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時尚閱讀 > 拆遷辦 >


  第一章 女房管員衣錦還鄉

  1.老街上的寶馬車

  這年的夏天,天氣格外地燥熱,雨很少,每天太陽都是火辣辣地灼人。尤其是中午,燕都市像罩在一個透明的大蒸籠裡,凡是裸露的地方都被陽光烤得發燙。馬路上的瀝青變得軟塌塌的,一腳下去五個腳趾都能印上。街上的男人開始赤膊,女人則穿起不能再短的短裙,露出白嫩的肌膚。街上的車輛明顯減少,一些機關單位放了高溫假,人們不在家裡呆著,有錢的跑到海邊去避暑,沒錢的跑到有空調的商場裡乘涼。天空中沒有一絲風聲,也看不見一隻飛鳥,狗在背陰處張著大嘴喘氣,連蒼蠅都不亂飛了,趴在一個地方趕都趕不走。

  偏偏有一輛灰色的寶馬車,在燕都市環路旁一條名叫太倉巷的老街上來回轉悠。這條老街元代就有了,是元大都的漕運碼頭。明、清兩朝延續了老街的規模和用途,直至民國誕生,漕運終止,老街才漸漸變成了民居。

  這條老街的南北兩側是大片灰色的瓦房,十幾條縱橫交叉的胡同,將這些古色古調的老房子格成幾十個方塊。這些房子多數都是清朝遺留下來的,古老的臺階、門墩到處可見,有的人家大門前還有上馬石、下馬石。

  寶馬車沿著這些灰色的方塊不停地兜圈子,車子掀起的氣浪卷起一團團塵埃。車子裡坐著一個身著大花旗袍的女人,乍看像三十幾歲的模樣,戴著一副幾乎遮住了半張臉的太陽鏡。她時不時地搖開車窗,向外面凝視。有時候車子也停下來,女人從車子裡探出頭來,朝幾個方向觀看,並用纖細的手指擺弄一個精巧的數碼相機,似乎在拍照。

  寶馬車的舉動引起一個在樹蔭下乘涼的老員警的注意。老員警高高的個子,黑黑的臉膛,敞著風紀扣,手裡拿著帽子不停地對著脖子和後背呼扇,仿佛那頂有著大簷的帽子是一隻可以戴在腦袋上的蒲扇。老員警是這條老街的片警,名叫鐵江,姓鐵名江。在中國姓鐵的人不多,所以常有人以為鐵江兩個字裡不含姓氏,問他你姓什麼。弄得鐵江既好笑又無奈,他真希望中央領導裡有一個姓鐵的大官,那樣他就再也不用解釋了。

  鐵江的家就在老街上一條名叫太倉岔的胡同裡,這條胡同清朝時是兩排皇家糧倉間的通道,很窄很窄一輛馬車都過不去,所以得名太倉岔。清朝時太倉岔周邊都是皇家倉庫,每座倉庫有一個標誌方位的名字,像什麼「後太倉」、「前太倉」、「東太倉」、「西太倉」、「左太倉」、右門倉……從南方各省漕運過來的糧食、木材、絲綢、布匹、海貨都在這裡卸貨入倉。後來清朝垮了,但倉庫保留了下來,變成了民居。

  由於這邊的民房都是原來的倉庫改造而成,所以跟燕都城裡其他地方的民居不太一樣,主要特點就是屋子大窗戶小。屋子大是因為要多裝糧食,窗戶小是因為屋裡不住人無需考慮採光。還有,這邊民房的外牆都特厚,比一般民房的牆要厚兩倍,這多半是為了防潮,過去砌牆沒有水泥,都使白灰,如果牆薄了連雨天水汽就會洇進來。

  鐵江的家在一個大雜院的最裡頭,這是一個兩進四合院,外院比較小,沒有天井,窄窄的一條。裡院比較大,天井方方正正,滿地鋪著老磚,還有一排老竹竿搭成的架子,據說是清代流傳下來的,常年爬滿了青藤。這院的房子都是清代糧倉,屋子極其舒適,冬暖夏涼還特別隔音,兩口子屋裡打架,無論吵得多凶,外面人是聽不到的。鐵江在這個院子裡出生,在這個院子裡長大,上完小學上中學。初中三年級的時候,文化大革命開始了,派出所到太倉巷中學挑人,他便稀裡糊塗地進了公安隊伍。

  轉眼三十多年過去了,他還在這條老街上當民警,用妻子的話講,沒一點出息。剛參加工作時他是年齡最小官階也最小的民警,現在是所裡年齡最大官階仍最小的民警。除了年齡發生了變化,工作崗位工作內容都還跟原來沒什麼區別。不過鐵江很知足,在這個崗位上他覺得自己愜意得很,首先是人熟地熟,閉著眼睛他都能在這條老街上走幾個來回,老街上的每一座房屋、每一個人他都心知肚明。

  人熟了就好辦事,上面交待下來任務,比如查一個嫌疑人,找幾個巡邏志願者,說著笑著就佈置下去了。工作起來一點不費勁,還有很多樂趣。居民們都愛跟他開玩笑,管他叫「鐵匠」。鐵江開始還糾正,說「鐵江」不是「鐵匠」!居民們仍然不改,鐵江也就不管了,反正「鐵匠」也不是什麼貶義詞,願意怎麼叫就怎麼叫吧!


學達書庫(xuoda.com)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