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軍碑一九四二 | 上頁 下頁 |
八 |
|
6日傍晚我從侯騰處得知,蔣介石即將在梅苗行轅召見孫立人和戴安瀾,他二人正分別由臘戍和基東甘趕來梅苗,孫立人隨林蔚已到,正在晉見蔣介石,並應召與之共進晚餐。戴安瀾尚在來此途中。我將此事告知史迪威,並建議他立即分別召見孫立人、戴安瀾二人。史迪威愉快地接受了我的建議,囑我開車到蔣介石處去把孫、戴二人一同接來見他。我說:「應先見孫立人(因孫已到蔣處),後見戴安瀾較好,這樣分別會見他們談話就方便,彼此都不用顧忌什麼了。」史迪威連聲說:「好!好!」 1937年10月23日,原在羅店方面作戰的18軍11、14、67三個師被緊急調到新涇橋(在蘊藻浜之南,位於走馬壙沿岸)增援廖磊的21集團軍,我奉命到新涇橋東面老人橋去同第8軍黃傑軍長聯絡,沒有見著黃傑,無意中遇著了剛從蘊藻浜退下來的孫立人將軍,便向他瞭解前方情況並問及黃傑行蹤,他亦不知其所處何處。此次同孫立人相聚約半小時後,他又奉命帶著隊伍向蘇州河南岸撤退,我們就分手了。沒想到時隔四年半後,我又奉命開車到梅苗蔣介石行轅來接他。「人生真是無定」啊!蔣介石的侍衛官王玄飛見孫立人已從蔣介石房內出來,立即引我去見孫立人,我對孫說:「史迪威將軍派我接您去同他談談。」 孫立人高興地應允,隨即登上我的汽車。這是我第二次見到孫立人,他比我記憶中的形象更英俊,面龐稍顯清瘦,雙目炯炯有神,一派儒將風采。我告訴他,我對他在蘇州河奮勇作戰而身受重傷的光輝事蹟,衷心崇敬,久仰他的英名,並說:1937年10月23日我同他在老人橋曾有一面之緣。他似乎記不起我倆在老人橋的初會,但他笑著說:「打仗是軍人的本分,受傷或者不幸犧牲都是必然會發生的事,沒有上戰場時就應對此有充分的思想準備。當然,在戰鬥中卻要長眼睛、動腦子,盡可能地減少傷亡,要注意利用地形地物,躲開敵人的子彈,千萬不能再象在上海那樣:蠻幹、盲目亂沖,硬是往敵人子彈上碰。切戒!切戒!」 孫立人的這番話說到我心裡去了,我的老師、長官葉佩高就是這樣訓練部隊、教導官兵的,「真是英雄所見略同」。我倆說話之間,我已將汽車開進了紅樓,史迪威聽見車笛聲,親自站在臺階上迎候孫立人,他們雖是初會,卻象久別重逢的老友那樣,顯得非常地親熱,史迪威同孫立人一談就是兩個小時,談得高興時兩人都放聲大笑起來,看來他倆人談得投契,大有相識恨晚之感。晚10時許,史才叫我開車送孫立人回他的住處[筆者注:原來林蔚已安排孫立人當晚住在他處,但因孫立人決定連夜趕往曼德勒部署城防,他就叫我開車送他去曼德勒,我們的車逕直開到曼德勒火車站,見114團已經下車,正在車站廣場集合,孫立人即就地圖向114團李鴻團長佈置任務,並派1位參謀在車站接待後續部隊,他和李鴻坐上我的車到全市巡視一遍,天明後,我才返回梅苗覆命]。當晚,戴安瀾來得很遲,在蔣介石召見其完畢時已是深夜,便留宿在蔣介石行轅樓下,次日才來會見史迪威。 此前,史迪威的好友商震曾推心置腹地告訴史迪威:「在中國軍隊裡上下級關係中私人情感具有極重要作用。你要想讓中國遠征軍的軍、師長們都聽你的話、支持你的決策,你就應當先同他們建立起可靠的私人關係。」史迪威覺得商震的話是「一語中的」,講到了關鍵處。所以,他聽我說孫立人、戴安瀾要來梅苗晉見蔣介石,他便叫我安排他會見孫、戴二人。在中國遠征軍當時已入緬的7個師中,他先後已見過200師的戴安瀾、新22師廖耀湘、新38師孫立人、96師餘韶、暫55師陳勉吾等5人,其餘93師呂國銓、49師彭壁生以及後來陸續入緬的66軍軍長張軫、新28師劉伯龍、新29師馬維驥等5人,史迪威一直未曾與之謀面。 他印象深刻且較好者就是杜聿明、廖耀湘二人,雖然期間曾因誤解對他二人有過十分的不滿,但後來把問題弄清楚了,他對二人仍器重有加。特別是他在重慶黃山看見了杜聿明所策劃的《平滿納會戰計劃》要旨後,他心中又認定杜聿明在緬甸作戰的戰略目標和指導方針上,同他經常是不謀而合,有共同語言。他對廖耀湘竟然能用1個師抗擊日軍2個師團,在百餘公里地域裡用各種戰鬥手段,抵禦阻擊敵軍達18天之久,而且給敵軍造成了4800多人的傷亡,不免使他對廖耀湘刮目相看。戴安瀾、孫立人兩人在史迪威的印象中是中國軍隊裡最傑出的優秀將領,他打算以他二人為標準來訓練其他中國將領,使其具有戴、孫二人的德才和戰略戰術、指揮藝術素養。我說史迪威是一位熱愛中國的外國人,就是因為他一心想把中國軍隊建設好、訓練好,打敗日本鬼子,使中國成為世界大國和強國。他立志要實現這個目標,並非為他個人打算,而是真心誠意地想幫助中國。 4月7日,蔣介石在梅苗召集在緬甸高級將領軍事會議,鄭重宣告:仍由史迪威參謀長為中國駐緬軍隊最高指揮官,既有統帥全軍對日作戰的指揮權,又有執行紀律和軍法的統帥權。要求全軍官兵和各級指揮官要絕對服從史參謀長的命令,任何對史參謀長的違逆和不敬,就是對本委員長的不忠。還宣佈:由羅卓英上將為中國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聽命于史迪威參謀長,作為他的執行官。由駐緬參謀團擔任史參謀長的幕僚機構,承擔運籌策劃和協助指揮之責,林團長為史將軍的幕僚長。杜聿明仍是中國遠征軍副長官兼第5軍軍長,服從史參謀長和羅長官的命令,盡力協助其指揮。 蔣介石接著宣示他的緬戰戰略方針是:「力求先破敵之一路,取得主宰緬甸戰局的主動權,徹底打敗日軍,確保緬甸安全和緬印通道。決定進行平滿納會戰,由新22師在葉達西至扼拉之間竭力阻擊敵軍,不斷予敵以極大的消耗打擊,引誘其至平滿納主陣地前,依火力與逆襲摧毀其攻勢,乘機以第5軍主力及新到之援軍,斷然出擊,圍殲敵軍於陣前。」他進一步指出:「決定平滿納會戰成敗的關鍵,是第6軍能否守住樂可、保拉克諸要點,將敵56師團阻止在雅多、南柏、保拉克以南山區,確保和榜、東枝、雷列姆和臘戍的安全無虞;同時,西線英軍能否確守薩斯瓦、東敦枝至米昌耶一帶觀陣地,確保平滿納右翼的安全。此事請史參謀長于明日同亞歷山大懇談,務請英軍守住現陣地。」 蔣介石還說:「如果向樂可進攻的只是敵1個56師團,而中路的日軍尚未進行真面目的進攻,而新22師尚能支撐,則應當機立斷,火速調集可期必勝之兵力和特種兵集結于和榜以南地區,引誘敵56師團至樂可附近,予以包圍殲滅之,隨即移師迎擊中路之敵;倘若東路和中路的日軍同時來攻,第6軍應竭盡全力將東路之敵堵在樂可以南地區;第5軍附新38師應斷然反攻,迅速擊破中路之敵,然後轉用主力于東路,圍殲敵56師團;萬一此時英軍西線現陣地不守,則平滿納會戰就必須放棄,迅速跳出敵之包圍圈,另於曼德勒附近整頓態勢,與敵決戰。」 在4月7日的軍事會議上,史迪威對蔣介石所作的指示,他認為比較合乎自己的意向。特別是會後同杜聿明、羅卓英、甘麗初3人交談時,發覺這3人都對平滿納會戰前途充滿信心,且表示一定盡全力來爭取平滿納會戰的勝利。這使史迪威深切感到,他在緬甸戰場上不但有戴安瀾、孫立人、廖耀湘這樣的知音,杜聿明與己也有契合之美,戰友中又多了一位知音。此外,羅卓英、甘麗初也給其留下了良好印象。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