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軍碑一九四二 | 上頁 下頁
二三


  第一次:1942年4月13日深夜,他在漂背會議上提出:「放棄平滿納會戰,舉行東枝會戰的意見具申。」曾得到史迪威、羅卓英、甘麗初和侯騰的堅定支持,只有參謀團的馮衍、邱淵二人對之有異議。這時,杜聿明如果敢於堅持真理,敢於不顧及自己的得失及時排除干擾,積極地組織東枝會戰,先打垮對我威脅最大的日軍第56師團,就可以預期緬甸戰局必將發生質的根本性改變。

  第二次:1942年4月25日深夜,在皎克西盟軍首腦會議上,羅卓英、杜聿明和林蔚3人都提出並且強烈要求:「立即調第5軍救援臘戍。」結果又因羅卓英、杜聿明、林蔚3個人都被蔣介石一句十分空洞的「要絕對服從史參謀長命令」的話給震懾住了,而沒有據理抗爭,遂使第5軍的96師、新22師和新38師在曼德勒就白白地呆了5天,坐失了救援臘戍的有利戰機,終於導致臘戍於29日陷落,因而緬甸盟軍被迫全面潰退。

  第三次:1942年5月7日,杜聿明在緬北溫佐召集軍事會議時,新22師師長廖耀湘曾建議按史迪威和羅卓英來信所示,部隊分途速向塔曼堤、霍馬林、榜賓前進,各自在該處渡過親敦江,在印度東部擇地集結整補。不宜長途跋涉在毫無後勤保障的情況下,帶著幾萬名官兵去翻越數百公里的崇山峻嶺、原始森林,歸國途中還要渡過幾條大河,這與保持軍力、減少損失的目標是背道而馳的,他堅決主張先行入印。可是,杜聿明卻認為「戰敗入印恐遭人不齒」,遂堅決要線道回國,先派96師去佔領密支那,保護回國通道。

  8日敵占密支那,同時向卡薩我113團大舉進犯後,杜聿明馬上改變主意:不從密支那回國,令96師由孟拱向北撤到孟關。他自己帶著軍部、新22師還要求新38師都跟著他向北撤到曼西,然後再轉到孟關。而後從孟關向東爬野人山,渡邁立開江、恩梅開江,再翻越高黎貢山前往瀘水、福貢等地集中。後來的事實證明了杜聿明這個戰略意圖非常愚頑且極其錯誤。幾萬中華將士活生生的性命,就都斷送在他這個愚頑而錯誤的決策之下,至今暴骨異域,忠魂難歸!事後就連最崇敬杜聿明的邱中嶽將軍也指出:這是杜聿明鑄成死傷盈野的大錯。

  第四次:5月21日杜聿明病臥擔架,被抬著隨軍部到瑞敦,他驚悉留在堪迪醫院的1500多名傷病官兵引火自焚,全部死亡的噩耗後,不禁惻愴動情、難以自製。但是,這件極其悲慘的事件,卻未能使之警醒,重新審視第5軍面臨的危險境遇。他應該改弦更張、另擇既安全且便於求生的進路,遺憾的是杜聿明卻沒有這樣做。他沒有聽從部屬鄧軍林、羅英、邱中嶽等人的合理建議:由索卡道到孟關,更沒有選擇到塔曼堤、霍馬林去的道路,以便徵購食物或請求空投補給為官兵找出一條生路。而是選擇了一條死亡之路,在深山老林裡走了許許多多冤枉路,徒然使許許多多官兵因病、因累、因饑餓而倒斃路旁,有些人死後屍身被野獸吃得只剩下一堆白骨,有的屍身已腐臭不堪,爬滿了蛆蟲,真是慘不忍睹,見者莫不落淚。

  5月30日黃昏前,杜聿明躺在擔架上被抬到了親敦江南岸1040高地宿營地,他讓人把自己抬到山上立足舉目四望,見一條大河橫在前面,周邊都是高山,頓時怔怔地悄聲喃喃自語。下山後他躺在擔架上同參謀長羅又倫、參謀處長李漢萍、前衛65團團長鄧軍林,還特地召來65團營長羅英和尖兵連長邱中嶽,一同計劃如何渡河,如何前往大洛再經孟關赴葡萄的路線和行軍事宜,時近午夜仍無法決定,只好散會。

  稍後忽接蔣介石30日的來電,內雲:「該軍既已到達希朗以北親敦江畔,應改向印度前進,切勿再赴孟關、葡萄。已令俞飛鵬從印度派飛機與該軍聯絡,進行空投補給。」杜聿明受命後反而犯起難來了。他正在猶豫難決,不知是應當繼續朝北走,翻越那加山脈的支脈帕特凱山前往印度東北的列多?還是渡過親敦江向西走前往科希馬(Kohima)或者去英帕爾(Imphal)。

  這時第65團團長鄧軍林來報:已由第1營勘測過,目前在來塞卡附近的親敦江中有露出水面的沙洲,便於徒涉,該營已用竹杆和木椿,在河道中標示了五條完全可徒涉過河的徒涉區,可供5支部隊成單行縱隊在標杆內徒涉過河。近日雖陰雨不斷,所幸雨量很小河水尚未高漲,全軍應乘此良機,趕在山洪到來前渡河完畢才好[筆者注:從1084高地到來塞卡這一段是親敦江的上游,它的北端就連著大奈河,在1084高地這裡它南面連著南姆麻河,北面還接納了那姆克河和半搖河,成了5河相匯的起點,故江中的沙洲有的露出水面,有的隱于水中,故便於徒涉]。杜聿明欣然接受鄧軍林建議,馬上命令全軍徒涉過到親敦江彼岸。

  鄧軍林想得很周到,他率全團護著杜聿明和軍部徒涉過江後,馬上在離開河邊不遠處的卡瓦拉、任杜卡、央牙等處,分別搭建可以遮風避雨的茅棚,供部隊休息同時也為後續到來的官兵暫住,室內還用毛竹片搭建了離地約1米高的用竹片編成的通鋪,供官兵睡覺。其實此時官兵最最需要是進食。官兵們有的陸續掙扎著從水中爬上岸來,周身濕淋淋地相互攙扶著向著65團為他們搭的茅棚走去,就一個個地癱睡在竹炕上。因為他們已經幾天粒米未進,實在是餓昏了,以致頭暈腳軟,一倒在竹炕上便動彈不得,就這麼昏睡著直到氣絕身亡為止。一兩天后,後面又有落伍掉隊的傷病士兵,跟著蹚水來到江這邊,他們走進茅棚原本想休息休息,不料一見竹炕上睡著的人竟氣息全無,都活活的餓死了。

  此時他們自己也都餓昏了、麻木了,目睹此景並不悲傷,也不痛苦,只覺得饑餓和無力,這一大批死人卻給了他們一個警告:絕不能躺下來,更不能停下來,只有拼盡力氣往前趕才有生路,只要能追上大部隊就有依靠了。然而,現實是極其殘酷的,天在不斷下雨,這些傷病纏身、多日粒米未進的落伍散兵們,儘管他們意志堅定,一心要去追趕大部隊,可他們的身體實在太虛弱,走得很慢,而大部隊畢竟是健康的人行進速度比他們快,他們終歸追趕不上。在無助的情況下,三三兩兩不斷倒在路旁,再也沒有醒來。在第5軍回撤的路上又多了一批冤魂怨鬼。這又是杜聿明的錯誤決定所造成的悲慘結果。

  以下所述是我寫的杜聿明在緬甸大撤退中所犯的第五次錯誤。

  5月31日淩晨,杜聿明在1040高地宿營地接到前日蔣介石命他率部去印度的密電時,得知在汀江的俞飛鵬準備派飛機給該軍空投物資。而塔曼堤距離杜聿明當時所在地點僅90多公里,走兩天就到了,而且塔曼堤尚有數百戶居民。史迪威曾於5月12日要在印度的美國第10航空隊派飛機向塔曼堤、霍馬林兩地分別空投過渡河器材和食物藥品。如果杜聿明明智地選擇走塔曼堤入印到科希馬或英帕爾,不但路程近,而且也便於印度的美空軍前來支援。然而,他卻決定走新平洋(Shinpwiyan)前往列多。這條路線要經過多條大河和高聳入雲的帕特開山,而且路途比走塔曼堤要遠一、二百公里。第5軍於6月1日從來塞卡出發,迤邐而行,6月16日到達大洛附近的大油洋[筆者注:同大洛隔著一條水流湍急的大奈河,大洛在河東,大油洋在河西]。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