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8.23炮擊金門 | 上頁 下頁 |
三九 |
|
§第四章 於無聲處 1 1958年夏,死賴在臺灣海峽上空不肯離去的烏雲,像一塊能把整個太平洋都吸收進去怎麼擰也擠不幹的大海綿,那雨忽大忽小說來就來直把人下得五臟六腑都要發黴長毛;又像一床不知有多寬多重多厚的大棉被,三伏天裡把整個世界捂蓋得嚴嚴實實,憋悶潮濕不亞於眼下時髦的「桑拿浴」。 偶爾,太陽賊似的扒開雲隙探頭探腦露個臉,便又縮到見不得人的地方去,陽光,簡直成了幹金難求的奢侈品。夜半,有時又突然會刮起一陣強勁的海風,讓渾身透濕的人們兩手抱緊了雙肩牙齒不停地打顫,身上那一片片麻麻點點的東西不知是白天熱出的痱子還是這會兒冷出的雞皮疙瘩。 惡劣的天候,給部隊備戰帶來了難以想像的困難和艱辛。 幾乎所有接受採訪的老頭都說:1958年那雨,真把部隊折騰稀了。 * * * 我看過一部南疆自衛反擊戰期間攝製的反映我某山區陣地實況的紀錄片,對多雨地區陣地戰的艱苦性有了一點感性認識,有幾個鏡頭深深刻在腦子裡:一戰士根本不穿衣服,連褲頭都不穿,光著屁股持槍據守在戰壕裡;一戰士腳泡爛,全身長滿了疥瘡,痛苦地坐在泥裡發呆;一平米見方的貓耳洞已成了水坑,一戰士雙膝跪下,用鋼盔向外舀水…… 曾任九十三師炮團二營教導員的郭子興老人說:嗨呀,我們當年從廈門到圍頭,沿海一線,到處都是那個樣兒。 * * * 郭子興的陣地設在大嶝島最前沿。夜間上島,一條舢板一門炮,很不容易。上了島更不容易。85炮本是小炮,不重,柏油大馬路上,五個人可以拉著跑。現在不行了,鄉間小路全翻成了泥漿,一腳下去,陷到小腿肚,炮輪子陷進去就再也轉不動。卸掉輪子反而好拉。稍平一點地方,一個排可以拉動。上坡,得一個連。陡處,一個營加上民兵好幾百人,才拉得動。從渡口到前沿,七、八裡地遠,就那麼一寸一寸往前拖往前挪。拳頭粗的繩子,炮三連拉斷了十七根。全營十二門小炮,拉了三個晚上才到位。可想而知,後面兩個122加榴營,炮大,拉到位的困難程度。炮輪上了架,人也散了架,隨便什麼地方,躺倒就叫不醒。 迷糊幾小時,幹部腳踢巴掌拍一個一個拽起來,不能睡,事情火急得接茬幹!搞偽裝,挖塹壕,修炮位,搬炮彈!整整一個月,棉布軍衣沒幹的時候,全都糟成了爛布條。沒有替換,提倡穿麻袋,上邊剪個洞,頭套進去,再兩邊掏個洞,胳膊伸出來,腰裡紮根繩子,下邊剛好蓋到大腿膝蓋,集合站隊,活脫一個原始人部落。好多戰士不穿褲頭,晚上索性連麻袋也不穿,反正老百姓大多已遷移,近處沒有女人。有女人也不管,扭轉身去,捧把稀泥往要害處抹一把,迅速完成「戰場偽裝」就行了。還記得二連副連長鄧明善到營部彙報,頭髮鬍子老長,滿臉滿身泥巴,幾個營幹以為進來了野人,一開口說話才知道是誰。 連綿雨給部隊帶來的最大困難還是疥瘡。郭子興的營,有70%-80%的官兵爛腳。鞋,不是灌滿了泥漿就是叫爛泥拔了去,南方紅土壤鹼性又大,每天泡在泥裡怎能不爛。整個沿海一線基層單位爛腳的全是郭子興營這個比例數。輕者脫皮、流血,重者化膿、掉趾甲蓋、露骨頭碴,沒有特效藥,用淡鹽水泡泡腳,清水洗淨,抹紅藥水、紫藥水,發點白布包起來,然後繼續在爛泥地裡跑路。 衛生條件差拉痢的也特別多,高峰時有的連隊超過半數。炮九師十六團原副團長楚雲漢打上前線就拉,一直拉了兩年多,吃什麼藥都不管用,拉到最後,人瘦得只剩下骨頭了,連提褲子的勁兒都沒了,好歹止住,但落下了病根,現在吃東西仍要格外加小心,稍不合適,還會拉。二十八軍原炮兵副軍長劉華老人還記得,病號一下子猛增,太多了,黃連素根本供不上,幾個軍領導急得眼冒火,多虧八十二師三六二團一個衛生員,名字忘記了,貢獻很大,他在山坡上發現了土黃連,採摘回來熬湯,治痢疾,一喝就靈百發百中,於是,迅速在部隊推廣,有病沒病都要喝,才抗住了痢疾的蔓延。 整天生活在潮濕陰雨之中,得風濕性關節炎的也不在少數。炮十三團偵察參謀郭學瀛條件還算好的,住在一所華僑房子裡,紅地磚,無鋪蓋,忙回來倒頭便睡,啥時起來地上都是一灘人形水印子,當時年輕無所謂,現在上了年紀,陰天下雨腰、腿、背都會疼。 環境已經夠惡劣了,永遠消滅不完的蒼蠅、蟑螂、蚊子、螞蟻、蜈蚣、蠍子又成群結隊跑出來助紂為虐,使潰爛、流膿的傷口雪上加霜,給早已體無完膚的身軀添加新的傷口。戰士們說:當頭號二號公敵根本輪不到美帝、蔣介石,真要排隊,他們七、八號以後稍息去吧! 十數萬部隊突然間集結廈門一線,各種供應成了大問題。最令各級頭痛的是官兵體力、精力付出耗費巨大,卻吃不飽吃不好。地方政府己竭盡全力,先把大豬抬來慰問,最後連四、五十斤的小豬也送了來,無奈部隊太多杯水車薪,於事無補。郭子興那個營伙房每天就是燒點開水,炊事員都上陣地修工事去了,「那時增加一個人也了不得啊。」部隊每天吃壓縮餅乾,菜只有一種:海蠣子罐頭,又鹹又腥,北方兵尤其吃不慣,許多人一聞味就會嘔吐。 炮三十九團原團長梁樹森還記得,天天下雨,炊事班做的乾飯,送到地方就是稀飯了,而且菜頓頓只有一種——鹽水煮南瓜。氣得梁樹森把後勤處長叫來訓:你他媽天天讓我們吃南瓜,人都吃虛了,不會想辦法改善麼?後勤處長一臉委屈:能吃上南瓜就不錯了,你到下邊去看看,都吃啥? 下邊的確更慘,炮三十九團原八連指導員趙樹和老人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的慌,民以食為天,兵也不例外。可那會兒,斷頓一天、兩天都是常事,當年最強有力的政治思想工作,莫過於給士兵填飽了肚子,甭管冷熱幹稀,能喂個半拉飽那士氣也是嗷嗷的。也怪那個年代,幹什麼事都偏點「左」。部隊已經夠共產主義的了,還要學蘇聯,一個團只開兩個伙房,軍官一個,士兵一個,分得清清楚楚,互相不許「串秧」。試行幾個月,問題冒了出來:沒有幹部在場,士兵吃飯賽土匪,你爭我奪甚至動起了拳腳,氣得梁樹森大罵:這哪裡是飯堂,簡直是豬圈!於是,大鍋飯由團縮小為營。營食堂剛剛壘起爐灶,部隊就拉上前線去了。伙房開始跟不上。好不容易跟上了做得飯又找不到連隊的位置。開始一星期,罐頭餅乾也沒有發下來,眼瞅部隊餓得實在挺不住了,趙樹和像個沒頭蒼蠅似地亂撞。闖進附近一個步兵連連部進門就下命令:你們的飯通通給我,我打借條,改日還。還好,碰到了一個識大體顧大局的步兵連長,說:行,飯剛得,炮兵老大哥先抬去吃吧,我們再做。如此這般,打了一回「土豪」,才解決了七十幾個肚子問題。飯拉回來,天色已暗,地處前沿,不許掌燈,就那麼黑燈瞎火地往嘴裡扒拉。聽著那陣陣酣暢的「巴嘰」聲,作為指導員趙樹和心頭湧上稍許的寬慰。剛巴嘰了一會兒,怎麼,沒一點聲響了?摸出手電筒照,一連官兵,都端著飯碗張大嘴,頭歪在一邊睡死過去。戰士們的疲勞困倦早已超出了饑腸轆轆。趙樹和眼眶一熱,淚水泉湧而出。 趙樹和的炮八連,七十幾號人,臨到炮戰前夕,只剩不到二十個「全勞力」,其餘五十幾個非病即傷,好多戰士虛弱得風一吹走路都打晃,但無一人下火線,各出其力,各盡所能,全在工事堅持幹。每逢吹哨休息,趙樹和就同幾個連幹到處去察看,瞅見哪個睡著了,趕緊去扒拉,再困也得把他弄醒,怕戰士們帶著汗睡著涼感冒。現在回憶,備戰階段那一個月實在太苦,苦不堪言。真打起來就好了,全國支援,各種供應、吃喝也跟上來了,反而不太苦。打得最熱鬧時,趙樹和還組織戰士們在陣地上包餃子,沒有芹菜韭菜,就包土豆餡的,戰士們狼吞虎嚥說:天天有這玩藝吃,上級叫打多久咱就打多久。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