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8.23炮擊金門 | 上頁 下頁
一八一


  他仍有保留,但我們確在接近中。

  此刻,夕照紅透,彤雲半天,炮戰遺存物入畫,構圖極盡蒼茫壯觀。

  2

  哲人又說:

  時間不是情侶,但它寸步不離我與你。

  從日出月落風來雨去的接力中,我們感知了「現在」的存續。

  「現在」的故事一直公演,每一刻都有幕落幕啟。

  沒有磨擦碰撞不成人間大戲,真理和正義的音符奏鳴出時代的主旋律。

  「金廈大戰」降帷,台海局面定型。由於各方小心翼翼遵守沒有協定的默契,避免擅越雷池,和平總算步履蹣跚地走到了現在。

  毛、蔣二位先後作古,對台海和平貢獻最大者當屬鄧小平。鄧公「一國兩制」的智慧構想雖尚未在臺灣海峽兩岸付諸實施,但影響已經無處不在深入民心、成為兩岸打破隔絕開始交流的決定性推力。臺灣有一八旬老翁書聯贊曰:本一國血脈誰敢刃斷毀我中華大一統/惟兩制籌思方能解局從茲同宗不再戰。橫批:承傳啟新。

  可喜的是蔣經國先生也于百年之前,終有所悟,以大的勇氣信心,開放臺灣同胞赴大陸省親祭祖,使橫亙海峽、絕對禁錮的藩籬訇然隙裂,再不能關闔。迄今,已有逾千萬臺胞踏上祖土,兩岸間經貿、文化交流也由雪山冰滴匯成了涓涓澗溪。經國先生臨終前的這一善舉亦當入史。八旬老翁又有聯曰:多少思念系於一念以蒼生念為念念君功德無量/萬千夢願全仰上願令黎民願遂願願公壽比南山。橫批:吐脯歸心。

  可見,兩岸間事,若想步上正途,良性互動,向健康處發展,雙方最高當權者、決策人物能否順天理適民意,具備開創性思維和扭轉乾坤的膽識氣魄,關鍵之至。

  臺灣海峽的這一番和氣景象,實屬來之不易。

  * * *

  也許,海峽平靜得太久太久,各種堂而皇之的交流活動掩蓋了遠未化解的敵意,使得人們漸漸麻木。於是,曾經的大戰也在人們的記憶中褪色、模糊,同所有結束了的戰爭一樣,成為一段可供佐餐的故事,已鮮有人真地相信,台海搞不好還將一戰。直至1995年8月10日,北京中央電視臺播報了一條爆炸性的新聞:

  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通告:中國人民解放軍將於1995年8月15日至8
  月25日,在東海北緯27度16分、東經121度26分,北緯27度16分、東經122
  度30分,北緯26度30分、東經122度05分,北緯26度30分、東經121度00分
  四點連線內海域和海域上空,進行導彈、火炮實彈射擊演習。為了安全,
  各國、各地區的船隻和飛機,在此期間不要進入上述海域和海域上空。

  全世界都睜圓了驚愕的眼睛在屏息傾聽。

  事起有因。臺灣一位固執僵硬的倔老頭去了他本不該去的地方,言而無情的山姆大叔則接待了一位他本不該接待的來客。

  李登輝先生夢寐以求的訪美雖然成行,卻犯了大忌,踏響了兩岸關係的雷區,又一次台海危機瞬時爆發。國共雙方大軍集結,戰爭機器點火試車,包括高科技兵器在內的對抗性軍演一齣接著一出。互相指責的攻擊性言論調門居高不下,充斥了火藥氣息。有一段時間,全世界談論的話題已不是大戰會否發生,而是會在何時以怎樣的方式發生。各個愛趕時髦的權威性研究機構爭先恐後對戰爭結局作出危言聳聽的預言。

  人們始信,1958年的那段公案尚未了斷,一俟天候異變,海峽依舊會狂潮幾起怒濤三丈的。

  * * *

  王教授憂心如焚,火燒火燎從海峽彼岸打來電話,連說:太突然了,沒有想到,事情怎麼一下變成這個樣子?李登輝不過以私人身份去幾天美國,大陸方面不高興可以理解,但大動干戈似可不必,反應是否太過激烈了?

  我說:我是專事「炮戰」考古的,思考問題的楔入點與旁人可能有不同,會把此次台海危機同1958年那一次聯繫起來,對照著琢磨,用比較學的方法觀察臺灣海峽的戰爭基因哪些被遺傳,哪些被改變,以及這些改變將更易誘發戰爭,還是將有利消弭戰爭。

  王教授:1958年?那都是過去的事了,恐怕解答不了眼前發生的事情吧。

  我:正因為「過去」並未過去。現在才排除不了「現在」。歷史的兩個端點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其實是被無形內在的線繩拴系在一起的。您說呢?

  * * *

  1.臺灣已非「蔣介石」

  探究台海為何再刮12級風暴,首先應該明瞭它憑籍什麼保持了多年的太平無事。

  有說依靠了第七艦隊對臺灣的保護。也有說大陸發生了「文革」和面對北方的威脅。都有道理,卻無法解釋為什麼在同樣的戰略傑勢下,毛澤東「炮打金門」和大陸打了幾場規模並不算小的邊境自衛戰。

  實際上,臺灣最可靠的安全保障,不僅在於它的外部情勢,而且更仰賴它的內部政策。

  蔣家父子兩代相繼,掌控臺灣三十年,其基本「國策」可用一句最簡單的話概括:反共,但絕不反華。「反共」,使他與中共依然形同水火。但「不反華」,又使他同宿敵在許多方面存有潛在的共識,例如:深厚濃烈的大陸情結;傳統、正統的國家統一觀;不曾鬆動的民族主義立場;始終遵循的「一個中國」原則,等等。正是這些超越了敵意的共識,令中共不會擔心國民黨的「反攻大陸」,相反,使中共感到放心,只要蔣氏父子蹲守臺灣,臺灣就沒有遺失的危險。周恩來說過:歷代反動漢奸政府,採取「甯與外人,不與家奴」政策,我們對臺灣則是「甯與家人,不與外人」。毛澤東也說過:臺灣的事情不必性急,那個島上的居民只要還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它遲早會像一隻熟透的蘋果,掉進中國這個大筐裡的。大家都認同中國,這便是台海能夠保持數十年相對平靜的主因。臺灣有一長者高聲疾呼:「一個中國」原則乃二位先總統留給臺灣的鎮島寶物和護身符,萬萬亂碰不得!實非虛妄之言。

  事情自臺灣確立「第三代領導核心」便悄悄發生質變。

  在臺灣有一則幾乎家喻戶曉的政治笑話:蔣經國逝世前若干天,抱病參加國民黨中常會,議題之一為確定「總統」繼承人。眾剛落座,經國先生肚脹,到衛生間如廁,半晌沒有出來,與會者們焦急顧盼。党國大老俞國華起身,在外面高聲發問:「總統,誰是接班人?」裡面有氣無力答曰:「等一會。」隨即蔣氏一口痰血堵塞命門,昏厥不醒。誰想俞國華耳背竟錯聽成了「登輝」,於是,「副總統」李登輝先生順利承繼臺灣最高權柄。

  雖為市井笑談,但也折射了民眾對經國先生沒有選好繼承人、便宜了老李,而老李又背離了恩公,把個臺灣攪混的怨尤和無奈。

  在「李總統登輝同志」治下,島內亂象叢生:族群對立、「台獨」公開、國民黨分裂本土化、贊成統一反成「非主流」、「務實外交」以美元開路、「爭取國際生存空間」開始了向聯合國進軍……以至鬧騰得海內外到處都在議論,加冕後的李「總統」姓「統」還是姓「獨」?

  李「總統」自述心曲。在同日本作家司馬遼太郎那篇著名的談話中,他袒露襟胸,將一個男人和政治人物平時被掩蓋被壓抑的真實的另一面端給人看。當從他的嘴巴裡飛出「生為臺灣人的悲哀」、「『中國』這個詞是含糊不清的」、「國民黨在臺灣也是外來政權」、「歷史上的臺灣是無主之地」、「二十二歲之前是日本人」等等一大堆嚇人一跳的昏話,第一個驚愕和憤怒的不是大陸,而是臺灣。口誅筆伐自臺灣始,迅速波及全球華人世界。登輝先生在唾液的池潭中掙扎得好累好苦。他實在怨不得旁人,既然自己非要在腦瓜正中貼明瞭標簽,縱使高唱一百多次「反台獨」又有鳥用!

  誰想,頑固老頭不思檢討,執意為之,不光有「言」,而且必「行」,罔顧各方嚴重警告,以數百萬美元買得了美國康奈爾大學之旅,在一場非常危險的遊戲中,膽大妄為地邁出了出格的第一步。當他站在美國的講壇上以絕大的滿足發表「民之所欲長在我心」的宣言時,感覺裡絕對不是昔日威風八面的蔣介石,而是更像《出埃及記》中帶領以色列人建立新國的摩西。

  大陸盛怒,始有軍演。既然嚼舌無用,便只能借助大炮的語口。

  事態再次證明,臺灣的未來前途安危禍福,完全在它自身。李登輝先生可以在任何一個領域背離蔣介石、蔣經國,搞「非蔣化」,但在「一個中國」的原則問題上,絕對不可。否則,穩定兩岸關係的基石必將動搖,天下必將大亂!

  1958年的「炮打」和1995年的「軍演」相同處都在最嚴厲的誓告。不同處是,前者對美蔣關係還有些把握不准,進行火力實測;後者對李登輝先生則已看得透徹,表明決不姑息。

  歷史的同異,登輝先生不可不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