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大失誤 | 上頁 下頁 |
七五 |
|
為了實現這一計劃,埃及將在運河西岸集結2個軍8個師共12萬人的兵力,敘利亞軍隊則在北線以3個師的兵力向戈蘭高地發起進攻,時間是1973年10月6日,根據伊斯蘭教曆,這一天是1393年齋月第十天。在為這個作戰計劃起名時,埃及人想到了伊斯蘭的先知穆罕默德在公元642年的齋月裡在白德爾取得的一場勝利,正是那場勝利,奠定了伊斯蘭教興盛的基礎,埃及用「白德爾行動」作為這一計劃的代號,但願先知能保佑埃及打好這一仗,洗刷蒙在全體阿拉伯人身上的恥辱。 精心組織,巧妙籌劃。針對埃以雙方的不同特 點,埃及進行了精心安排,完成了軍隊重建和戰爭 準備。 由於第三次中東戰爭的失敗,埃及失去了蘇伊土運河的屏障,在埃及軍隊與以色列軍隊之間,現在橫亙著一條運河。根據「白德爾」計劃,埃及軍隊要渡過蘇伊士運河,前進到西奈半島,與以色列軍隊交戰。 蘇伊士運河並不寬,只有178米~201米,一支現代化的軍隊,渡過這種寬度的河流應該不是一件難事,但是,由於運河本身的特點及埃及軍隊的狀況,這條運河卻成了天險,它幾乎成了一個不可克服的障礙。 第一個障礙是運河本身造成的。運河是人工在沙土上開鑿出來的,而沙土本身極易受水流侵蝕,造成坍塌。為了防止出現這種情況,當年在修建運河時,修建者在河岸鑲砌了水泥牆,牆頂露出水線,而牆腳卻深深地埋入河床。這樣,在高潮時,河水從水泥牆頂端下方約0.9米處流過;低潮時,河水從水泥牆頂端下方約1.8米處流過。這就為水陸兩用車橫渡運河帶來困難,它不可能從0.9米高的河岸上躍到水面,即使下去了,它也不可能順利爬上對岸。 第二個障礙是以色列給埃及人設置的。佔領西奈後,以色列已經把西奈作為自己的領土了。在以色列人眼中,以色列軍隊所到之處,就是以色列的邊界。以色列的開國總理本一古裡安就說過:「我們沒有必要(在建國宣言中)提到邊界線,因為我們不知道邊界將來的情況怎樣。」第三次中東戰爭以後,以色列外交部長埃班宣稱:「中東地圖已經無可挽回地毀掉了。」意思是,既然以色列已經佔領了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那麼,這兩塊土地就不可能再回到阿拉伯人手中。 儘管聯合國安理會242號決議要求以色列從「最近衝突中佔領的領土上撤走」,但以色列卻置若罔聞,反而在這兩塊土地上修築永久工事。以色列任命亞伯拉罕·阿丹為工程總指揮,動用了2000名工程技術人員,馬不停蹄地修了三個月時間,才使防線初具規模,然後又花了六年時間,對防線進行加固。現在在運河東岸以色列人用推土機壘起的龐大的沙丘, 其高度甚至達到60英尺,這道障礙緊挨著運河,綿亙 160公里。面向運河的一面則與陡峭的水泥牆連成一體,這更增加了渡河的困難。 在蘇伊士運河東岸,以色列修建了35個要塞,這些要塞都有堅固的工事,掩蔽部可以經受住1000磅炸彈的衝擊力,並且能向四面八方射擊。每座要塞都有地雷場和鐵絲網保護,並且儲存有足夠的彈藥和給養,即使被圍,守軍也可堅持一個星期。在要塞後面是三個裝甲旅,配備有360輛坦克,它們可以輕易地進入射擊陣地。這條防線是以色列總參謀長巴列夫中將主持修建的,人們用巴列夫防線來命名。據說,這是20世紀繼馬奇諾防線。齊格菲防線(即「大西洋牆」)後的第三條防線,來自世界各地的軍事專家都參觀過這道防線,一致認為這些障礙是不可克服的。儘管他們都知道,前兩條防線的命運不佳,但是,巴列夫防線與前兩條防線的命運絕對不可能相同。 那馬奇諾防線是「墮落的」法國人修建的,而進攻者是20世紀最富創新精神、最有戰鬥力的德國軍隊攻破的。齊格菲防線是德國人修建的,英國人和美國人絞盡腦汁,聯合出動400萬重兵才將其拿下。而守衛巴列夫防線的是戰無不勝的以色列軍隊,潛在的進攻者是屢戰屢敗的埃及軍隊。難道埃及軍隊能攻破以色列守衛的防線?如果真出現這種局面,那豈不真成了「天方夜譚」?沒有人相信這一點,以色列人更木會相信。他們慶倖自己的總參謀長找到這種方法,可以用最小的兵力取得最大的防禦效果。 第三個障礙也是征服者為潛在的進攻者設計的。為了徹底阻止埃及人渡過運河,以色列在按壘深處埋設了一些儲有易燃液體的大罐,排放管道的開關就由要塞控制。如果守軍發現埃及人渡河,那麼,幾分鐘後,這些液體將充斥整個河道,燃起熊熊大火,那時,蘇伊士運河就真的成了人間地獄。 埃及人面臨的困難遠不止上述三點,對他們來說,最大的問題是埃以之間懸殊的力量對比。一方是屢戰屢勝。不可一世、裝備精良、士氣高昂的以色列軍隊,如果說在此之前人們對這支軍隊的戰鬥力還有疑問的話,那麼,經過三次中東戰爭的考驗,人們完全相信,這是一支打不垮的部隊。以色列人自己說,以色列國防軍已經是世界上戰鬥力最強的軍隊,最起碼那些歐洲國家的軍隊不是它的對手,更不用說那些阿拉伯國家的軍隊了。 現在,埃及人要向這支強大的軍事力量挑戰。可是,他們有什麼本錢呢?當薩達將繼承納賽爾的職務、成為埃及總統時,可以說他一無所有。他接手的是一副爛攤子。在歷次中東戰爭中充當主力的埃及軍隊幾乎不存在了。埃及沒有空軍,它的空軍已經兩度被消滅在地面上。而在現代戰爭中,沒有制空權,如何與敵人交鋒?更糟糕的是,埃及的防空力量在消耗戰中也損失殆盡。蘇聯援助的先進雷達系統被以色列空軍摧毀,而薩姆一11型導彈也不是美國裝備的對手,以色列空軍幾乎可以在埃及長驅直入,為所欲為。當薩阿德·沙茲利將軍出任埃及軍隊總參謀長後,他不得不痛苦地承認:我們的飛行員無論多麼英勇,都面臨著對方空軍的難以戰勝的優勢。以色列的空軍比埃及空軍要領先10年時間。 空軍如此,陸軍的狀況如何呢?表面上,埃及擁有一支脫萬人的陸軍部隊,但這支部隊大部分不是野戰部隊,配備的武器也根本不能與以色列軍隊相比。而且,由於沒有空中優勢,這支部隊如果在沙漠上與以色列軍隊對壘,很容易被以色列的空軍摧毀。埃及軍隊數量上的優勢不能彌補它在質量上的劣勢。 只有海軍的情況略好一點。在第三次中東戰爭結束後不久,埃及海軍竟然用一枚導彈擊沉了一艘以色列軍艦,一時名聲大噪。但是,埃及空軍的弱點抵消了海軍的優勢。 分析了上述情況後,沙茲利得出了一個嚴酷的結論:埃及無力發起大規模攻勢,去消滅駐紮在西奈半島的以色列軍隊,也不可能把他們從埃及領土上趕出去。埃及充其量只能發起一次有限的進攻,然後就要轉入防守。這個結論後來為埃及最高決策所接受。好在薩達特總統的目標很明確:只要能粉碎以色列軍隊不可戰勝的神話就行,沒有必要消滅以色列。沙茲利在制訂作戰計劃時就盡力避開埃及軍隊的弱點,避免埃及空軍與以色列空軍發生遭遇戰,但是,在敵人空軍力量達不到的地方,又要利用埃及空軍出擊一下,讓以色列的地面部隊也領教一下空戰帶來的影響。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