『司國奮』、『司國勝』、『司國漢成』三印。十鐘山房印舉舉二十六,二十頁,有『司國黽』二印。漢印文字征第四,九頁,有『司國鸞印』。足證司國在兩漢為習見之姓,但此姓在古籍中,僅此一見。亦不見於元和姓纂、姓氏急就篇等姓書。」按《袁紀》此文實錄自《漢書》,雖使「司國」之姓再見於古籍,其源一也。又姓解卷三載「司國」之姓,其注曰:「姓苑:漢有朝議郎司國吉。」則此姓亦見載于古姓書也。」 ②按《漢書》王莽傳,始建國元年,莽令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屬」,皆不得賣買。始建國二年,又設六筦之令,命縣官酤酒,賣鹽鐵器,鑄錢,諸採取名山大澤眾物者稅之。又令市官收賤賣貴,賒貸予民,收息百月三。 ③李賢曰:「漢法以立秋日都試騎士,謂課殿最也。翟義誅王莽,以九月都試日勒車騎材官士是也。」又漢官儀曰:「平地用車騎,山阻用材官。」騎士乃騎兵,材官乃步卒。 ④李賢曰:「王莽置六隊,郡置大夫一人,職如太守。南陽為前隊,河內為後隊,潁川為左隊,弘農為右隊,河東為北隊,滎陽為祈隊。隊音遂。」又屬正者,都尉也,亦王莽所改。 ⑤李賢注:「無狀,謂禍大不可名言其狀也。」楊樹達積微居讀書記曰:「李說非也。前書東方朔傳「妾無狀」。顏注:「狀,形貌也。無狀,猶言無顏面以見人也。一日自言所行醜惡無善狀。」顏有二說,後說尤長。皇甫規傳注雲:「無狀者,謂無善狀。」是也。」楊說甚是。 ⑥馮班曰:「信,告也。」 時劉演召諸豪傑計議曰:「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連年,兵革並起。此亦天亡之時,複高祖之業,定萬世之秋也。」眾皆然之。於是分遣親客,使鄧晨起新野,世祖與李通、李軼起于宛。伯升自發舂陵子弟。諸家子弟恐懼,皆亡逃自匿,曰:「伯升殺我!」及見世祖絳衣大冠①,皆驚曰:「謹厚者亦複為之!」乃稍自安。凡得子弟七八千人,部署賓客,自稱「柱天都部」。 ①《東觀記》光武帝紀曰:「上時絳衣大冠,將軍服也。」 使宗室劉嘉往誘新市、平林兵與其帥王鳳、陳牧等,合軍而進,①西擊長聚。世祖初乘牛,殺新野尉乃得馬。進屠唐子鄉,殺湖陽尉。軍中分財物不均,眾恚恨,欲反攻諸劉;世祖斂宗人所得物,悉與之,眾乃悅,進拔棘陽。與莽前隊大夫甄阜、屬正樑丘賜戰于小長安,漢軍大敗,還保棘陽。阜、賜乘勝留輜重藍鄉,引兵南渡。伯升饗士設盟,潛師夜襲藍鄉,盡獲其輜重。 ①《范書》齊武王演傳「王鳳」作「王匡」。二人雖俱為新市兵領袖,然推其首帥當以王匡為是。 十一月,有星孛于張,東南行五日不見。孛星者,惡氣所生,或謂之慧星;張為周分。其後世祖都洛陽,除穢布新之象。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