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大失誤 | 上頁 下頁 |
一八 |
|
戰爭是政治的繼續,戰爭是從屬政治的。只有在通過別的途徑不能解決問題時,國家才訴諸戰爭手段。從理性的角度來看,如果一場戰爭沒有取勝的希望,那是不能發動戰爭的。中國軍事家孫子說:「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日本人不可能不懂其中的道理。美國決策者正是從這種思維方法出發來決定他們的對日政策。美國政府期望能通過遏制的方法讓日本人止步。當日本有進一步擴張的跡象時,美國派出了一支由4艘重巡洋艦和9艘驅逐艦組成的艦隊,南下太平洋(1941年2月中旬)。當日本侵佔印度支那後,美國又凍結日本在美資產(7月26日),對口石油禁運(8月1日),提出了《赫爾備忘錄》,迫使日本撤出「滿洲國」。其手段不可謂不狠,其措施不可謂不力,這種政策,同英法對德國和意大利的綏靖不啻有天壤之別。 美國人之所以這麼狠,是因為它期望能通過這種不流血的遏制政策迫使日本人知難而退。想打仗嗎?好吧,你想一想美國的經濟實力吧!如果你不想自取滅亡,那還是乖乖地就範吧。當羅斯福總統和他的高級幕僚們作出這一系列決策時,他們的得意是可想而知的。日本人將會放棄自己的侵略意圖,對此,美國人是十分樂觀的。 1940年10月萬日, 陸軍部長史汀生向羅斯福保證,駐菲律賓的轟炸機「有可能成為一支強大的力量」,並認為「這支即使不完善的威懾力量,如果不會馬上被日本人驚動的話,就有可能阻止日軍南下並確保新加坡的安全」。 在完成了一系列的軍事部署後,陸軍部作出了一個過於自信的估計:已有的或計劃在不久的將來派往菲律賓群島的空軍部隊和海軍部隊,改變了亞洲地區的整個形勢。陸軍部採取的行動很有可能成為日本作出最後決定的決定性因素……在美國決策者看來,日本和美國的經濟實力相差太多,人口僅是美國的一半,經濟實力僅相當於美國的1川,日本同美國作戰無異於以卵擊石。他們難以想像,一個只有加利福尼亞州那麼大的日本怎麼敢對美國發動第一次打擊。甚至在回想之餘,他們也難以理解日本人這種極其莽撞的行為及其獨特的性格。 美國人看到了美國和日本之間巨大的經濟差距,日本人同樣如此。講到實力,山本五十六和東條英機們的理解並不比羅斯福和斯塔克們差。美國的經濟實力遠勝日本,這一點日本人也知道;美國的戰爭潛力十倍於日本,這一點日本人也知道。除此之外,他們還知道,美國正在實行國民經濟的軍事化,它龐大的工業潛力正一天天地轉化成戰爭潛力,而日本的戰爭儲備卻一天天地耗盡。實際上,對這一點,美國人也知道。只不過,在對形勢的判斷上,美國和日本得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結論。 日本最高統帥部大本營在11月初判斷,美國與日本的海軍力量之比為 10比7.5,開戰時美國海陸軍能用於作戰的飛機大約是5500架,其中2600架用於日本方向,而日本只有2400架。1941年,美國的造艦能力是日本的4倍,如果開足馬力,這種能力能超過日本的5倍。日軍大本營估計,到1943年, 日本的海軍實力僅為美國的一半,而到1944年這個比例還會下降到 30%。在空軍實力方面情況大體如此,只是美國的優勢會更突出一點。時間對日本絕對不利,日本不能再遲疑不決了。如果現在就與美國作戰,日本還有取勝的機會,但過了1941年,那就一點機會都沒有了。因此,當羅斯福政府使用「拖」字術來與日本周旋時,日本作出了加快戰爭步伐的決定。這在美國人眼中絕對是不可思議的。在他們看來,既然戰爭沒有希望取勝,那就根本不直言戰,唯一可取的就是坐下來老老實實談判。他們根本沒有意識到,大和民族的國家觀念和美利堅民族是完全不同的。 在美國,國家和民族利益是等同的,而在日本,「聯即國家」,維持天皇統治是第一位的。當時美國的貿易禁運已經使日本的國民經濟陷入困境,國內矛盾已經十分尖銳。有一位海軍將領說,如果美國繼續對日本保持貿易禁運,日本只得一槍不發,向美國屈服。換一個民族,這種結局很可能出現,但是在大和民族,這種局面出現的可能性就太小了。儘管美國的強硬措施讓日本政府十分難受,但是,他們卻決不想在美日糾紛問題上作出讓步。在他們看來,美國提出的條件太苛刻了,比方說貿易禁運,凍結資產,這些措施格住了日本的脖子,而讓日本從中國東北撤軍,更是把日本幾代人的殖民努力一筆勾銷。這樣,即使美國同意暫時取消對日本的經濟封鎖,那又有什麼意義呢?經濟命脈還是掌握在美國人手裡,他想什麼時候讓日本投降都成。這是決策者無論如何不能接受的。 而且,如果不發動新的對外戰爭,天皇政權很可能被推翻,而這對日本統治者來說,也是不可能接受的。儘管日本在侵華戰爭中已經失去取勝的希望,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打仗更是螳臂當車,但是,只要能保住統治體制安泰,哪怕是國家化為焦土,統治者也不惜一戰。儘管日本內部也有頭腦清醒的人士,看到美國和日本之間存在的巨大差距,他們最後還是支持發動一場新的對外戰爭。如東條英機的幕僚佐藤少將就認為,立即與美國發生戰爭,實屬下策,即使臥薪嚐膽也不能真正解決日本面臨的問題,因為它既不能解決中國戰場的危機,也不能解決日本和美國之間存在的問題。不過,如果沒有勝利的可能性,那麼,這條路雖差,但不能不走。「作為真正有打勝的前景,我當然主戰;如果連勝利的希望都沒有,那麼發動戰爭就是胡鬧了。」 在11月初上臺組閣的東條英機也曾反對發動戰爭。但是,當東條面臨一系列無法克服的問題時,他的態度就發生了變化。他說:「當我想到美國在西南太平洋日益增加的力量,想到至今尚未了結的支那事件和其他問題時,我覺得煩惱就沒個盡頭。我們都可以在國內高談『臥薪嚐膽』,但是國民能忍受幾個月?」如果日本再不採取行動,那麼,用不了兩三年,日本就會變成一個三等國,這是日本無論如何無法忍受的。東條說,「事情已經發展到這種地步,日本要想維持帝國的生存,必須開始同美國、大不列顛和荷蘭作戰。」 至於說這場戰爭的成敗,那就顧不上了,反正,如果不打仗,那就只能聽憑美國佬宰割,而冒險開戰,則還有一線戰勝的機會。而且,由於目前還儲備了一些物資,隨著時間的拖延,這些物資遲早會消耗完畢,時間對日本不利,遲打不如早打。軍令部長永野代表海軍發表意見說:「立即開戰!日後再不會有開戰的良機了!」這個時候開戰,日本已經有所準備,而美國還是一個麻痹大意的國家,如果在這個時候通過突然襲擊,取得戰略上的主動權,那麼戰爭還有勝利的希望。再過幾年,這種指望就一點都沒有了。而這在絕大多數美國人看來,是絕對不可理解的。日本人畢竟屬另外一個民族,它的價值標準和行為原則同美利堅民族完全不同。 當然,不是說所有的美國人對大和民族都全無瞭解。日後我們瞭解到,在戰爭爆發之前,美國也有一位先知先覺的人士,他要求華盛頓正確理解日本人,同時又向國內報告,日軍可能偷襲珍珠港。他就是美國駐日本大使格魯。格魯在美日談判的關鍵時刻,曾發回電報,提醒華盛頓注意日本獨特的民族性和思維方式。 他在電報中說:「如果這些努力都失敗,本大使預料日本將轉回原來的甚至超過原來的立場。這樣將會導致一次本大使曾稱之為全力的、破釜沉舟的嘗試,實際上是寧願冒民族剖腹自殺的危險,使日本不受外國的經濟封鎖,而不願屈服外國壓力。瞭解日本民族性格和日本的日常心理狀態的觀察家們都明白,無疑這種突發事件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很可能的……」格魯說:「本大使的意圖只在於,使美國不要因錯誤理解了日本對美國發動突然的自殺性戰爭的能力,從而捲入戰爭。民族理智決定了不能採取這種行動,但我們不能用美國的邏輯標準去衡量……日本的明智,日本的行動,可能使美國和日本之間的武裝衝突成為不可避免,還會採用危險的戲劇性的突然襲擊。」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