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軍碑一九四二 | 上頁 下頁 |
一七 |
|
至5月26日,第6軍軍部設在佛海,第93師駐守打洛,暫55師駐守車裡,49師駐守南橋,軍參謀長林森木所部駐守施甸。後經林蔚報告軍委會批准,由蔣介石發佈命令:免去甘麗初第6軍軍長之職,改任黃埔軍校桂林分校(第六分校)主任。調原黃埔軍校桂林分校主任黃傑中將繼任第6軍軍長,將該軍第49師調赴昆明整編,後來編入杜聿明的第5軍;第93師由第11集團軍總司令宋希濂直轄,擔任鎮康至車裡一帶邊境巡邏和守備;暫55師撤銷番號,該師原師長陳勉事被撤職查辦;該軍由預備第2師和新編第39師組成,移駐彌渡、祥雲地區整訓,歸入第11集團軍建制。 11 / 孫立人全身退印 前已述及,4月26日,第5軍軍部及所轄、新22師、96師加上新38師都甩掉了追擊的日軍,相繼撤退到達曼德勒市區周邊,而日軍的前鋒距此有140至180公里之遙。當晚,羅卓英曾向史迪威和亞歷山大再次提出:即調第5軍救援臘戍,留新38師在曼德勒阻擊日軍,掩護英軍撤退的建議。竟仍然被史、亞二人婉拒,並要求羅卓英命令第5軍和新38師堅守曼德勒。27日午夜,史迪威和亞歷山大得知細胞失守後,方於28日晨,要求羅卓英命令第5軍並指揮新38師,開始渡過伊洛瓦底江向密支那轉進。杜聿明受命後召孫立人、廖耀湘、余韶和參謀長羅又倫商議向密支那轉進事宜。 孫立人一聽馬上提出異議,他情緒激昂地說道:「現在細胞失守,臘戍更危,我們這3個師理應毫不遲疑地全速向臘戍前進,奪回細胞,守住臘戍,再謀破敵之策。豈能置臘戍和我軍惟一的後方交通線的安危於不顧,獨自跟著英國人向北撤退呢?況且蔣委員長早已明確指示『對臘戍應有緊急處置』,可是本師和新22師、96師自26日傍晚到達曼德勒後,卻沒有接到馳援臘戍的命令,徒然呆在曼德勒坐視臘戍陷入危境,殊不知統帥部是何居心?」孫立人越說越神情激動,言語帶刺。使得原本就對孫立人心存芥蒂的杜聿明,聽罷孫立人一番話心裡非常反感。自己本來就對史迪威和亞歷山大拒絕他提出的救援臘戍的建議,心裡已經十分窩火,孫立人又火上澆油,使他既對史迪威、亞歷山大心生不滿,也不喜歡這位喝過洋墨水的孫立人。他不但斷然拒絕了孫立人的建議,並態度十分嚴肅地命令各部立即向密支那撤退,不得稽延。杜聿明、孫立人兩人間的隔閡,由此進一步加深。 此時孫立人並不知道25日夜,皎克西盟軍首腦會議的內情,自然也不知道杜聿明、羅卓英、林蔚都在那晚的會議上提出過救援臘戍的主張,特別是羅卓英26日深夜再次向史、亞二人提出「派第5軍去救臘戍」的建議,仍被史、亞二人婉言相拒擱置不議。所以,當杜聿明在28日會議上拒絕接受孫立人的意見後,孫立人深感中國遠征軍的前途和安危不容他坐視不管,隨即將他的主張向在瑞波的羅卓英報告。羅卓英對孫立人的想法和主張甚為贊許,他告誡孫立人:「我們救援臘戍的時機,因為滯留在曼德勒白白地給錯過了,此時再調第5軍去救臘戍,不但時間上來不及,形勢上也不允許,只好作罷。」孫立人心有不甘,又提出:「既然我們救不了臘戍,也應該幫助英軍確保有一條可以退往印度的通道,因此我主張由本師前去夢內瓦,增援正在那裡同日軍激戰的英17師,您意如何?」羅卓英則叫孫立人直接去找亞歷山大面商此事。 孫立人部署完新38師的撤退行動後,立即驅車趕往耶烏面見亞歷山大,當面向他陳述自己的想法。亞歷山大盛情地接待了孫立人,親切地耐心同孫立人交談,他聽完孫立人的建議便說:「我個人和全體英軍將士都衷心地感激你們中國軍隊的慷慨救助。首先是華僑志願隊在泰緬邊境和西當河掩護英17師突圍生還;其次是200師和新22師先後在同古、司瓦痛擊日軍,使英緬1師安全轉移。特別是你孫將軍指揮113團擊潰了日軍33師2個聯隊,救出英緬1師7000多名官兵,居功至偉,是二戰史中以少勝多、以弱破強的典型戰例。你們中國軍隊這種捨己救人的高尚無私精神,出奇制勝的巧妙戰術和指揮藝術,實在令人稱頌和佩服。」 亞歷山大又說:「眼下你孫將軍得知英17師在夢內瓦同日軍激戰,便前來要求揮師前去增援,對此我非常感動。只因英軍即將放棄夢內瓦。而且我已同史迪威商定:英軍即向印度轉進,第5軍及新38師即向密支那轉進,萬一中國軍隊在密支那失利可向印度撤退。所以,我只好謝謝孫將軍要奮勇援助英軍的盛情,同時請您從速率貴師跟著羅長官向密支那前進。」孫立人滿懷的雄心壯志,被亞歷山大一席話沖得煙消雲散,他怏怏地離開英軍總部,趕回實皆(Sagamg)新38師師部,馬上率全師北撤,於5月7日傍晚到達科林[筆者注:Kawlin又稱「高林」,位於甘巴盧(Kanbalu)北方75公里處,北距溫佐(Wuntho又稱「文多」)約15公里]。 此時,畹町、八莫均已在5月3日陷落,5日敵犯惠通橋,我軍將橋炸毀。佔領八莫的日軍正以一部進襲卡薩(又稱「傑沙」),同我新38師先期派到該地擔任守備的第113團劉放吾部交火。另敵一部正沿八莫至密支那公路向密支那急進中,其先頭已抵密支那南方約25公里處的德勞基(Talawgyi),眼見密支那亦將不保。此時孫立人清醒地認識到,中英聯軍在緬甸的戰爭已經完全輸定了,縱使孫武、孔明在世,恐怕也無回天之力。他認為既然緬戰失利已無可挽回,中英聯軍就沒有必要繼續留在緬甸戰場同日軍周旋,特別是第5軍和新38師更不應繼續向密支那前進,而應改道入印,在印度休整補充兵員,以美械進行裝備,施以嚴格訓練,再圖反攻收復緬甸,重開國際通道。正當孫立人在科林思考如何取道進入印度時,適接杜聿明通知,要他前往溫佐軍部開會。 早在5月3日,史迪威及其隨行人員乘汽車來到溫佐,會見羅卓英,得知八莫、畹町已被敵佔領,羅卓英感到密支那即將陷敵重圍,恐將不保,第5軍和新38師顯然已無必要前往密支那與敵爭鋒,而應當機立斷,改道入印,以保存軍力。在印度積極地補充訓練,更新裝備,積蓄力量,日後大舉反攻以收復緬甸。他將此意告之于史迪威。史迪威聽完羅卓英的上述想法,興高采烈地說:「我完全贊同您的主張,請您馬上向杜聿明將軍下達命令吧。」 羅卓英當即電告正率部沿密支那至曼德勒鐵路兩側,經過瑞波(又稱「瑞保」)向密支那推進的杜聿明,內雲:「畹町、八莫今已棄守,原定貴軍及新38師向密支那轉進,現改為從溫佐、英多(又稱「印道」)向榜賓轉進。」5月4日,他再電告杜聿明說鐵路員工已全部向印度撤退,緬甸鐵道運輸全部癱瘓,他力促杜部從速改向榜賓集結,做好進入印度之準備,入印後於英帕爾集結。 然而,杜聿明抱定了要從密支那打破日軍的圍堵,殺出一條回國之路的堅定決心。即於5月6日、9日向羅卓英複電申述:「我軍戰敗入印,將為外人所不齒。我意仍向密支那前進,同來犯密支那之敵決一死戰。勝利可保存緬北一隅,作為構建中印陸上通道之基礎,敗則退入騰沖堅守國境。」杜同時將此意電報給重慶的蔣介石和已到保山的林蔚,請求核准。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