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時尚閱讀 > 市長後院 >
一一三


  四十三.普陀拜佛

  市政府的秘書長劉志高向外透露,栗市長近日應邀前往濱江省的濱海市,到那裡做一些實地考察,因為不久以前,濱江省濱海市政府的市長曾到鐘南省汴陽市實地考察。那次雙方友好的聯誼活動,不僅使汴陽市與濱海市結為姐妹友好城市,雙方還簽訂了經濟商貿文化交流與合作專案。這次栗市長回訪濱海市就顯得並不突然,因為有諸多合作與交流專案需進一步深入落實。只是栗市長的這次出行,沒有前呼後擁的隨從,輕車簡從,用秘書長轉達的語詞說,栗市長只是先到那裡看看,這只是一次非正式的回訪,待適當時間再正式率團前往。

  栗致炟突然往濱江省濱海市,實際目的並非為了公務,只是以回訪濱海市為名,去做他要馬上做的自己的事情。也是市長身份特殊,若是平民百姓,哪裡用這樣的聲東擊西、張冠李戴,直接說是去普陀山拜佛就行。

  自那個夜晚發生血案羅虹命喪黃泉之後,栗致炟並沒有報案說妻子失蹤云云。他想好了,妻子十天八天沒有歸家,他有種種理由可以對外人解釋。羅虹可去的地方多了,她平時也不是事事向丈夫彙報,她有她的自由和她的活動天地,做丈夫的應該給她更多一些的自由空間。所以他決定先不報案,以靜觀形勢的態勢而後隨機應變。眼前先做的燃眉之急的事情,也是在陸雯的催促與宣導下,他方南下到了濱江省濱海市。這地方,距海天佛國普陀山已近在咫尺,隔水相望。栗致炟是走官場線路飛至濱海市的,他沒有與陸雯結伴而行,也不敢與她並肩走進汴陽飛機場。不過,陸雯是與他同一天到達濱海的,只是班機一前一後罷了。兩個人都到了比鄰普陀山的地方,就好辦了。栗致炟總能找出充足的理由,從忙亂紛繁的排程中擠出空當,甩掉所有不必跟隨和列席的人員,去實現兩個人隱秘的普陀山幽會,並雙雙偕手步入普濟寺、法雨寺、慧濟寺多處寺院,去虔誠地頂禮膜拜觀音菩薩,以期有幸獲得菩薩恩惠,能夠化解可能出現的災難。

  這次栗致炟果斷決定飛往海天佛國普陀山,也不只是陸雯一再勸說的作用,他也諮詢過鐘南省佛教聖地的佛教專家,自以為獲得賜教不少,略微也懂得些佛學的皮毛。之所以選擇到普陀山拜佛,是因為觀音菩薩就在此山。

  所謂菩薩,是指那些立下宏大誓願的人,要以佛(釋迦牟尼)所說的「真理」和「覺悟」去啟發和引導世間有情眾生,擺脫煩惱,得到徹底覺悟,渡過生死輪回的此岸,達到涅槃寂靜的彼岸。就是佛教所說的「自覺覺他」,這樣的人稱之為菩薩。在十方世界有無數的佛,也有無數的菩薩,菩薩就在人間,他們以各種身份隨機說法,引導眾生脫離苦海,解救苦難。在眾多的菩薩中,信徒最多、香火最旺的是觀音菩薩,她大慈大悲,遇難的眾生只要誦念其名號,菩薩及時觀其聲音,前往拯救解脫,故名「觀音」。《法華經》說,「誦念觀音名號,火不得燒,水不得淹;入海遇羅刹(惡魔)可得解脫;刀砍刀壞,枷鎖斷;求男得男,求女得女。」這樣的能普救世上受苦眾生的「神」,何以不來叩拜。也是栗致炟實在到了束手無策的地步,面對突然來到面前的血光之災,他一籌莫展,黔驢技窮。這種事,連個能切磋商量的人都沒有啊!他當然不敢與他的上級商量,也不能與同仁們研究,更不想拖累親人情人。怎麼辦?那就只有寄希望于聖靈神人上蒼的理解和保佑了。是栗致炟「病急亂投醫嗎」?恐怕也不能如此簡單下結論。這些年,各地寺院香火奇旺,拜佛求福求財求官求平安的芸芸眾生不計其數,且日益猛增,這是為什麼?人啊,總是要有一種信仰、一種寄託、一種依存的。沒有這一種,就會有另一種,這並不奇怪,不管他是哪個層次的人。

  栗致炟與陸雯經過一番周旋,終於擠出一天的寶貴時光,去普陀山實施他們的隱秘活動。被稱為國家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普陀山,不僅擁有濃郁宗教氣氛的寺廟庵院、亭碑、摩崖石刻、雕塑等人文景觀,它還有與之交相輝映、和諧融合的奇石、名樹、金沙、古洞、瀚海等旖旎壯麗的自然風光。難怪宋代的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用詩讚美它是「山勢欲壓海,禪宮向此開。魚龍腥不到,日月影先來」。也有文人騷客把普陀之勝與西湖之美相提並論,說「以山而兼湖之勝,則推西湖;以山而兼海之勝,當推普陀山」。然而,如此的美景仙境,對栗致炟和陸雯這對情人,卻失去了它的光彩和絢麗。在他們眼中,什麼景致都已不再誘人,在他們心中,只想著走進寺院去拜佛。他們有一肚子的話無法與人交談,只能對佛傾訴;他們預感已大禍臨頭,卻寄希望於佛的寬恕恩澤,保佑他們渡過苦海。他們知道前路充滿險惡,但心中依然裝著希望。是的,人即使臨近滅頂之災之時,也不會喪失希望,特別是對栗致炟這樣的人物。此時此刻,他的心中只有佛教名山裡的普濟寺、法雨寺、慧濟寺。這是被稱為普陀山的前寺、後寺及佛頂山寺的三大寺。實際上,這裡開放的寺院已達三十多處,栗致炟知道,這麼多的寺院,他們沒有時間一一叩拜,只能到主要的寺院膜拜一下。只要心誠,佛會顯靈的,這就是他們懷著希望的根據。

  栗致炟與陸雯先走進了普濟寺。普陀山的各個寺院庵堂多供奉觀音聖像,菩薩為了實現普度眾生的宏願,便應求現出種種化身,這些菩薩以慈悲為懷,不論善惡,也不分貴賤,只要心誠,在遇到患難時誦念菩薩,她便垂形六道,尋聲救苦。自佛教來到這方土地,觀音就被奉為天下第一尊菩薩。普濟寺大圓通殿主像即毗盧觀音,頭戴毗盧帽,帽幅上化佛為大日如來,即毗盧遮那佛。身披天衣,趺坐於蓮臺上。蓮台的每一蓮瓣上有一小化佛像,為本佛身現影。

  栗致炟與陸雯為毗盧觀音三跪九叩,兩人心中各自默默祈禱,至誠至真,虔誠萬分。然後二人又轉至毗盧觀音後面,向供奉在這裡的水月觀音頂禮膜拜。那水月觀音聖像,以水中之月隱喻「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佛教理義,似乎給了他們兩人一種啟示。轉而,他們看到一副楹聯,寫的是:

  暮鼓晨鐘驚醒世間名利客

  經聲佛號喚回苦海夢迷人

  栗致炟駐足不動,凝視楹聯,輕輕地讀起來,一時思緒萬千如浪濤湧動,不能自已。只見他用右掌拍打起腦瓜,又自言自歎道:

  「不該——不該——真不該——唉——唉!」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